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爱大明朝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二章 常败将军 第三章 只砍一人 第四章 欠账还钱 第五章 一拍即合 第六章 恐吓拉拢 第七章 休想赖账 第八章 不可穿帮 第九章 百媚千娇 第十章 抵达京师 第十一章 初入锦衣卫 第十二章 意外发现 第十三章 调戏小萝莉 第十四章 你新来的吧 第十五章 品茶饮酒 第十六章 你惹不起 第 十七章 有贵客要到 第十八章 不能亏待他(上) 第十九章 不能亏待他(下) 第二十章 “劝”人入股 第二十一章 神秘“小白脸” 第二十二章 抢杠胡 第二十三章 筹备青楼 第二十四章 开张大吉 第二十五章 双“喜”临门 第二十六章 镇抚裸奔 第二十七章 又见“小白脸” 第二十八章 朱二小姐 第二十九章 老谋深算 第三十章 指挥使的“教唆” 第三十一章 尚书大人的意思 第三十二章 易瓜瓜的忧伤 第三十三章 北镇抚的苦衷 第三十四章 握手言和 第三十五章 被打劫了 第三十六章 风云际会(上) 第三十七章 风云际会(中) 第三十八章 风云际会(下) 第三十九章 这个误会好 第四十章 “蝶恋花”混战 第四十一章 混战结束 第四十二章 平江伯抵京 第四十三章 没落的卫所军制 第四十四章 朱素嫃到访 第四十五章 关系非同一般 第四十六章 底子干净 第四十七章 供词一致 第四十八章 大换血(上) 第四十九章 大换血(中) 第五十章 大换血(下) 第五十一章 半真半假 第五十二章 扑朔迷离 第五十三章 初现端倪 第五十四章 一加一等于三 第五十五章 精神恋爱 第五十六章 风暴前夕 第五十七章 缇骑四出(上) 第五十八章 缇骑四出(中) 第五十九章 缇骑四出(下) 第六十章 暂停办案 第六十一章 你有福了 第六十二章 变幻莫测 第六十三章 听平江伯说故事 第六十四章 弘治的“意思” 第六十五章 这不是好兆头 第六十六章 咱俩处对象罢 第六十七章 初次绸缪 第六十八章 东窗事发 第六十九章 患难见真情 第七十章 阴沟翻船 第七十一章 狱中赌约 第七十二章 栽赃报复 第七十三章 追回失款 第七十四章 拯救千户王睿(上) 第七十五章 拯救千户王睿(中) 第七十六章 拯救千户王睿(下) 第七十七章 计成(上) 第七十八章 计成(下) 第七十九章 狱中献策(上) 第八十章 狱中献策(下) 第八十一章 福祸相依 第八十二章 父女争架 第八十三章 各怀鬼胎 第八十四章 雇凶宰人 第八十五章 谋划“劫狱” 八十六章 当“劫狱”碰上“灭口”(上) 八十七章 当“劫狱”碰上“灭口(中)” 八十八章 当“劫狱”碰上“灭口”(下) 第八十九章 王花花的“心意” 第九十章 借刀杀人 第九十一章 少女心思 第九十二章 诏狱探监 第九十三章 一念之间 第九十四章 死而后生 第九十五章 不能放过他(上) 第九十六章 不能放过他(下) 第九十七章 命运的转折(上) 第九十八章 命运的转折(中) 第九十九章 命运的转折(下) 第一百章 命运的转折(终) 第一零一章 圣旨到 第一零二章 面圣(上) 第一零三章 面圣(下) 第93章 一念之间 第94章 死而后生 第95章 不能放过他(上) 第96章 不能放过他(下) 第97章 命运的转折(上) 第98章 命运的转折(中) 第99章 命运的转折(下) 第100章 命运的转折(终) 第101章 圣旨到 第102章 面圣(上) 第103章 面圣(下) 第104章 排排坐分果果(上) 第105章 排排坐分果果(下) 第106章 启程之前(上) 第107章 启程之前(下) 第108章 大同 第109章 存在问题(上) 第110章 存在问题(中) 第111章 存在问题(下) 第112章 未雨绸缪 第113章 代王府的“喜宴” 第114章 代王手段 第115章 愤怒的王副总兵(上) 第116章 愤怒的王副总兵(下) 第117章 百媚楼 第118章 螳螂捕蝉 第119章 黄雀在后 第90章 借刀杀人 第91章 少女心思 第92章 诏狱探监 第120章 小王爷挨揍 第121章 小王爷的想法 第122章 王府祖训 第123章 情敌出现 第124章 一箭双雕(上) 第125章 一箭双雕(中) 第126章 一箭双雕(下) 第127章 一箭双雕(终) 第128章 教唆易瓜瓜 第129章 眼见未必为实 第130章 只待火筛 第131章 大战前的布置 第132章 试探进攻 第133章 各自谋划 第134章 反常 第135章 朱素嫃出关 第136章 人不可貌相 第137章 深不可测 第138章 不可惧战 第139章 夜袭(上) 第140章 夜袭(下) 第141章 小王子 第142章 胎死腹中 第143章 拷问小王子 第144章 交换人质 第145章 香消玉碎 第146章 战局如棋(上) 第147章 战局如棋(中) 第148章 战局如棋(下) 第149章 战局如棋(终) 第150章 达日阿赤覆灭 第151章 达日阿赤覆灭 第152章 灰飞烟灭 第153章 继续向前 第154章 火筛要偷袭? 第155章 火筛手段(上) 第156章 火筛手段(中) 第157章 火筛手段(下) 第158章 “惊喜”不断 第159章 如何破局 第160章 破局前夕 第161章 破局(上) 第162章 破局(中) 第163章 破局(下) 第164章 水落石出(上) 第165章 水落石出(中) 第166章 水落石出(下) 第167章 水落石出(终) 第168章 谋划突围 第169章 参考意见 第170章 抉择 第171章 大战结束 第172章 跑官要官 第173章 回京 第174章 刻不容缓 第175章 都怪易瓜瓜 第176章 报复 第177章 小公爷抵京 第178章 找茬 第179章 群殴 第180章 朝会之争 第181章 朝会之争(中) 第182章 朝会之争(下) 第183章 朝会之争(终) 第184章 解决之法 第185章 新政 第186章 不得不赴的酒宴 第187章 夜宴(上) 第188章 夜宴(中) 第189章 夜宴(下) 第190章 夜宴(终) 第191章 矛盾重重 第192章 女真人 第193章 王花花不是猪 第194章 “说法” 第195章 生财之道(上) 第196章 生财之道(中) 第197章 生财之道(下) 第198章 鸿雁脱逃 第199章 蛛丝马迹 第200章 锡宝齐篇古 第201章 锡宝齐篇古(下) 第202章 鸿雁进京 第203章 深奥的问题 第204章 双重使命(上) 第205章 双重使命(下) 第206章 寻人 第207章 闲得蛋疼 第208章 决定 第209章 除夕(上) 第210章 除夕(中) 第211章 除夕(下) 第212章 除夕(终) 第213章 回马枪 第214章 神秘黑衣人 第215章 圈套(上) 第216章 圈套(下) 第217章 出兵(上) 第218章 出兵(下) 第219章 尾章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110章 存在问题(中)
《我爱大明朝》
作者:春天的熊
更新时间:2024-01-17 09:15:09
字数:729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我爱大明朝 !

