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中华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几个有必要介绍的历史人物简介 A签了 上架了 第一章 光绪家难 第二章 落后的村庄 第三章 大姐 第四章 艰难 第五章 三岁小媳妇 第六章 成亲 第七章 袁四小姐 第八章 改变 第九章 北广河 第十章 石桥 第十一章 红房子 第十二章 牧师朱利安 第十三章 卫生院 第十四章 家国梦 第十五章 收留灾民 第十六章 军人是什么 第十七章 少年中国说 第十八章 辩势 第十九章 武林风波 第二十章 竹皮山 第二十一章 顾明成亲 第二十二章 传统的自豪 第二十三章 码头与杂货铺 第二十四章 来了洋娃娃 第二十五章 革命的解释 第二十六章 小李家湾 第二十七章 重建前李村 第二十八章 王自立 第二十九章 工业基础 第三十章 文艺萝莉 第三十一章 雨中 第三十二章 平衡 第三十三章 顾明的计划 第三十四章 辛宝久 第三十五章 筹备 第三十六章 系统论 第三十七章 搬离学堂 第三十八章 李文贵 第三十九章 震惊 第四十章 老狂生 第一章 见识乱世 第二章 颓废的军营 第三章 春丫的策略 第四章 威廉教官 第五章 国人的骄傲 第六章 盲女柳慧 第七章 回家 第八章 组建守备队 第九章 养殖场 第十章 沙洲成 第十一章 目光需长远 第十二章 上任 第十三章 古怪新主薄 第十四章 调整 第十五章 清理丁户 第十六章 舆 第十七章 良心尺 第十八章 舆图带来的恐慌 第十九章 徐振鹏 第二十章 新气象 第二十一章 新民蒙学堂 第二十二章 王仁彬 第二十三章 报国志 第二十四章 平定石女山 第二十五章 刘英来访 第六十六章 交换 第二十七章 雁门口 第二十八章 灵气与稻种 第二十九章 新来的学生 第三十章 医院与学院 第三十一章 规范学制 第三十二章 巡警队 第三十三章 局势 第三十四章 农村问题 第三十五章 医学传统 第三十六章 乡镇自治 第三十七章 水患 第三十八章 阴云 第三十九章 失败的教训 第四十章 暗战(一) 第四十一章 暗战(二) 第四十二章 暗战(三) 第四十三章 暗战(四) 第四十四章 闹剧收场 第四十五章 联盟 第四十六章 合作银行 第四十七章 大镇长(一) 第四十八章 大镇长(二) 第四十九章 财政体系 第五十章 军工 第五十一章 黄兴来了 第五十二章 初见黄兴 第五十三章 条件 第五十四章 研究所新址 第五十五章 火烧云龙镇 第五十六章 兵发白马 第五十七章 安置 第五十八章 重建 第五十九章 得桑望榆 第六十章 新镇 第六十一章 李明毅 第六十二章 招讨第二标 第五十三章 江汉讲学 第六十四章 发动机 第六十五章 粮战 第六十六章 自然保护区 第六十七章 督查 第六十八章 资源问题 第六十九章 人口与强国 第七十章 蔡元培 第七十一章 行知合一 第七十二章 挽留 第七十三章 特色 第七十四章 岁末 第七十五章 梁思顺 第七十六章 讨袁前奏 第七十七章 文艺 第七十八章 局 第七十九章 刘铁战败 第八十章 沙洋镇 第八十一章 桥与石油 第八十二章 误击丁槐 第八十三章 拒绝 第八十四章 郭华遇刺 第八十五章 扩军 第八十六章 詹天佑与邝荣光 第八十七章 禁烟 第八十八章 新民报 第八十九章 击沉荣耀号 第九十章 建设 第一章 国耻 第二章 桥湖村 第三章 决胜 第四章 救护与教会 第五章 意大利人的傲气 第六章 抉择 第七章 后背 第八章 沙洋自治 第九章 曹武之战 第十章 诡异的鄂省 第十一章 杀俘调查 第十二章 可笑的战争 第十三章 董必武 第十四章 希望 第十五章 体育协会 第十六章 展露实力 第十七章 王场 第十八章 金融与货币 第十九章 测绘调查局 第二十章 周树人 第二十一章 摩擦 第二十二章 扩张与建设 第二十三章 林徽因 第二十四章 社研所 第二十五章 湖北靖国军 第二十六章 应城民变 第二十七章 五四运动 第二十八章 毛石山与杨开慧 第二十九章 地方政府 第三十章 吃醋 第三十一章 伍豪 第三十二章 什么是文明 