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品驸马爷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八十三章 第八十四章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八章 第八十九章 第九十章 第九十一章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三章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六章 第九十七章 第九十八章 第九十九章 第一百章 第一百零一章 第一零二章 第一零三章 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零五章 第一零六章 第一零七章 第一零八章 第一零九章 第一一零章 第一一一章 第一一二章 第一一三章 第一一四章 第一一五章 第一一六章 第一一七章 第一一八章 第一一九章 第一二零章 第一二一章 第一二二章 第一二三章 第一二四章 第一二五章 第一二六章 第一二七章 第一二八章 第一二九章 第一三零章 第一三一章 第一三二章 第一三三章 第一三四章 第一三五章 第一三六章 第一三七章 第一三八章 第一三九章 第一四零章 第一四一章 第一四二章 第一四三章 第一四四章 第145章 番外 正月三日雨 第一四六章 第一四七章 第一四八章 第一四九章 第一五零章 第一五一章 第一五二章 第一五三章 第一五四章 第一五五章 第一五六章 第一五七章 第一五八章 第一五九章 第一六零章 第一六一章 第一六二章 第一六三章 第一六五章 第一六六章 第一六七章 第一六八章 第一六九章 第一七零章 第一七一章 第一七二章 第一七三章 第一七四章 第一七五章 第一七六章 第一七七章 第一七八章 第一七九章 第一八零章 第一八一章 第一八二章 第一八三章 第一八四章 第一八五章 第一八六章 第一八七章 第一八八章 第一八玖章 第一九零章 第一九一章 第一九二章 第一九三章 第一九四章 第一九五章 第一九六章 第一九七章 第一九八章 第一九九章 第二零零章 第二零一章 第二零二章 第二零三章 第二零四章 第二零五章 第二零六章 第二零七章 第二零八章 第二零九章 第二一零章 第二一一章 第二一二章 第二一三章 第二一四章 第二一五章 第二一六章 第二一七章 第二一八章 第二一九章 第二二零章 第二二一章 第222章 完结章 第223章 番外-卧龙跃马终黄土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222章 完结章
《一品驸马爷》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时间:2024-01-16 09:04:07
字数:2104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一品驸马爷 !

    78_78982谢则安怎么都没想到会牵涉出这样的事情。

    赵崇昭杀蔡东杀得那么干脆利落,更是让谢则安心生狐疑。赵崇昭却不想和谢则安多说,开玩笑,光是想到蔡东叫人画的那些图,他都想把蔡东再杀几遍,怎么会把这种事告诉谢则安。他还是那说辞:“此人丧尽天良,百死难赎!”

    赵崇昭不说,谢则安自然也有办法知道。得知赵崇昭痛杀蔡东的原因,谢则安有些哭笑不得。赵崇昭这家伙说他不成熟吧,如今又沉稳了不少;说他成熟吧,有时又还是以前的脾气。

    谢则安没再跟进这些事。

    由夏转秋,朝中的风波总算平息下来,只是已经少了几个熟面孔。

    赵崇昭依依不舍地回朝,国舅又入宫来拜访。他喜欢天象,谢则安顺手帮他捣腾出了望远镜,天天这看看那看看,日子自在得不得了。他没了以前的畏首不前,看起来洒脱多了,赵崇昭让他坐下,他也大大方方地坐下。甥舅俩喝了几杯,便说起了醉话:“我这一生最悔的,就是知其不可为,也就不再为之。我所看见的只是一个趋势,假如我敢去改变的话,一切都会不同。”

    赵崇昭听着国舅的“逆天而行”言论,却也没生气。他本就不是多重皇权的人,把这些事看得比老一辈的人淡。他想起国舅第一次见着谢则安时说的话,试探般说:“舅舅您说的双星并耀之象,如今还是一样吗?”

    国舅意味深长地一笑,对赵崇昭说:“是不是一样,你不是最清楚的吗?”

