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蒙山军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上部第一卷筑基第一章蒙山贼第一节曹锟进剿 第二节艰难的决断 第三节失败的偷袭一 第四节失败的偷袭二 第五节失败的偷袭三 第六节战与撤 第七节新军 第八节阻击 第九节阻击二 第十节阻击三 第十一节阻击四 第十二节阻击五 第十三节阻击六 第十四节突围一 第十五节突围二 第十六节逆袭一 第十七节逆袭二 第十八节初遇义和团一 第十九节初遇义和团二 第二十节初遇义和团三 第二十一节曹锟的报告 第二十二节袁世凯的心事一 第二十三节袁世凯的心事二 第二章精兵之路第一节誓言 第二节初定军律 第三节生计与编队 第四节练兵之始 第五节周毅回来了 第六节孙娟们一 第七节孙娟们二 第八节人才 第九节整编 第十节生意 第十一节大卫,叛逃 第十二节军规一 第十三节军规二 第十四节军规三 第十五节军法裁判所 第十六节龙谦的练兵之道一 第十七节龙谦的练兵之道二 第十八节龙谦的练兵之道三 第十九节龙谦的练兵之道四 第二十节龙谦的练兵之道五 第二十一节龙谦的练兵之道六 第二十二节军旗与军歌 第二十三节伙食问题 第二十四节俘虏们一 第二十五节俘虏们二 第二十六节俘虏们三 第二十七节军械组 第二十八节神枪队的成立 第二十九节参谋 第三十节名目繁多的条例一 第三十一节名目繁多的条例二 第三十二节大卫要求入伙 第三十三节初会陈超一 第三十四节初会陈超二 第三十五节初会陈超三 第三十六节初会陈超四 第三十七节初会陈超五 第三十八节初会陈超六 第三十九节练兵后的首战 第四十节誓师出山 第三章根据地第一节破庄一 第二节破庄二 第三节破庄三 第四节破庄四 第五节破庄五 第六节破庄六 第七节破庄七 第八节陈家崖 第九节战后总结一 第十节战后总结二 第十一节再会陈超一 第十二节再会陈超二 第十三节缴获与奖赏 第十四节王月蝉与郑婵 第十五节王月蝉与郑婵二 第十六节军饷制度的建立 第十七节新兵连 第十八节建设根据地的措施一 第十九节建设根据地的措施二 第二十节建设根据地的措施三 第二十一节分地和济贫 第二十二节扩军 第二十三节纵论一 第二十四节纵论二 第二十五节变化一 第二十六节变化二 第二十七节变化三 第二十八节变化四 第二十九节变化五 第三十节变化六 第三十一节变化七 第三十二节变化八 第三十三节变化九 第三十四节整编一 第三十五节整编二 第三十六节情报网和情报科 第四章再战新军第一节郑家父子 第二节李纯的进剿一 第三节李纯的进剿二 第四节李纯的进剿三 第五节李纯的进剿四 第六节李纯的进剿五 第七节李纯的进剿六 第八节战后一 第九节战后二 第十节战后三 第十一节战后四 第十二节再战李纯一 第十三节再战李纯二 第十四节再战李纯三 第十五节再战李纯四 第十六节再战李纯五 第十七节再战李纯六 第十八节再战李纯七 第十九节陈超眼中的龙谦一 第二十节陈超眼中的龙谦二 第二十一节司徒均 第二十二节扩编与扩张 第二十三节春节前一 第二十四节春节前二 第二十五节自治委员会的设想 第二十六节陈淑的心事 第二卷血火北京第一章京师第一节赵舒翘 第二节光绪与慈禧 第三节干涉 第四节起因 第五节探路者 第六节沂州军议 第七节这一仗一 第八节这一仗二 第九节这一仗三 第十节这一仗四 第十一节这一仗五 第十二节这一仗六 第十三节新局面一 第十四节新局面二 第十五节新局面三 第十六节新局面四 第十七节王士珍一 第十八节王士珍二 第十九节王士珍三 第二十节袁世凯的解脱 第二十一节京师的乱局一 第二十二节京师的乱局二 第二十三节赵舒翘的悲哀 第二十四节纷乱的局势一 第二十五节纷乱的局势二 第二十六节纷乱的局势三 第二十七节清廷宣战万国 第二十八节唐绍仪来了郑家庄 第二十九节张前村谈判一 第三十节张前村谈判二 第三十一节出征一 第三十二节出征二 第三十三节出征三 第二章一战成名天下知第一节方向 第二节西沽之战一 第三节西沽之战二 第四节西沽之战三 第五节西沽之战四 第六节西沽之战五 第七节天津一 第八节天津二 第九节天津三 第十节天津四 第十一节北京一 第十二节北京二 第十三节北京三 第十四节北京四 第十五节北京五 第十六节北京六 第十七北京七 第十八节北京八 第十九节北京九 第二十节北京十 第二十一节北京十一 第二十二节北京十二 第二十三节北京十三 第三章太原第一节救驾 第二节怀来 第三节吴永 第四节去哪儿? 