第三十三章 环境与女神 第三十四章 直皖战争 第三十五章 矛盾的刘清 第三十六章 刘集镇 第三十七章 整顿 第三十八章 观念问题 第三十九章 需求第一 第四十章 外联部 第四十一章 靖国军的溃散 第四十二章 去路 地四十三章 马林 第四十四章 鄂中自治政府 第四十五章 党代会 第四十六章 晶体管 第四十七章 毛石山的勤勉 第四十八章 走私的商贩 第四十九章 宜城叛乱 第五十章 以退为进 第五十一章 人才的窘迫 第五十二章 电影和空军 第五十三章 护法失败 第五十四章 被迫出击 第五十五章 突袭武汉 第五十六章 虚张声势 第五十七章 争取时间 第五十八章 转变 第五十九章 孙文访鄂 第六十章 国共合作 第六十一章 甲子洪水 第六十二章 新武汉 第六十三章 鄂东南 第六十四章 大战与倒戈 第六十五章 科技与自然 第六十六章 贸易 第六十七章 党政分离 第六十八章 廖仲恺被刺 第六十九章 孙传芳再次爆发 第七十章 长阳之战 第七十一章 我是一个兵 第七十二章 国共破裂 第七十三章 北伐 第七十四章 宋庆龄 第七十五章 广场演讲 第七十六章 武汉谈判 第七十七章 叶挺与贺龙 第七十八章 倒戈将军 第七十九章 南北和谈 第八十章 冯玉祥来访 第八十一章 西北军 第八十二章 陕南 第八十三章 爱因斯坦到访 第八十四章 集体力量 第八十五章 七五会议 第八十六章 清党 第八十七章 潜艇 第八十八章 八百里秦川 第八十九章 文字与教育 第九十章 洛川塬 第九十一章 入川 第九十二章 农牧平衡 第九十三张 留苏学生 第九十四章 北进 第九十五章 布局 第九十六章 治黄设想 第九十七章 安阳与敦煌 第九十八章 平定四川 第九十九章 江南 第一百章 知识带来改变 第一百零一章 担当 第一百零二章 危机与机遇 第一百零三章 微研究 第一百零四章 奢侈品 第一百零五章 神的文字 第一百零六章 九一八 第一百零七章 第十一驱除队的覆灭 第一百零八章 空袭旅顺 第一百零九章 奔袭 第一百一十章 程潜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之战(1)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上海之战(2)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上海之战(3)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上海之战(4)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上海之战(5) 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后谈判 第一章 铁路与海港 第二章 孙传芳 第三章 农村与货币 第四章 利润泡沫 第五章 家仇与国事 第六章 电视的功用 第七章 九世班禅 第八章 宗教与信仰 第九章 变革 第十章 林业 第十一章 蜀道难 第十二章 共济会 第十三章 诡谲 第十四章 骑墙的西藏 第十五章 日苏战争爆发 第十六章 远东乱局 第十七章 种树与砍树 第十八章 贪欲带来的危害 第十九章 势不可挡 第二十章 苏维埃的屈辱 第二十一章 移民与巴乔山 第二十二章 是什么导致战争 第二十三章 藏地隐忧与希望 第二十四章 有喜 第二十五章 面目全非的科技 第二十六章 调皮的水玲 第二十七章 农林矛盾 第二十八章 聂畈会议 第二十九章 廉政风暴 第三十章 中策研究院 第三十一章 黄河改道 第三十二章 新疆整编 第三十三章 核计划 第三十四章 国策(上) 第三十五章 国策(下) 第三十六章 单兵装备 第三十七章 闲暇时光 第三十八章 培育希望 第三十九章 奇女刘曼卿 第四十章 海上反击 第四十一章 文化之变 第四十二章 三韩 第四十三章 偷袭关东州 第四十四章 制海 第四十五章 藏乱 第四十六章 不乞求和平 第四十七章 说佛(上) 第四十八章 说佛(下) 第四十九章 叛乱平息 第五十章 中国无战事 第五十一章 守护与裁决 