    众人散去,杨一清落于人后,却又三步一回头,欲言又止——他也是初来乍到,心底有话却又犹豫着到底当不当说。

    “杨参将请留步”,王副总兵本就有留下他继续深谈的意思,这回自是更觉非得单独将他留下不可,“其余众人,可先行退去……”

    王睿将杨一清放在了威远卫的参将位置上,因为这个地方处于大同城同右卫之间,不但是大同与右卫相互往来的要道,更是大同镇以北地区“防守前线”的“军需物资集散中心”——大同以北六个卫的军械粮草尽皆囤积于此,地处右卫、云川卫、高山卫、玉林卫、阳和卫正中。

    威远卫若有个神马失,大同以北尽会完蛋!

    “我适才言及‘募兵’一法时,见杨参将脸现可惜神色,杨参将莫非是有话想说?”王副总兵面对鼎鼎大名的“杨参将”,不敢露出他那“小人得志”的本质,正襟危坐,俨然一“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的“好学生”。

    杨一清见副总兵大人“终于来问”,也只得开门见山:“大人所说的‘募兵’一法,别具一格,确是大有可取之处,可眼下在大同一地,却并不见得能行通?”

    王睿一愣:“可有甚不妥之处,杨参将尽管道来便是……”

    “募兵”一法可是决定老子能不能于大明官场扶摇直上的基础与根本!

    杨一清整了整思绪,便决定教会“王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头说起:“副总兵大人,对眼下咱大明的藩王宗室特权,可有多少了解?”

    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为加强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他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便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这便是大明藩王的由来。

    藩王一般配属一支编制三千人的护卫队,作为亲王的警卫,多的配备三支这样的护卫队,称为赐三护卫,人数达到九千以至一万人。

    也有例外,如洪武年间封在太原的晋王和封在北京燕王,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以直接奏闻。诸子中最有才能的宁王成人之后封在燕晋之间,更向北突出喜峰口附近的大宁,他的三护卫和配备的军官都是精锐之师,还可以指挥人数达八万之多的部队,和燕晋二王共同防御北边元朝残余势力。

    这种藩王,都可以干预军务,被称为“塞王”。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防止以后其他藩王效尤,不仅剥夺亲王的军事指挥权,还不断找借口减少亲王们的护卫,进一步限制藩王在王府之外的行动。

    王副总兵对于“大明藩王特权”的了解,仅止于此——五百年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常识,仅只于此。