    赵崇昭一笑,不再追问。

    国舅却自顾自地说了起来:“要说一模一样,那还真不是。那时双星并耀之象只在紫微宫附近,十几年过去,它们已经移入紫微宫,而且越发亮了。”

    赵崇昭怔了怔,脸上的笑意更浓。他说道:“它会一直这么亮下去。”

    国舅静默片刻,说道:“难怪临均会认可你,你和他们都不一样。”

    国舅没有明说他们是谁,心里的百转千回也不曾开口。

    往上两代,赵英和圣德皇帝都有拿着“劝君尺”的人,那两代人之间的遭遇何等相似。当年君常待圣德皇帝极好,可惜有些擅权专政,即使手执“劝君尺”也没挡住圣德皇帝的杀心——曾经那么令人艳羡的君臣二人,落得一个遭凌迟处死、一个痴狂终生的下场。当年临均一手扶持赵英登上帝位,从圣德皇帝手里接过了曾经被他父亲执掌的劝君尺,却在赵英的示意之下自愿赶赴死局。

    赵崇昭与他们是不同的。

    赵崇昭生于太平之世,谢则安又有治世之才,怎么都不会落入那种绝望局面。

    他们之间虽然也有过猜疑和争执,最终却都是两人携手面对风雨。

    赵崇昭身居帝位,但从未以皇权欺压谢则安;谢则安手执劝君尺,但从未动用它的“劝君”之能。他们之间争吵得再厉害,也不需要外物来打压对方的气焰。

    他们之间,从来都像是两个最平常的人在相处,一直有矛盾、有摩擦、有难以调和的分歧。

    不过这一切都被他们早早定下的决心扫平了。

    双星并耀,名臣尽出。

    朝中少了一批人,自然补上了另一批人。谢则安本想早早把李明霖培养起来,自己躲到一边躲懒,结果礼部上下他打点好了,姚鼎言一句话又把他安排到吏部的空缺上。吏部曾经被沈敬卿和杜绾把持,瞧上去乌烟瘴气得很,好在里头得用的人还是不少的,他稍加考校,便选了几个“得力助手”带在身边培养。

    姚鼎言早八百年就摸清了谢则安的脾性,等谢则安稍稍松了口气,又把谢则安扔进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这几年谢则安没少暗搓搓把人安排进制置三司条例司,他一进去,立刻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只差没每件事都逮住他问一问。

    谢则安:“………………”

    这日子没法过了!!!

    姚鼎言叫人拿着差点去找徐君诚喝茶。

    两个人在政事堂附近的凉亭里聊起了谢则安,徐君诚莞尔一笑:“还是你治得了他,我一直都拿他没办法。”

    姚鼎言说:“我也憋着气啊。别人都挤破脑袋想往上走,这小子呢,好像让他掌点权比打他一顿还可怕。他既然敢一跑跑了那么久,那就要有回来后加倍还回来的觉悟。”

    徐君诚被逗乐了。有谢则安这么个学生在,他们平时倒也能聊起来了。在正事上,他和姚鼎言还是有许多理念不合的地方。这段时间他们把以前的事儿翻出来一琢磨,觉得但凡他们没法达成共识的东西,扔给谢则安一般就能完美解决,所以他们也决定偷一把懒,吵不出结果就不吵了,让谢则安想办法去。

    有了这样的想法,徐君诚和姚鼎言终于能心平气和地坐下喝喝茶说说话了。

    聊完谢则安,姚鼎言又和徐君诚说起了别的事儿:“以前你为相时,其实一直在帮我压着那些顽固的家伙吧?”徐君诚当时没有表露对他的支持,但徐君诚是秦老太师的得意门生,光凭他没有站到守旧派那一边,没和他们一样不择手段打压新法,就已经足以说明他对新法还是挺看好的。只可惜他当时也被自己的急切迷了眼,没有看清徐君诚的立场,只把为自己摇旗呐喊的人当自己人,从来没想过争取徐君诚这些人的支持——以至于后来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几乎是无差别攻击了。