第五十二章 人民裁决权 第五十三章 大飞机 第五十四章 这世界变异了 第五十五章 混乱的国统区 第五十六章 轴心国的雏形 第五十七章 大隅岛日军的消失 第五十八章 蒋介石的窘境 第五十九章 警告性反击 第六十章 国统区内乱 第六十一章 対马海战 第六十二章 日本说客到了 第六十二章 会面崇仁 第六十四章 战后变化 第六十五章 黄河灌渠与华北平原 第六十六章 天道与人道 第六十七章 落入日本的远东 第六十八章 传承、铁血、守护 第六十九章 冲突 第七十章 政府的职责 第七十一章 迁徙和科技 第七十二章 逼迫龙云 第七十三章 西北的风 第七十四章 圣地居延海 第七十五章 中国民族性 第七十六章 备战 第七十七章 特斯拉 第七十八章 科学的本质 第七十九章 国统区移民潮 第八十章 扩军 第八十一章 失败的防弹衣 第八十二章 挂具与征兵 第八十三章 基因与进化 第八十四章 太空工厂的设想 第八十四章 正面危险 第八十六章 **实验 第八十七章 海洋的声音 第八十八章 科技与资本 第八十九章 东北内乱 第九十章 进攻在黑夜 第九十一章 小洛克菲勒 第九十二章 尔虞我诈 第九十三章 杀疯了的暗月 第九十四章 婉容 第九十五章 报复行动 第九十六章 恐惧未来 第九十七章 德奥合并 第九十八章 神女山 第九十九章 九州岛 第一百章 川岛芳子 第一百零一章 统一的号角 第一百零二章 雄心或野心 第一百零三章 装备与工业 第一百零四章 做官与做人 第一百零五章 被搁置的北平 第一百零六章 美丽与危险 第一百零七章 死亡山谷 第一百零八章 慕尼黑与火星人 第一百零九章 来华的犹太人 第一百一十章 帕米尔省 第一百一十一章 科研体系 第一百一十二章 美丽的清池 第一百一十三章 挑衅的结果 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国崛起 第一百一十五章 陨落的樱花 第一百一十六章 沉默的围困 第一章 日美共同防御 第二章 消失的城市 第三章 对城市的认识 第四章 人口政策 第五章 电磁影响 第六章 变化的仙女 第七章 另类扩张 第八章 蒋介石身亡 第九章 技术欺骗 第十章 分子智能 第十一章 偷渡 第十二章 鄂霍次克海的试探 第十三章 北上小队 第十四章 库页岛的争夺 第十五章 勒拿河上的炮火 第十六章 信神不信神 第十七章 都是国人 第十八章 原子弹带来的变局 第十九章 远东冰灾 第二十章 中央政府 第二十一章 发展是最好的反击 第二十二章 海底地震 第二十三章 千岛群岛 第二十四章 劫持、劫持 第二十五章 诡异的亚洲 第二十六章 人口与战略 第二十七章 奇妙生物和技术 第二十八章 暗月中的水玲 第二十九章 引进的面包树 第三十章 乡村的希望 第三十一章 千年的积淀 第三十二章 北定岛 第三十三章 列克星敦号的沉没 第三十四章 殷人后裔 第三十五章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第三十五章 炮轰西雅 第三十七章 疑兵 第三十八章 炸毁大古力大坝 第三十九章 闪电战役 第四十章 十字路口的日本 第四十一章 战争的本质 第四十二章 天宫号 第四十三章 特斯拉之死 第四十四章 利益剪刀 第四十五章 东京密约 第四十六章 诱拐苏联 第四十七章 不参加奥运会 第四十八章 运动与文化冲突 第四十九章 古怪的运动方式 第五十章 鬼马陈毅 第五十一章 三番棋 第五十二章 妞妞 第五十三章 奇异世界 第五十四章 读卖事件 第五十五章 空间威胁 第五十六章 快步走和下绊子 第五十七章 三番棋之天下局 第五十八章 灭其国比先灭其文化 第五十九章 美国卫星计划的夭折 第六十章 中美正式谈判 第六十一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 第六十二章 绝地反击的英国 第六十三章 憋疯了的军队 第六十四章 新技术与旧产业 第六十五章 核聚变的突破 第六十六章 物种交流与丰富 第六十七章 逃亡路 第六十八章 安大略战略之一 第六十九章 安大略战役(二) 第七十章 后勤绞杀战 第七十一章 战争基础 第七十二章 凌厉的反击 第七十三章 耗干了血的战争 第七十四章 美国的腾挪 第七十五章 是野蛮还是科学? 