第五节太原 第六节军饷 第七节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第八节交底 第四章山东第一节自治委员会 第二节陈超的心烦事 第三节周毅一 第四节周毅二 第五节江云 第六节袁世凯 第五章和谈前后第一节李鸿章出马 第二节召见 第三节重逢 第四节初见李鸿章 第五节大卫的使命 第六节比武放对 第七节意外 第八节如愿以偿 第三卷壁立山东第一章满清新政第一节内幕 第二节陛辞 第三节动员 第四节见面礼 第六节峄县 第七节繁杂的头绪一 第八节繁杂的头绪二 第九节繁杂的头绪三 第十节繁杂的头绪四 第十一节繁杂的头绪五 第十二节整编与任命 第十三节军法监督处 第十四节晋源票号 第十五节大卫和江云 第十六节提亲 第十七节股份 第十八节荣军农场 第十九节袁世凯的盘算 第二十节中兴实业 第二十一节沂州遇伏一 第二十二节沂州遇伏二 第二十三节沂州遇伏三 第二十四节宁时俊一 第二十五节宁时俊二 第二十六节风波一 第二十七节风波二 第二十八节阶级 第二十九节周毅的心思 第三十节军火采购 第三十一节展望 第三十二节惊变 第三十二节沂州一 第三十四节沂州二 第三十五节沂州三 第三十六节銮驾回京 第三十七节起步 第三十八节山东提督 第三十九节周馥一 第四十节周馥二 第四十一节初闻革命党 第四十二节龙谦的思考 第四十三节陈淑 第二章第一节陈娴 第二章鲁南新春第二节周氏父子 第三章唐绍仪 第四节陈超 第五节狄文父子 第六节随营军校 第七节兖州行一 第八节兖州行二 第九节兖州行三 第十节兖州行四 第十一节故土 第十二节预备役 第十三节根据地的变迁 第十四节根据地的变迁二 第十五节根据地的变迁三 第三章风云变幻第一节抗洪一 第二节抗洪二 第三节抗洪三 第四节抗洪四 第五节抗洪五 第六节抗洪六 第七节初识方声远一 第八节初识方声远二 第九节初识方声远三 第十节北洋六镇成立始末 第十一节整编前后一 第十二节整编前后二 第十三节整编前后三 第十四节整编前后四 第十五节整编前后五 第十六节整编前后六 第十七节整编前后七 第十八节整编前后八 第十九节整编前后九 第二十节整编前后十 第二十一节整编前后十一 第二十二节整编前后十二 第二十三节整编前后十三 第二十四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一 第二十五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二 第二十六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三 第二十七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四 第二十八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五 第二十九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六 第三十节情报处一 第三十一节情报处二 第三十二节情报处二 第三十三节采购 第三十四节新厂 第三十五节社会调查 第四章关东风云第一节伏击 第二节从白岭支队到南满支队一 第三节从白岭支队到南满支队二 第四节从白岭支队到南满支队三 第五节从白岭支队到南满支队四 第六节日俄战争爆发 第五章欣欣向荣的山东第一节军歌嘹亮一 第二节军歌嘹亮二 第三节军歌嘹亮三 第四节铁良发难 第五节吴禄贞的试探 第六节政党之议 第七节许思一 第八节许思二 第九节不可能的重逢一 第十节不可能的重逢二 第十一节杨士骧一 第十二节杨士骧二 第十三节杨士骧三 第十四节杨士骧四 第十五节演习 第十六节推广村民自治的深意 第十七节龙杨会 第十八节新华源 第十九节杨士骧的困局 