    徐君诚几乎是朝中最先看好姚鼎言的那批人。当年他自己也是锐意改革的人,只不过世事催人,他慢慢被磨平了棱角。在看到姚鼎言的时候,徐君诚心中燃起过一丝希望。曾经的犹豫与观望,如今说出来也没什么要紧了。

    徐君诚大大方方地说:“我那时是想看看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后来我对你的急进其实很失望,一度想要把闹得民不聊生的新法废除。我得说,你看人的眼光实在不太好。”

    姚鼎言不仅没生气,还有点高兴。徐君诚果然还是徐君诚,即使过了那么多年,他依然是那个正直到固执的人。

    姚鼎言说道:“那小子总还是有点用处的。”他们两个人没有真正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少不了谢则安的调和。

    徐君诚和姚鼎言对望一眼,相视而笑。

    以后有什么争持不下的难题,就扔给谢则安去烦恼吧。

    正在自己家里与礼部众官员重聚闲谈的谢则安不由打了个喷嚏。

    糟糕,怎么有种不妙的预感……

    谢则安被迫开始了漫长的“斗法”生涯。

    姚鼎言和徐君诚都在把事情丢给他,而他一直在做的就是挖掘人才、挖掘人才、挖掘人才,把每件棘手的事情都妥当地安排下去,自己偷来浮生半日闲。赵崇昭也忙,忙得连轴转,两个人都觉得人不够用啊不够用,他们看向底下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充满期望,恨不得挖出对方所有的潜能,然后把事情都扔给对方去办。

    这种另类的偷懒方式得到了姚鼎言和徐君诚的认可,对于他们一有闲暇就凑在一起到处玩儿的“劣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他人当然看不出赵崇昭和谢则安这么做只是为了偷闲,只觉得君恩浩荡,暗暗发誓要对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居然能做到这种程度,陛下真是慧眼识人,陛下真是圣明啊!

    赵崇昭瞧在眼里,觉得这些平时有点儿顽固的家伙也挺可爱。

    朝中一片欣欣向荣。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谢则安和赵崇昭忙里偷闲,已经把京城周围的乡县溜达个遍,后面两年赵昀能走了,赵崇昭不甘不愿地带上他。

    那么小一个小子,平时却极为精明,仿佛知道谢小妹和赵崇昭都想抢谢则安似的,一见面就往谢则安怀里扑,不是让谢则安牵着走就是让谢则安背着抱着,看得谢小妹和赵崇昭都颇有些眼红。

    谢小妹既吃儿子的醋又吃谢则安的醋,一方面谢则安以前抱着的人可都是她这个妹妹,后来才加上个弟弟,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只能看着儿子得意洋洋地搂着谢则安不放;另一方面,赵昀明明是她儿子却和谢则安亲成那样,她难免还是有些吃味。

    纠结了许久,她只能跑去赵昂那找平衡。被哥哥和儿子双双抛弃了,至少她还有丈夫嘛。

    赵崇昭就比较可怜了,难得和谢则安出去走走,总跟着那么多电灯泡不说,还有个小娃娃硬生生占了谢则安的怀抱!他不由庆幸自己和谢则安没有孩子,光有个外甥都这样了,真要有了自己的孩子还得了?

    先让这小子得意几年,等他再年长些就把他扔给姚鼎言和徐君诚去教。当初一个徐君诚已经那么难搞了,到时给他来个双管齐下,他肯定别想再这么霸占着谢则安!

    赵崇昭每每带着怨念和谢则安说出这个决定,谢则安都忍俊不禁。在人前表现得再冷静再沉着,赵崇昭还是当年那个赵崇昭,一点都没变。

    谢则安只能搂住赵崇昭吻了上去,堵住赵崇昭那带上了酸味的委屈抱怨。

    三年一到,谢则安瞅准时机又跑了。他跑得太快,姚鼎言和徐君诚根本没反应过来。他们找上赵崇昭痛斥谢则安一番,赵崇昭却只是好言安抚他们。

    姚鼎言马上瞧出了端倪:“陛下早就知道三郎要溜?”

