首页
>
娶悦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上架感言 请假条 第一章 敦伦之礼 第二章 路遇贵人 第三章 侯府后院 第四章 明珠出嫁 第五章 旧恨新仇 第六章 客居汝州 第七章 重返洛阳 第八章 自主创业 第九章 陶坊嫁女 第十章 初识小缺 第十一章 窦家学堂 第十二章 初入学堂 第十三章 拜师风波 第十四章 成为偶像 第十五章 以讹传讹 第十六章 侯门千金 第十七章 观看蹴鞠 第十八章 顶替某人 第十九章 意外重逢 第二十章 寒来暑往 第二十一章 执教敦伦 第二十二章 树下青衫 第二十三章 月影藏踪 第二十四章 教学道具 第二十五章 天癸水至 第二十六章 姜汤华宴 第二十七章 侯爷寿辰 第二十八章 拜迎凤驾 第二十九章 碧玺彩珠 第三十章 街头偶遇 第三十一章 奸计得逞 第三十二章 亲密接触 第三十三章 往来非礼 第三十四章 重返学堂 第三十五章 学堂走水 第三十六章 水果人儿 第三十七章 做客窦家 第三十八章 切磋武艺 第三十九章 清算旧账 第四十章 盛世习文 第四十一章 其鸣喈喈 第四十二章 不如绝交 第四十三章 林地烧烤 第四十四章 吃干抹净 第四十五章 冠羽画眉 第四十六章 刀山火海 第四十七章 诚实坦白 第四十八章 再入辟雍 第四十九章 引弓控弦 第五十章 同浴温汤 第五十一章 考校课业 第五十二章 筹备婚礼 第五十三章 白玉扳指 第五十四章 风雪交加 第五十五章 北风其凉 第五十六章 冬去春来 第五十七章 投壶饮酒 第五十八章 月下私会 第五十九章 林地蹴鞠 第六十章 秀色可餐 第六十一章 涧河漂流 第六十二章 恍然大悟 第六十三章 巫蛊之术 第六十四章 汝州之行 第六十五章 纳采问名 第六十六章 友情提醒 第六十七章 今夕何夕 第六十八章 箕山之行 第六十九章 提亲被拒 第七十章 远赴东海 第七十一章 汉宫选秀 第七十二章 侯府认女 第七十三章 关于棋子 第七十四章 字谜传信 第七十五章 吉庆之堂 第七十六章 请求退婚 第七十七章 侯府家法 第七十八章 软硬兼施 第七十九章 东窗事发 第八十章 见若未见 第八十一章 青青子衿 第八十二章 何去何处 第八十三章 厨房伙计 第八十四章 新兵入伍 第八十五章 军营重逢 第八十六章 男女有别 第八十七章 出血晕倒 第八十八章 帐中藏娇 第八十九章 出了风头 第九十章 队率断袖 第九十一章 星湖迷岸 第九十二章 军歌嘹亮 第九十三章 元旦朝会 第九十四章 猫腻之事 第九十五章 同生共死 第九十六章 酷吏逼问 第九十七章 追查线索 第九十八章 青楼朱颜 第九十九章 偎红倚翠 第一百章 催情合欢 第一零一章 同床共枕 第一零二章 离间有罪 第一零三章 王府遇险 第一零四章 秉烛夜谈 第一零五章 密行昌邑 第一零六章 王爷宴客 第一零七章 华堂夜宴 第一零八章 刺杀使者 第一零九章 霜夜奔逃 第一一零章 生离死别 第一一一章 初入邓府 第一一二章 缉拿叛逆 第一一三章 入宫面圣 第一一四章 非卿不娶 第一一五章 后宫生涯 第一一六章 流光清寂 第一一七章 引人非议 第一一八章 年华光鲜 第一一九章 成为赌注 第一二零章 南有乔木 第一二一章 爱是成全 第一二二章 推心置腹 第一二三章 风吹落花 第一二四章 相约私奔 第一二五章 琴遇如初 第一二六章 乌云蔽日 第一二七章 谁输谁赢 第一二八章 辜负深情 第一二九章 关关雎鸠 第一三零章 私塾先生 第一三一章 纨绔公子 第一三二章 琴瑟友之 第一三三章 道貌岸然 第一三四章 郊野牧童 第一三五章 林风渊水 第一三六章 危机暗伏 第一三七章 城东钱氏 第一三八章 成人之美 第一三九章 肌肤之亲 第一四零章 暴雨倾城 第一四一章 荒村洪流 第一四二章 撤离村民 第一四三章 困锁席地 第一四四章 携手相将 第一四五章 朱雀救主 第一四六章 义捐善举 第一四七章 坐拥星空 第一四八章 上门提亲 第一四九章 琉璃世界 第一五零章 亲戚里道 第一五一章 仗义同窗 第一五二章 喜结连理 第一五三章 红帐** 第一五四章 黑夜深处 第一五五章 新婚守孝 第一五六章 修筑河堤 第一五七章 花好月圆(大结局) 后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后记
《娶悦》
作者:秋风竹
更新时间:2024-01-20 03:23:43
字数:733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娶悦 !