第二十节通信与战局 第二十一节败露 第二十二节贪腐案一 第二十三节贪腐案二 第二十四节贪腐案三 第二十五节招商会一 第二十六节招商会二 第二十七节招商会三 第二十八节招商会四 第二十九节慈禧对龙谦的态度 第三十节欣欣向荣的山东 第四卷鹿死谁手第一章黑沟台会战第一节南满支队一 第二节南满支队2 第三节黑沟台一 第四节黑沟台二 第五节黑沟台三 第六节最血腥的一夜 第七节鲁山的思考 第八节奉天 第九节沈旦堡一 第十节沈旦堡二 第二章立宪风云第一节次子出生 第二节分歧 第三节立宪之争 第四节同盟会成立 第五节日俄战争的后果 第六节等待 第三章彰德秋操第一节山东出现了同盟会 第二节疑惑 第三节立宪上了议事日程 第四节杨士骧示好 第五节彰德秋操一 第六节彰德秋操二 第七节彰德秋操三 第八节彰德秋操四 第九节彰德秋操五 第十节彰德秋操六 第十一节彰德秋操七 第十二节彰德球操八 第四章机遇与抉择第一节湘赣边界暴动 第二节抉择 第三节圣旨到山东一 第四节圣旨到山东二 第五节圣旨到山东三 第六节圣旨到山东四 第七节圣旨到山东五 第八节千里进军一 第九节千里进军二 第十节千里进军三 第十一节平叛一 第十二节平叛二 第十三节平叛三 第十四节平叛四 关于许思 第十五节平叛五 第十六节平叛六 第十七节平叛七 第十八节平叛之后 第五章两广风云第一节杨士骧进京 第二节春节一 第三节春节二 第四节春节三 第五节北满十八镇 第六节张孝准与蒋方震 第七节争夺山东之试探一 第八节争夺山东之试探二 第九节危机与变局一 第十节危机与变局二 第十一节危机与变局三 第十二节危机与变局四 第十三节危机与变局五 第十四节危机与变局六 第十五节黄兴入粤 第十六节肃奸 第十七节山东政务 第十八节山东提督王怀庆 第十九节莫理循与陈超 第二十节秋瑾一 第二十一节秋瑾二 第二十二节义军 第二十三节韶关会议 第二十四节灵山之战一 第二十五节灵山之战二 第二十六节平定 第二十七节龙谦与周馥 第二十八节广州会议一 低二十九节广州会议二 第三十节龙谦与秋瑾 第三十一节蒋继英与橡胶 第三十二节洪粤诚一 第三十三节洪粤诚二 第三十四节清廷 第三十五节风起一 第三十六节风起二 第三十七节广州及镇南关之变 第三十八节广州及镇南关之变二 第三十九节第十镇 第四十节考察 第四十一节勋章 奖章 纪念章 第四十二节转机 第四十三节莫理循的报告 第六章 逐鹿中原第一节慈禧之死 第二节继位为谁 第三节老袁赋闲和陆军部计划 第四节各方 第五节肘腋之变一 第六节肘腋之变二 第七节肘腋之变三 第八节肘腋之变四 第九节勘电一出天下惊一 第十节勘电一出天下惊二 第十一节动员 动员 第十二节中枢 第十三节橡胶危机 第十四节袁世凯出山及北洋军事计划 第十五节同盟会分裂 第十六节东北局势一 第十七节东北局势二 第十八节东北局势三 第十九节德州之战一 第二十节德州之战二 第二十一节德州之战三 第二十二节德州战役四 第二十三节德州之战五 第二十四节德州之战六 第二十五节德州之战七 第二十六节林家桥战役 第二十七节德州的最后一战 第二十八节战长沙一 第二十九节战长沙二 第三十节战长沙三 第三十一节锦州之战 第三十二节大势一 第三十三节大势二 第三十四节大势三 第三十五节大势四 第三十六节大势五 第三十七节大势六 第三十八节大势七 第三十九节大势八 第七章第一节北进 第二节汀泗一 第七章建国之前第三节汀泗二 第四节上海 第五节洹上 第六节武昌一 第七节武昌二 第八节湖北 第九节别离 第十节民党 第十一节进京一 第十二节进京二 第十三节重逢 第十四节构想 第十五节外蒙 第十六节整编 第十七节规劝 第十八节北洋 第十九节西南与西北 第二十节军委会 第二十一节外交 第二十二节授勋 第二十三节行刺 第二十四节风筝 写在上部结束后的话 第二十五节新生活 中部第一卷新中华第一章 大人物第一节王月蝉 第二节司徒均 第三节司徒均二 第四节方声远 第五节白瑞庭 第六节周学熙与宋晋国 第七节蒋继英 第八节连树鹏 第九节王士珍 第十节唐绍仪 第十一节伍廷芳 第十二节蔡元培 第十三节洪粤诚与宋教仁 第十四节于右任 第十五节方时俊 第十六节王明远 第二章小人物第一节郑婵 第二节叶五与吴狗子 第三节潘亮 