    赵崇昭说:“三郎还年轻,当然想出去走走。”

    徐君诚说:“他也太胡来了,当朝廷是什么地方?”在场没有外人,徐君诚说起话来一点都不客气,“说来就来,说跑就跑,要是等他回来以后哪儿都没有他的位置了,看他怎么哭。”

    赵崇昭说:“三郎这不是看先生你们都正当壮年才敢往外跑的吗?朝中有先生你们在,三郎没有才走得没有后顾之忧。”

    徐君诚沉默下来。

    姚鼎言也知道赵崇昭话说得在理。要不是身居相位,姚鼎言也想和谢则安一样多到外面看看。有了以前的教训,姚鼎言早已明白耳闻不如眼见的道理,光听别人说、光看别人的奏报,总有些事情是自己了解不到的。还是得亲自去走走,亲自去看看,才能真正了解新法如今的施行情况。

    谢则安这次“出巡”也算是充当他们的眼睛。

    有了这样的想法,姚鼎言和徐君诚便不再反对。

    倒是吏部的人急得团团转,跑去找李明霖取经——当初谢则安也是直接把礼部交给李明霖,一路北行,走到虎颌关才停下来。

    李明霖想起礼部最初的兵荒马乱,笑着安抚对方:“按照三郎的安排去做就是了,不会出乱子的。”

    谢则安素来爱“人尽其用”,平时的事务都已经明确地划分到每一个人手里。即使他不在朝中,吏部依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

    朝中还真没出什么乱子。

    谢则安这次是往南走,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两个多月才抵达目的地。

    谢小妹跳下甲板,远远瞧见了前来迎接的谢大郎和二娘,还有谢大郎抱着的小乖。

    在异乡看到亲人,二娘脸上满是笑意,领着他们回府。有二娘在,家中过得颇为宽裕,谢大郎的府邸绝对不算豪奢,却处处让人感到舒适又雅致。

    谢则安说:“我都有点不想走了。”

    二娘说:“那就多住几天。”她横了谢则安一眼,“但我知道你肯定住不久的,三郎你可是御前大红人!”

    谢则安摸摸鼻头:“陛下倒是没什么,就是徐先生和姚先生有点可怕。”他揉了揉赵昀的小脑袋瓜,语气里饱含期待,“阿昀啊阿昀,你可要快点长大。”

    谢小妹、赵昂:“……”

    听着这“养肥了就宰你”的语气,他们得替自己儿子默哀一番。

    偏偏赵昀丝毫没有危机感,还高高兴兴地扑进谢则安怀里:“我一定会很快很快长大!”

    谢则安笑了起来,语带嘉许:“阿昀真乖。”

    安顿下来后,谢则安和谢大郎一起走到海堤上,拍岸的浪涛飞溅如雪,可见海中有多凶险。谢则安说:“大郎你们辛苦了。”

    谢大郎摇摇头,意思是“一点都不辛苦”。他从袖中掏出几张画,画的是他们在海外建起的坞堡。以坞堡为中心,他们已经慢慢开拓出一片不小的“领地”,那边物产丰富,气候极好,正是静修的好地方,谢则安有些“老朋友”好奇地跟着船过去看了看,便借口说“人老了,不适合再走那么远的海路回去”,赖着不肯走了。这些画都是那些“隐士高人”画的,有些已经建成了,有些还在计划中,想来不用多久全都会实现。那边有广袤的土地和物种可以做“实验”,他们是打算把那边当成试验基地来玩儿。

    相比起来,那边能把保密工作做得更好,火枪火炮什么的,都能好好琢磨琢磨!

    谢则安看着画面上那春暖花开的“海外桃源”,脸上不由带上了几分笑意:“以后我要去看看的。”

    谢大郎看了他一眼,在纸上写:“这次不过去?”