第七十六章 中东主战场 第七十七章 缅甸与龙云 第七十八章 强势的中国人 第七十九章 移风易俗 第八十章 蓝色国土 第八十一章 不同政见者带来的影响 第八十二章 以色列建国 第八十三章 暗月的隐忧 第八十四章 暗月的重组 第八十五章 魔女三人组的雏形 第八十六章 人工环境 第八十七章 信息优势 第八十八章 倒霉的埃德森庄园 第八十九章 夏威夷 第九十章 光合假说 第九十一章 水母 第九十二章 新生代 第九十三章 风暴 第九十四章 混战的世界 第九十五章 海洋与陆地的交融 第九十六章 自由与民主的辩论 第九十七章 天皇憋屈地死了 第九十八章 战争孤儿 第九十九章 杀戮不是目的 第一百章 系统看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 战争阴影 第一百零二章 西伯利亚空战 第一百零三章 太空生物系统 第一百零四章 陷入死地的安加拉河 第一百零五章 波斯陷落 第一百零六章 英国的危机 第一百零七章 北美危机 第一百零八章 科学需要谦逊 第一百零九章 冒进与地方主义 第一百一十章 天才也需要鼓励 第一百一十一章 急于脱身的希特勒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希特勒的圈套 第一百零三章 西方宗教与产业升级 第一百零四章 社会推动力 第一百一十五章 科学也有烦恼 第一百一十六章 叶彦雨 第一百一十七章 亚特兰蒂斯人? 第一百一十八章 自寻死路的人种计划 第一百一十九章 德国政策的必然性 第一百二十章 中华民族的荣耀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中国的口岸开放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世界的版 第一百二十三章 拔苗助长的士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来得蹊跷 第一百二十五章 超级战士? 第一百二十六章 畸形的口岸经济 第一百二十七章 魔鬼的小刀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医的浅薄 第一百二十九章 恒河现状 第一百三十章 太空物种 第一百三十一章 愈演愈烈的疫情 第一百三十二章 隐退(大结局) 写在后面的话(完本感言) 开新书了 第一章 家难 第四十章 暗战 一 第四十一章 暗战 二 第四十二章 暗战 三 第四十三章 暗战 四 第四十七章 大镇长 一 第四十八章 大镇长 二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之战 1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上海之战 2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上海之战 3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上海之战 4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上海之战 5 第三十四章 国策 上 第三十五章 国策 下 第四十七章 说佛 上 第四十八章 说佛 下 第六十九章 安大略战役 二 第七十五章 是野蛮还是科学? 第一百一十七章 亚特兰蒂斯人? 第一百二十五章 超级战士? 第一百三十二章 隐退 大结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八章 改变
《农业中华》
作者:郁榕
更新时间:2024-01-11 10:24:11
字数:759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农业中华 !