第四节钟火星和英阡陌 第五节孟恩范与彼得 第六节许家 第三章权力中枢第一节国会一 第二节国会二 第三节国会三 第四节国会四 第五节国会五 第六节就职 第七节政府 第八节国庆日一 第九节国庆日二 第四章开国第一战第一节唐努乌梁海一 第二节唐努乌梁海二 第三节唐努乌梁海三 第四节唐努乌梁海四 第五章整肃第一节文武 第二节陈超的思考 第三节端方 第四节监狱 第五节外交 第六节家事国事 第六章出巡第一节济南 第二节齐河 第三节蒙山 第四节南京一 第五节南京二 第六节武昌 第七节太原 第七章体制与军衔 第二节军衔 第三节不是尾声的尾声 感想 第二卷一战血火第一章骰子已经转起来第一节军事代表团 第二节小洛克菲勒 第三节和平堡垒 第四节欧洲滑向战争 第五节德国的条件 第六节中国成了香饽饽 第七节要价 第八节日本 第九节实力对比 第二章青岛第一节要塞一 第二节要塞二 第三节要塞三 第四节要塞四 第五节要塞五 第三章困难的抉择第一节日本的要求 第二节中国的应对 第三节走向战争 第四章山东之战第一节海军 第二节日本的战略 第三节龙口 第四节莱州 第五节胶州湾 第六节谍战 第七节外交沙龙 第八节胶县之败 第九节秘子 第十节寺内 第十一节特种作战 第十二节反击计划 第十三节大幕拉开 第十四节末日一 第十五节末日二 第十六节末日三 第十七节末日四 第十八节末日五 第十九节视察 第五章战后第一节军事观察员的结论 第二节袁克定 第三节大隈内阁垮台 第四节军方 第五节杨度 第六节战火重燃 第七节 第八节终战协定 第六章加入一战第一节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节美国特使 第三节总统府 第四节陆军整编 第五节海空军 第六节让步 第七节肃贪的思考 第八节南辕北辙 第九节英国特使 第十节升允 第十一节封国柱 第十二节条件 第十三节陈超和叶延冰 第十四节陈豪 第十五节波士顿协定 第十六节杂音 第七章远征军第一节局势 第二节初战一 第三节初战二 第四节普洛耶什蒂一 第五节普洛耶什蒂二 第六节罗马尼亚攻略一 第七节罗马尼亚攻略二 第八节罗马尼亚攻略三 第九节罗马尼亚攻略四 第十节回国 第十一节回国二 第十二节回国三 第十三节德军的计划 第十四节文尼察 第十五节张作相 第十六节陈豪的使命 第十七节牺牲一 第十八节牺牲二 第十九节牺牲三 第二十节波东战役一 第二十一节波东战役二 第二十二节波东战役三 第二十三节波东战役四 第八章俄国,俄国第一节北京一 第二节北京二 第三节无锡一 第四节无锡二 第五节彼得堡一 第六节彼得堡二 第七节彼得堡三 第八节彼得堡四 第九节彼得堡五 第十节彼得堡六 第十一节插曲和演变 第十二节布尔什维克 第十三节俄国战略 第十四节俄国战略二 第十五节七月 第十六节北京会议 第十七节刺杀 第十八节十月 第十九节对策 第二十节范德平 第二十一节拉帕洛会议 第二十二节王明远的疑惑 第二十三节王明远的决定 第二十四节假戏真唱 第二十五节计划 第二十六节娜塔莉亚 第二十七节爱国者联盟 第二十八节拖刀计 第二十九节文尼察之战一 第三十节文尼察之战二 第三十一节文尼察之战三 第三十二节文尼察战役之收尾 第九章俄国内战第一节焦点 第二节喀山一 第三节喀山二 第四节蓝辛,北京协定 第五节大俄罗斯国 第六节彼得留拉反了 第七节罗姆内战役一 第八节罗姆内战役二 第九节晋衔与调职 第十章新时代第一节陈豪的报告 第二节坦克 第三节家事国事天下事一 第四节家事国事天下事二 第五节家事国事天下事三 第六节欧战结束和远征军回国一 第七节欧战结束和远征军回国二 第八节欧战结束和远征军回国三 第九节江云的爱情一 第十节江云的爱情二 第十一节江云的爱情三 第十二节政治版 第十三节机场宣言 第十四节十年盘点一 不不是尾声的尾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节大俄罗斯国
《蒙山军》
作者:wanglong
更新时间:2024-01-12 12:46:19
字数:995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蒙山军 !