    【后续的故事】

    永平二年,原鹿侯阴识去世。长子阴躬承袭爵位。程素失去当家主母身份,郁郁返回汝州程家养老。

    永平三年,邓训和苏悦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为怀念救主而亡的朱雀,邓训为长子取名为邓骘。同年,刘庄在阴丽华劝说下,册封马敏为后,阴莲秀为贵人。

    永平六年,东北乌桓局势不稳,刘庄再次启用邓训,拜邓训为护乌桓校尉,镇守东北辽东、渔阳及朔方一带。因邓训夫妇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原羽林军退役军人等诸多故人携将老幼,跟随邓训徙守边关。

    永平七年,太后阴丽华逝世,后与光武帝合葬于原陵。

    永平十八年,刘庄病逝,章帝刘炟即位。

    建初三年,刘炟任命邓训为谒者,率军队、民工治理滹沱河、百臼河,疏通漕运。邓训夫妇俩认真走访考察后,发现此段漕运线路途经三百八十九处险要之地,在前期的工程施工中,因天险难通,导致民工溺亡摔伤者无以计数。估算考量后,邓训认为该项工程劳民伤财,他冒着得罪一帮官员的风险,上书刘炟停罢此项工程,改由陆路通行,解散民工劳役数千人,为国库节省开支数以亿计,此举深得百姓拥戴赞誉。

    元和三年,甘肃河西一带的卢水胡反叛,刘炟任命邓训为谒者,率兵至武威平息叛乱,后又拜邓训为张掖太守。

    永元二年,西北一带的羌族再次起事,和帝刘肇拜邓训为任护羌校尉,驻守西北临羌一带。邓训收罗小月氏豪健少年数百人组成“义从胡”。继又派长史任尚率部制造革船,渡过黄河,再击迷唐羌于大、小榆谷,迫迷唐率部西迁千余里。湟中安定后,邓训留弛刑徒2000多人屯田黄河两岸,修城堡,兴水利。邓训以恩信对待羌人,备受信任和爱戴,人心收复,两族停罢干戈。

    永元四年,邓训因病卒于任所,和帝追封为平寿敬侯。邓训去世后,每天前来祭奠者多达数千人。他曾任职过的地方百姓闻知后,也奔走哭告,追忆恩德。河湟百姓还特别为他立祠,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保留至今。

    邓训和苏悦一共育有五子一女。长子邓骘,官至大将军,赐封上蔡侯。次子邓京,赐封黄门侍郎。三子邓悝,官至城门校尉,赐封叶侯。四子邓弘,官至虎贲中郎将,赐封西平侯。五子邓阊,官至侍中,赐封西华侯。女儿邓绥,则为历史上有名的“兴灭国,继绝世”的和帝皇后。

    邓绥母仪天下,亲掌汉朝江山十六年,智慧超群,勤勉躬耕,挽危机重重的东汉江山于既倒,立下了不世之功。邓骘位极人臣,力谋为国,忠心耿耿,且恭顺节俭,孝心动天,品德高尚。整个邓氏家族光宠显赫,但都遵守法度,毫无骄横跋扈之形态,时称“阖门静居”。 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吏部尚书唐临撰写的《冥报》一文赞曰:“邓训岁活千人,遗和熹之庆”。

    【邓训史料】

    邓训,东国第一功臣邓禹的第六子,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历明、章、和三帝,先后任郎中、乌桓(东北)校尉、张掖(甘肃)太守、护羌(西北)校尉。

    无论在哪任职,官职高低,他对同事对下属始终都平等相待,毫无贵贱之分,且宽洪大量,并乐善好施,《后汉纪》说他:“好施爱士,济人之急,士无贵贱,见之如旧。”邓训对人宽恕,但对家人尤其是对待下一代要求非常严格,闻过即纠,决不姑息。因而其高尚品德受到朝野上下一致爱戴。 邓训一生的功绩很多,但是,他最后出任护羌校尉,以德立信,恩施异族,迅速平定西北乱局,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为后人千秋传颂。

    公元88年(东汉章和二年)正月,章帝刘炟逝世,其四子,时年9岁的刘肇继承皇位,是为和帝,就在这主弱臣强,容易出现政局动荡不安的关健时期,河湟流域(今青海甘肃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安全形势却急剧恶化起来。由于时任护羌校尉张纡诱杀了羌人首领迷吾,各部羌人群情激愤,一时间反抗朝廷的羌人达四万之众。在这种情况下,在民族矛盾触即发的严峻形势下,张纡被撤职。朝中大臣一致举荐德高望重的邓训接任护羌校尉这一重任。