    王睿虽然不知道杨一清怎的又扯到了“藩王”一事上来,但他也又行“谦虚”的摇了摇头:“我乃武人出身,这些事儿,自是了解不多,杨参将只管继续便是……”

    杨一清点了点头:“藩王在国政军务上的特权,先且别过不提,关键处,来说一说他等王爵之位及对应享有的年俸待遇……”

    大明藩王们除了有着优越的政治地位——王府设置以长史为首的官属,冠冕服饰,车旗仪仗,官邸府第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拜谒亲王要伏地拜谒,不能平起平坐。

    他们在经济地位上也有着吓死人的“特权”: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亲王的年俸最高,每年的俸禄为一万石,其他依次递减。

    一万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则是五百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大大明的一个亲王,整日什么都不干,每年却可向政府领取五百万。

    除了政府每年发给他们五百万的现金,他们在被封王封爵时,还会有“良田万倾”神马的封赐。

    杨一清向王副总兵上了一堂“藩王宗室的年俸待遇课”:“……洪武年间,太祖封了二十三个亲王,那时的亲王侯爵还不算多,朝廷也能承受得起……”

    二十三个亲王,再加上些杂七杂八的郡王、将军之类,每年向政府领取的现在拢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亿,这对于煌煌大明的朝政开支来说,确是不算什么大事。

    “……可越是往后,亲王侯爵越来越多,皇室宗亲给朝廷造成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又不能参政带兵,整日无所事事,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如庆成王生的儿子多达一百人,除长子世袭封王外,其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洪武年间的宗室人口,才五十八人,可到了成化末年,宗室人口已然达到了七千二百余人……”

    七千二百是五十八的一百二十几倍,五六个亿再乘以一百二……

    王副总兵深吸了口气,止住晕眩的脑袋——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每年养着这帮“寄生虫”,就得花掉六七百个亿……

    现在是弘治十三年,离成化末年又过去了十几个年头,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当是得逼近八千人了……

    “……成化末年,大明税粮收入为三万四千余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一万二千余万石,占了税粮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供养皇室成员的开支超过了整个大明官吏俸禄的总和……”杨一清如数家珍,终于体现出他“入则为相”的能力来,“王府多的地方负担更重,成化末,陕西各粮仓存粮共二千二百九十五万石,而该省的皇亲年俸的总数却是三千一百九十五万石……”

    ……

    王睿听得咂舌不已——一个省的人口,还他娘不够养着这一地区的“寄生虫”们!

    “……圣上即位以来,便着手削减皇室开支……”

    弘治这么一喜欢“鼓捣”的人,确是会拿着这帮“寄生虫”开刀!

    “……但亲王侯爵,皆是先王所赐,当今圣上不可能撤藩削爵……”

    “靖难之役”,便是由“削藩”引起,弘治若是要这么整,确是危险系数有些高……

    “圣上便采取了个内阁的折衷之法,即藩王侯爵每年在其所属封地的税粮税银中,领取三去其一的年俸……”

    这他娘的,就相当于是在各省各地区所收上来的税粮税银中拿“提成”,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更能间接鼓励皇室成员的“少生优生”:一个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那么多,你爱将家里的哪位熊孩子申请为神马郡王、神马将军的,那都随你——反正他到时拿的年俸,也算在当地“三去其一”的税粮税银当中——资金总数就那么多,拿提成的人多了,能拿到的数额也就少了!

    兼且,这还能鼓励皇室宗亲关心所在封地内的生产——生产上去了,税粮税银多了,他们所占的“三去其一”的“提成”,也就多了。

    这帮“寄生虫”,当真是在“吸大明的血,啃大明的骨”,可面对朱元璋“列爵封藩”的祖训,以及这般强大的宗室力量(谁他娘的敢不遵循这么一“祖训”,那你这皇位怕是得坐不稳了:反正都是龙子龙孙,你这皇帝既是做得满足不了我们,那我们便随便换个能满足我们的人来),弘治能做到这一步,已然很不错了。

    “……而陕西这般王府过多的地儿,圣上只得将它作为特例来处置,即如陕西一地一般,有着过多的皇室宗亲们,每年直接向朝廷领取年俸,但他等这年俸,却又以每年同爵位的各皇室宗亲所领取的平均年俸数为标准……”杨一清说这话时,面色古怪——皇室宗亲是“寄生虫”,可他们却不得不存在,连伟大的弘治皇帝都只能这般来惯着他们。

    王睿摇了摇头——大明的灭亡,供给皇室成员的开支过大,当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大人的‘募兵’之法,确是极好的”,杨一清呷了口茶,终于步入了正题,“可其中的赐退伍士卒良田、免入伍士卒家属徭税,这两点,在大同这地儿上,怕是难以行通的……”

    王睿仍是不明所以,定定的瞧着杨一清。

    杨一清双目灼灼生辉,撇了撇嘴,终似是下定了决心,决意将“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标下之前虽是在陕西任职,可对这山西大同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大人既是要在山西大同实行这‘募兵’一法,却怎的将大同的代王府给忘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