    俄国内战的确如龙谦预料的那样发展了。

    在喀山战役仍激烈进行的当间,在莫斯科的南方,邓尼金指挥的联盟南方军和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围绕着库尔斯克展开了残酷的攻防,战役一直延续至五月底,邓尼金部队最终没有守住库尔斯克,向哈尔科夫方向实施了总退却。布琼尼指挥的红军第1骑兵军打出了漂亮的穿插,在哈尔科夫以北重创了邓尼金所部。经此一役,联盟军夺取奥廖儿、图拉进逼莫斯科的计划算是失败了。

    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就血腥程度不下于欧战的任何一场战役,双方的损失都极其严重。据双方披露的战报,此役双方阵亡失踪负伤总计超过了50万。这个数字比起欧战那些重大战役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两支初建的军队是难以承受的。令人唏嘘的是内战特有的残酷性彰显无遗,邓尼金部队将俘虏的红军军官及伤兵一律处死,自库尔斯克向哈尔科夫的大路两旁,到处立着绞刑架,上面吊着处死的红军军官们。一名跟随邓尼金军队做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的报道真实再现了库尔斯克战役的残酷,那些真实的细节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

    邓尼金部队在库尔斯克的失利客观上加快了俄罗斯爱国者联盟建国的步伐。之前,邓尼金与高尔察克之间就建国问题和战略协作一直存在巨大分歧,现在邓尼金的本钱缩水了,意识到布党的力量,双方终于互相做了让步,使得建国的主要分歧暂时消除了。

    5月底,在中国的策动下,爱国者联盟主要首脑齐聚辛比尔斯克以南的萨马拉召开了爱国者联盟代表大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就国体、首都、最高执政者等问题达成了一致。邓尼金放弃了原先一直坚持的尼古拉二世复位要求,转而赞同建立成立君主立宪国体,国名确定为大俄罗斯国,尊尼古拉二世为大俄罗斯皇帝,这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会议草草拟定了临时宪法,由就任大俄罗斯国皇帝的尼古拉二世委任高尔察克为政府总理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邓尼金为南俄特别行政区最高执政兼南方军司令官,在彼得堡十月事变中被赶下台跑到了加拿大的克伦斯基也被缺席委任为副总理兼司法部长,以换取西方主要国家的支持。

    萨马拉会议的主要成果不是选举首脑,而是确定首都。首都的选定意味着大俄罗斯国战略重心的确定。现在,整个南俄和西伯利亚都在爱国者联盟的控制之下,可以建都的地方的确不少,但却都不甚理想,比如出任大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的阿尔杰米耶夫将军所建议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都的建议遭到了包括中国代表范德平将军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位置实在是太偏了!邓尼金希望将临时首都设在罗斯托夫,但高尔察克主张建在自己的老窝鄂木斯克。当范德平肯定了中国远征军将撤出南俄后,高尔察克的意见就占了上风。选择鄂木斯克更有利于得到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如果将首都建在罗斯托夫,一旦军事上失利,新帝国的外部援助将断绝。

    范德平作为龙谦特派的全权代表全程参与了大俄罗斯国建国会议的全过程。目前情况下,包括邓尼金在内都意识到只有依靠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方能将战争进行下去。