    邓训到任后,正赶上羌人首领前来进攻。迷唐是被张纡杀的羌人首领迷吾的儿子,他为父报仇心切,所以率先前来。迷唐率一万多骑兵来到城外,不敢直接攻打邓训,准备先攻打小月支部落,意欲将其制服后,再胁迫他们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健时刻,邓训力排众议 下令打开城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不仅如此,邓训甚至敞开自己的家门,收留老弱妇孺。对此,小月支胡人非常感动,说:“过去汉朝常常欺压我们,如今邓使君却用恩德诚信对待我们,打开城门接纳我们”,都欢喜叩头顶礼,纷纷表示“听凭使君号令”。后来,邓训利用这支胡人的力量,使西北地区得到了平定。

    这是一个伟大壮举!历史上有谁在当时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严峻局面前,竟力排众议,敢大开城门,并敞开家门,从而避免另一个民族被屠戳的惨剧发生的呢?倘若邓训博大的胸襟,稍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念,岂肯开门纳胡,爱之如子?这怎不让羌胡百姓敬如父母,感戴千秋?!

    秦汉时生活在青海湟水河流域一带仍处于蒙昧状态,当地的羌和小月支等少数民族,四处游猎,居无定所,是邓训任护羌校尉后,首先筑城郭,修水利,教他们盖房子,将屯田分给戌边移民和当地贫民耕种。此外邓训还派人教他们把捕捉到的的幼兽饲养起来,养大后再宰杀,从此青海有了原始的驯化动物。

    古湟中河流众多,但那时的羌人只能在陆地上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渡过那湍急的河流。邓训就派人用剥下来的牛羊皮做成船,“缝革为船,置于箪上以渡河”。这就是最早牛羊皮筏子的原型。从此,青海有了这一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当时的羌人与无医药知识,得病后,不会寻医看病,而是请法师施展法术,祈求病情好转。然一量病情加重,性格倔强的羌人常常Cao刀**,了结自己的生命,所谓“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剌。”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或许与当时科学水平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邓训对羌胡这一陋习十分了解,每听闻有羌人生病时,就派人把他们绑起来,将兵器拿走,同时派医生为这些人治病,且提供药品,悉心照料,结果治好了很多人。这是个改变一方陋习义举,在羌有地区具有划时代意义。邓训此举,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羌胡等少数民族种族的繁衍,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持续发展。行动超越语言,邓训的这番作为,使得羌胡各族百姓无不感动悦服。

    和帝永元四年(92年),邓训在西宁任所病故,享年五十三岁。邓训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无论是汉官百姓,还是羌胡人等,他们都自发前往哀掉,每日多达数千人。后汉书载:“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深受邓训恩泽的各少数民族军民“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剌杀其犬马牛羊”他们当时的感觉是有如天塌,甚于逝去父母之悲,他们哀号道:“邓使君已死,我曹变俱死耳”。邓训数年前担任乌桓(今大兴安岭中部)校尉时的部下和百姓,在得知邓训去世的噩耗后,“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这是一幅何等感天动地的画面!在给邓训送葬的队伍中,甚至还曾出现过大量因悲伤过度而**的人。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难计其数的帝王将相中是仅有之个案!

    在邓训最后任职的所在地西平(今青海省会西宁)“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邓训由生前为守护一方的大将,其死后又被羌胡百姓奉为自己部族的保护神。

    (PS:这一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网友微音1959整理,真诚致谢。)

    【期待再次相遇】

    写作就像是双线的人生,在枯燥平庸甚至让人腻烦的现实生活中,为我铺开了一条充满奇遇和亮丽风景的心灵之路。

    但写作的过程又是寂寞而漫长的。亲们,感谢一路有你陪伴,让我有勇气和责任,将六郎的追妻之旅写到最后。不可避免的,这本书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希望你们给予谅解和包容。

    在写完《花好月圆》一章时,我还不觉得难过,可当我整理完六郎的生平作为后记时,我的眼眶却突然有些酸涩。几个月以来,这些人物在我脑海里辗转浮现,朝夕相伴,却在一刹那间就要与我道别了,我突然有了失恋的感觉。

    都说治愈失恋,最好的方法是尽快开始一段新的恋爱。可是年底单位工作十分繁忙,加之最近半年身体屡有不适,我需要一段身心的休整期。因此,虽然新书《碧城》的大纲已经完成,但我暂时还不会开文。亲们,网海茫茫,后会有期。希望在下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再次相遇。

    最后,真诚祝福我所有的读者和作者朋友,爱情美满,生活幸福!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