    谢则安笑了笑,摇了摇头,说道:“这次不过去。”他已经溜出来太久了,真要跟着船出海三两个月,那就不止姚鼎言和徐君诚发飙了,连赵崇昭都会暴走。有道是有去有回,再去不难;有去无回,再去好难!

    他得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兄弟俩聊了一会儿,相携走下海堤。这时谢则安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离京数年的姚清泽。几年不见,姚清泽变了许多,曾经身上那股略带阴郁的文气弱了不少,皮肤被海上阳光晒成了小麦色,看起来是个英俊又健康的大好青年了。

    见了谢则安,姚清泽先是一怔,然后朗然一笑,说道:“我还想着为什么今日大伙特别高兴,原来是三郎你来了。”

    谢则安也一笑:“姚兄,许久不见,你看上去变了不少。”

    姚清泽说:“三郎你倒是一点都没变。”寒暄了几句,他望向码头那边,“燕将军他们要回来了,三郎你要一起去看看吗?”

    谢则安说:“那当然是要的。”

    三人行至码头,便看到天际出现一张白帆。接着是第二张、第三张——漆黑如箭的船头出现在远处,突突突突地驶向码头。这新型海船还是谢则安参与打造的,真正看到它们的海上英姿却还是第一次。看着那坚固的船身和船上飘扬的旗帜,谢则安心里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即使他只是一个独自来到这个时代的孤魂,这个时代却已经印上了许多与他有关的印记。

    他所拥有的知识,不知不觉转变成了坚船利炮,转变成了四方通达的道路和河堤。这个时代改变着他,他也改变着这个时代。

    他已经不再是孤魂,他属于这里!

    谢则安当晚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便像有人催着一样,早早踏上了回程。

    回去的路程似乎比来时要短很多,他们不到一个月就回到了京畿。还会抵达京城,就有人来报说赵崇昭正在军校那边“阅兵”,谢则安沉吟片刻,先让谢小妹他们回去,自己前往军校和赵崇昭“会师”。

    走到军校外时,里头正在举行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这些花样都是谢则安定下来的,目的让所有步入军校的人心里都装进“国旗”,装进“国家”。谢则安静静地站在军校大门前观看这让他有时代错位感的一幕:身穿军服的“仪仗兵”举着代表着大庆的旗帜走到旗杆下,让旗帜跟着战歌缓缓升向天空。

    天穹蔚蓝,战歌嘹亮。

    旗帜随风高高飘扬。

    谢则安收回目光,往前看去,恰好与赵崇昭往外望的目光撞在一起。

    两人相视一笑。

    这是他们的时代。

    平静的时光过得飞快,眨眼间赵昀已然十五岁。今上正当壮年,却无意立后生子,礼部尚书李明霖是个通达人,一路不通就想另一路,诸王世子之中,当属赵昀最为出挑。他从小得赵崇昭和谢则安爱重,亲自带在身边教导,小小年纪便稳重过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透出几分不凡。这样一个大好人选摆在面前,百官心中都有了计较。

    趁着春耕初定,没什么大事,李明霖牵头提出让赵崇昭选立太子。

    赵崇昭早有此意,假意征询朝臣的意见后就下诏封赵昀为太子,谢则安为太子太傅。而平时负责教导赵昀的人,却换成了姚鼎言和徐君诚。

    比之像泥鳅一样油滑的谢则安,赵昀明显更符合姚鼎言和徐君诚的心意,两个人都尽心教导这个颇有“希望”的太子。

    事情落定后已是入夏了,赵崇昭和谢则安清闲下来,早早跑去行宫那边“避暑”。想到很快可以撂担子不干,两个人都愉快得很。谢则安找人琢磨出几个热气球,在行宫外面让它们冉冉升空。

    两个人都已经三十来岁,但骨子里还是好玩喜动的个性,趁着朝中那些老顽固都不在,谢则安兴致勃勃地派人尝试升空几遍。等试验的人两腿打颤地下来了,谢则安和赵崇昭命人替做好防护措施,亲自登上了热气球升上半空。