    这个问题被高尔察克急不可待地提出了。范德平就此提出了中国进行经济及军事援助的先决条件,即先解决由帝俄时代修建的中东铁路线的归属问题。范德平指出,中国东方铁路是帝俄强加于中国的产物,应当无偿归还中国,以表示大俄罗斯国对中华共和国的友谊。不然,中国人民很难理解在自身国力尚弱的情况下为何要对大俄罗斯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这个问题如果在以前是很难沟通的。在1916年中国决定加入协约国一方并派遣远征军支援俄国时就曾向俄国提出过,被帝俄政府断然拒绝。时过境迁,这条事实上已经控制在中国人手里的铁路干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比起新帝国取得内战胜利从而占领莫斯科和彼得堡来说就不值一提了。谈判只进行了两个小时就确定了原则,新帝国原则同意将中国东方铁路的所有权归还中国,以换取中国高达1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相关的细节再具体商定,遗留问题主要是大批管理经营该铁路线的俄罗斯公民的归属问题,不过已经无关宏旨了。

    萨马拉会议公布了成立大俄罗斯的公告,中国第一个承认了大俄罗斯国。几天后,美国政府宣布承认大俄罗斯国是俄罗斯的唯一合法政府。在美国的斡旋下,英法意加澳等国先后承认了高尔察克政府,一个与布尔什维克对峙的俄罗斯政权终于成立了。

    彼得堡立即作出了强烈反应,将关押在监狱的尼古拉二世的眷属全部枪毙了,不分老幼。罪名是叛国罪。闻此噩耗,尼古拉二世当即病倒,反正他不过是一个傀儡,在大俄罗斯国的内政外交上不起什么作用。

    布党中央强烈谴责高尔察克邓尼金等“匪徒”分裂俄罗斯出卖祖国利益的罪恶行径,发誓用武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将所有卖***全部缉拿归案。高尔察克政府则反唇相讥,以布列斯特条约为例,指出布尔什维克才是全俄罗斯的敌人,号召在布党统治下的俄罗斯公民行动起来,彻底消灭万恶的布尔什维克,重建民主、自由、幸福的俄罗斯。

    西欧战事仍酣,主宰世界的各主要国家无暇顾及俄罗斯的巨变,只有日本媒体对中国“分裂”俄罗斯的行径进行了强烈抨击,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祸胎,中国媒体立即对日本发动了一场笔墨战争,两国本来就紧张的关系更加紧张了。

    俄罗斯出现两个并峙的政权符合英美等国的利益,如果就此长期存在下去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乐于看到的,特别是百余年来饱受俄国威胁的欧洲更是如此。所以,除了日本,没有人站出来指责中国。英美法等国主流媒体哀叹,欧洲战争是一场地道的灾难,传统的强国倒下了,一些新兴国家却乘势而起,后者无疑是指在俄罗斯巨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

    但谁都清楚,俄国真正分裂只能建立于双方军事对等的前提下,否则一统的俄罗斯还是会出现的。在1918年的夏季,双方的实力真的对等吗?

    布党对尤登尼奇部队的进攻开始做出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布党军队暂时没有向南方继续发动大规模进军,但伏龙芝指挥的南方方面军兵力一直得到加强,所有人都看出了布党准备先解决南方问题了。布党在其统治区实行严厉的管制经济,主要原因是粮食紧缺,而要长远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夺取南俄。这是稍有眼光之人就可以判断出来的。

    在中国远征军主力尚留在东乌克兰的情况下,布党是否有所顾忌成为了英法军事代表团争论的焦点。现在英法军事代表团随着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的决裂,已经撤出了彼得堡和莫斯科,除了一部分经芬兰瑞典回国外,大多到了中国远征军控制的地域。他们向各自国内发回的报告中几乎一致认为,俄罗斯内战(现在应当称之为苏维埃俄国与大俄罗斯国之间的战争了)的下一个战场必定是南俄,命运将在这里做出最后的抉择。

    谁也没有料到,托洛茨基并没有向南方动手,而是于6月秘密集结了14万人向尤登尼奇部队发起了总攻。经过16天激战,至6月底,红军重创了尤登尼奇的部队,将大俄罗斯之西北方面军赶出了国境线赶至了东普鲁士,彻底解除了彼得堡的威胁。

    到1918年6月,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已编组为三个方面军共26个军,总兵力超过了80万,后备部队仍在源源不断的组建中。不仅基本掌握了帝俄海军,还在帝俄薄弱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布党卓越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完美体现,他们不仅彻底掌握了占领地域的城市,而且组织大批工作队开赴农村,按照其理论实施严酷的阶级斗争,镇压地主和富农,收集余粮,动员贫苦农民加入红军。在协约国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干预下,创造了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印证了龙谦对蓝辛的预言,在军事上消灭布尔什维克是困难的。