    赵崇昭和谢则安站在一块,远眺远处的山河。那草格外青,那山格外绿,连天穹都透着别样的蓝。天上万里无云,晴朗得叫人心旷神怡。空中的风极大,他们根本没法开口说话,只能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

    天风满袖。

    谢则安两人还没过足瘾,一队人马已经由远而近地杀到。赵昀是领头的,后面跟着脸色铁青的耿洵和李明霖。

    谢则安发现了底下的情况,只能遗憾地让人把热气球降回地面。毫无疑问地,他和赵崇昭都被耿洵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通。马御史致仕之后,耿洵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他的担子,早已成为了御史台的中坚力量。

    早些年对谢则安那些钦佩和敬慕,早就被谢则安这十几年来的“折磨”磨得只剩下气怒交加这种心情了。原本大家都认为谢则安的脾性比赵崇昭要稳妥得多,后来谢则安隔个三五年就往外跑,大伙才发现这家伙才是真正难搞的人。

    今天这出闹剧不用想都知道是谁的主意!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耿洵的火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谢则安身上。

    谢则安三十多岁的人了,遇上耿洵这种认死理的正派人还是只能乖乖挨骂。

    等耿洵把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安危上去,谢则安才无奈地反驳起来:“这不是好好的吗?试验过很多次的,安全得很。”

    赵崇昭怜悯地看了谢则安一眼。耿洵这家伙现在专心走弹劾谢则安路线不动摇,每次上朝第一件事就是骂骂耿洵,一天不骂那一定是太阳从西边升起,更何况这次他们确实有点胡来……

    这不,谢则安不说话还好,一说话耿洵骂得更厉害了。直到赵昀接收到谢则安的求援目光出来打圆场,耿洵才甩袖而去,自个儿回了京城。

    赵昀和李明霖齐齐望向谢则安,李明霖还火上浇油地给他补了一刀:“耿御史一定是回去禀报姚相和徐相了。”

    谢则安:“……………………”

    赵崇昭轻咳一声,搬出长辈的威严问赵昀:“昀儿,你来是有什么事?”

    赵昀说:“父皇您的生辰要到了,我是想来问问您决定在这边办还是回京办寿宴。”

    赵昀还是喊赵昂为“阿爹”,但改口喊赵崇昭当父皇是必须的。赵崇昭是看着赵昀出生和长大的,在赵昀身上耗费的心血也不少,听到这声“父皇”还是颇为受用。

    他笑着说:“不必那么劳民伤财,一切从简就好,到时请些亲近人过来便是。”

    谢则安却说:“还是回京操办吧。”

    赵崇昭转头望着他。

    谢则安说:“阿昀刚刚被封为太子。”余下的话谢则安没有说出来,多年以来的默契却让赵崇昭一下子明白过来。赵昀刚被封为太子,地位根本不稳固,他们还是得回去给赵昀撑撑场。也许还得再过个几年,他们才能真正清闲下来。

    赵崇昭说:“那就回京吧。”

    得了赵崇昭的话,赵昀放松下来。谢则安知道赵昀最近累得很,叫人备些冰茶让赵昀喝,他自己和赵崇昭没什么顾忌,各自抱着碗冰淇淋消暑,还顺口叫人给李明霖勺了一碗。

    李明霖:“…………”

    那冰冰凉凉、颜色漂亮、缀满水果的冰淇淋是让人食指大动没错,但这对赵昀好像有些残忍。有这么两个贪图享受的“长辈”在,赵昀居然没长歪,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赵昀对上李明霖的目光,笑着说道:“李先生且吃,我喝茶就好。”

    李明霖觉得太子殿下实在太招人疼了!