    仍在基辅的王明远上将在6月初给龙谦写了封报告,他非常担忧布党武装向南线进攻,那样远征军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与红军的全面冲突。目前,远征军的布势非常不利于应对与布党可能发生的战争,熊勋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石大寿指挥的第2集团军仍摆出了与德军作战的态势,在两个集团军后方,出现了大片的空白地域,一旦红军占领哈尔科夫继续南下,可能会切断远征军主力与吴念之第3集团军之间的联络。因此,王明远建议放弃文尼察,将第2集团军撤过第聂伯河,填补与萨马拉之间的真空,控制交通线,留第1集团军于第聂伯河右岸,监视德军,只要德军不越过文尼察一线,我军就不做出反应。目前情况下,我军似应做好与红军作战的准备,如果红军南下夺取哈尔科夫击溃邓尼金主力,我军就必须做出反应了。

    王明远在报告中分析了南俄形势,认为局势对联盟方(他仍不习惯称呼其新国名)不容乐观。他认为邓尼金所部不是伏龙芝的对手,“库尔斯克战役表明,红军作战极为勇敢,其下级指挥官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邓尼金部队完全不拥有对手的牺牲精神,而且联盟军后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加上联盟军内部矛盾并未因建国而消除,联盟军的前景黯淡。

    王明远重点分析了邓尼金集团,“科尔尼洛夫在与邓尼金的内斗中失势,但联盟南方军仍有科尔尼洛夫旧部对邓尼金不服,此其一。其二是拥有10万人马的彼得留拉集团军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此次彼得留拉拒绝参加萨马拉会议已经彰显了内乱的苗头,彼得留拉和盖特曼勾结在一起,一直图谋乌克兰的独立,跟邓尼金越来越疏远,有消息说彼得留拉在和德国人勾搭,虽然未能核实,但必须做出预防性准备。库尔斯克战役后,彼得留拉的部队因损失很小,成为邓尼金南方军的主力,却一直缩在东乌克兰休整补充,不肯奉邓尼金之名接管哈尔科夫战线,更证明了联盟南方军内部的危机,我已以个人的名义提醒邓尼金注意彼得留拉,他是否会采取必要的措施还不得而知。”

    在报告的最后,王明远指出邓尼金的仇华思想,“因远征军执行了国内的指示(指将乌克兰工业设施搬迁一空),邓尼金对我军流露出仇视情绪,将远征军视为了侵略者。他曾对亲信军官说,‘中国人根本不是来帮助我们的,他们是强盗,将南俄抢劫一空,使得南俄的工业基础倒退了二十年……’这个情报是准确的,因此必须对其加以警惕,从长远上看,如果判断联盟不能稳定南俄,不如放弃之,重点经营西伯利亚。”

    龙谦回电王明远:在德国未败之前,远征军主力不宜做大幅度撤退,仍应留置乌克兰一线。同意调整远征军布势,具体部署,由你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远征军留在南俄对新俄国有直接的帮助,对联盟支援事宜,仍按原定方略执行,唯应区分亲厚对待,对于任何挑衅我军的行为,均应严厉处置,不假宽容。欧战结束在即,望激励士气,以竟全功。

    西欧的战役一场接着一场,王明远完全看不出德国的败象。但根据龙谦的指示,王明远对远征军各部迅速做出调整,以熊勋上将之第1集团军(辖1、3、5军)留第聂伯河右岸,石大寿上将指挥的第2集团军(辖11、15、16军及1个铁道兵师)全部渡过第聂伯河,控制基辅至卢甘斯克一线,确保交通线之安全。吴念第3集团军负责卢甘斯克以东地域。为指挥上的便利,王明远决定将远征军总部西撤至顿涅茨克,熊勋第1集团军司令部进驻基辅。相应地,第1集团军所部之第1、3、5军做有限的撤退,主力集结于基辅附近,将文尼察交还给联盟军。

    自基辅至卢甘斯克,有两条交通线相连,一条是北线,即基辅——波尔塔瓦——哈尔科夫至卢甘斯克。另一条是南线,基辅——斯梅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至卢甘斯克。为了不直接介入俄国内战,远征军开放了北线,将其交给了邓尼金部队,而将南线牢牢控制在手中,也等于将主力置于了邓尼金的后方。

    就在石大寿第2集团军放弃文尼察东渡第聂伯河,突然发生的事件将中国远征军卷入了俄国内战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