    谢则安说:“阿昀小时候也没少吃,不过吃了经常闹肚子,还是别贪图一时的痛快了。”

    李明霖见他们亲如一家,也就放下心来,坐下品尝谢则安喜爱的美食。

    赵崇昭生辰是大事,许多人都提前备着寿礼。生辰当天,周边各国都派了使者过来道贺,顺便送上分量不轻的贺礼。

    没办法,大庆这十几年来厉兵秣马,练兵选将的事一刻都不曾放松过,正等着哪个倒霉蛋往枪口上撞呢!

    吐蕃早些年想往东抢点粮,结果被人两面包抄,打得割了一大片土地才勉强保住自己的“吐蕃”名号。有些比较弱小的小国已经直接归降,表示愿意成为大庆的一部分。

    归降有什么不好?瞧瞧西夏和北狄,那可真是一日更胜一日!

    这虽然还不算是四海来朝,不过对于曾经见识过外敌祸乱边疆的老臣们来说,这样的光景已经足以让他们高兴到老泪纵横。

    因此在寿宴上,连最不喜饮酒的徐君诚都多喝了几杯。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开怀的笑意。

    这一刻他们都对自己曾经最不看好的皇帝陛下予以最真诚的祝愿,愿他与山同寿,与海同昌。

    不少人的目光,也都齐齐落在赵崇昭身边的谢则安身上。这位曾经最被人看好也确实一直平步青云的“驸马爷”,已经被时间打磨出最耀目的光彩。不管从文还是从武,他都是许多人心中最景仰的人,文能安邦、武能定疆,任谁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这位兼有“驸马爷”“状元郎”等等名头的谢参政只有一个缺点:他实在太疲懒了。

    这么想着,所有人心里又有些幸灾乐祸。

    谢参政要是知道姚相和徐相的打算,一定会苦恼不已吧?

    赵崇昭的寿宴结束之后,姚鼎言和徐君诚就找上了他和谢则安。

    谢则安在寿宴时已经察觉许多人的目光有点古怪,再看到姚鼎言两人联袂而来,心里咯噔一跳,觉得有点不妙。

    果然,姚鼎言一开口就让谢则安眉头直跳:“陛下,老臣想辞掉相位。”

    徐君诚也同样表态。

    赵崇昭吃了一惊:“徐相,姚相,你们正当盛年,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徐君诚面不改色地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谢则安:“………………”

    这个理由好生耳熟。

    姚鼎言说:“偏居一隅,见识难免狭隘,还是得多出去走走,看看民风民情。”

    谢则安:“……………………”

    这个理由还是好生耳熟。

    徐君诚和姚鼎言继续你一眼我一语地搬出理由,都是谢则安以前溜走时用过的。

    谢则安算是明白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谢则安和赵崇昭对视一眼,只能说:“可先生你们都去了的话,政事堂的事谁来做主?”

    姚鼎言和徐君诚齐齐地看向他。

    谢则安拒绝得相当激烈:“不行!别找我!”

    姚鼎言说:“哦,本来我还没想好交给谁的,既然三郎你自动请缨那就交给三郎你吧。”说完他装模作样地询问徐君诚,“徐相,你意下如何?”

    徐君诚捋着自己的长须,笑着颔首:“正合我意。”

    当年七月,姚鼎言与徐君诚双双辞相离京。

    当朝驸马谢衡,字则安,人称“谢三郎”,十岁与圣上相识,十六岁三元及第,十八岁掌劝君尺,二十岁为尚书,二十五岁为参知政事,三十六岁拜相,官居一品。谢三郎与圣上感情甚笃,二十余年不曾改变,荣显一时,鲜有人能及。

    时前朝范丞相长子入京,恰逢驸马与圣上同游桥市,忆当年所见,作“立秋上河图”。此画长十六尺,宽一尺,京城繁华皆在画中,更有圣上与驸马携手入画。

    圣上颇为喜欢,放入御书房中。御书房内,已挂有二十余年前的旧画。

    桥市繁华更甚从前,灯火灿亮更甚从前。

    只有画中人如旧。。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