    云龙袁家几近灭门,拖船埠的袁家却抵抗住了土匪的侵袭。慢慢就有消息传来,并不是说这次的匪患完全是针对某个小家族,而是各大家族都利用各种情势把灾祸向小家族身上引。同时也因为张凤兰在云龙镇日渐强势,不敢动清河吴家,总能让依附吴家的小家族引火烧身吧。

    吴家和袁家走的是河道,严格算起来是湖匪与船帮的势力范围。而其他家族包括拖船埠的袁家因为要在陆地上生活,多多少少都与土匪山贼有些联系。有些山贼甚至是一些大家族暗自养起来,用来打击对手的工具。

    袭击云龙镇的土匪有没有这些大家族的影子,拖船埠的来人说得很隐晦。

    张凤兰却直接告诫袁家的人不要轻举妄动。

    不要轻举妄动的原因很多,其中水陆势力的分野早就约定俗成,这种平衡不宜打破。再就是张家岭处于非常脆弱的时期,只能委曲求全,这也是很大一个原因。张凤兰一定是接到了一些威胁性的传话,所以事后从汉口带回来了数千发子弹,供给张春训练用。

    张春察觉到了事情的真相。但是所能做的也十分有限,乱世要靠实力说话,但是实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起来的。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夏收过后,张家岭除了扫盲。就是抢种水稻。新收的小麦产量差强人意,但是张家岭的老少都认为这已经是高产,非常高兴,至少不用担心挨饿。

    抢种完水稻。土围子里要修建公共厕所和下水道。

    西池塘的边上筑起了土窑,开始烧制砖瓦和陶管。这是庄稼人必备的手艺,会烧,不精通而已。张春有了足够的粮食,但是买了再次买了两头牛后就没钱了,所以一切都要自力更生。

    袁芳总算爬起来,死去的人活不过来,而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

    土围子里一下子干净了起来,污水被下水道收集统一排到了南门前打谷场边的大粪池里。粪池边已经开始堆农家肥。粪池的傍边新修了一个四合院,里面喂了两头小猪,其它的地方就是牛棚。六头水牛,在云龙镇,也不是每个家族都有,这年头牛太贵了。其它家族都认为雇农和长工应该出力,连翻耕水稻地也都是人耕的,反而是一些自耕农家里养了一些水牛。

    建完牲口院子和下水道系统后。张春就不敢折腾了。

    不过土窑没停,张家岭开始烧窑。云龙镇以前窑口的两位师傅因为匪患,带着三个徒弟过来,他们没有粮食来源,春荒好过,但是熬到秋收不容易。两位师傅不会烧瓷器,但是一般的陶器还是能够烧的。而且平常人家谁用瓷器?反正张春家和张扬氏家都没有几个瓷器。张凤兰贩卖的也主要是陶器而不是瓷器。

    两位老师傅接管了土窑就开始改造窑口,主要烧制土砖,张春说陶器要烧可以,但是要保证质量。牛头山有很好的陶土,但是老师傅们不敢把窑口开到牛头山。因为还不太#安全。所以每天只有三个徒弟到牛头山用板车拉一车陶土回来,陶器的产量被限制了,土砖没有限制。大块的土砖是用来在土围子外侧砌墙,一方面加固土围子,另一方面防止雨水侵蚀。这个进度不快。但是一直在持续。弄得西池塘已经快与北池塘连起来了。

    有一点,张春不太明白,中国水稻种植技术的水肥管理已经非常成熟,农家肥的制作和田间施肥也是如此。为什么在湖北中部看不到一点这方面的痕迹?不过当张春进行讲解的时候,张秀清等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很快就能明白和运用,说老人们教过。很快,张春就知道了,原来只有自耕农才重视水肥管理,他们也有足够的材料制作农家肥,如果自己家不够,还会去富人家里挑粪肥回家来补充肥料的不足。

    自耕农的收入和一年的粮食都要靠土地。但是到了雇农和佃农,甚至长工们就不重视田间管理。他们的劳动所得大部分交给了地主,有些就是农忙时的一点工钱来养活全家。比如以前的张家岭就是如此,这些农户家里的粪肥一般都用来田间地头种一点菜和红薯南瓜什么的,这些能够养家糊口。

    农作物的秸秆都用来烧火做饭,因为整个牛头山都是张家的,想要砍柴,必须要把大部分柴火送到张家,而且如果张家不收柴火,农户就不能去牛头山砍柴。地里收的秸秆根本不够烧,所以到了秋冬的时候,都是成群结队到石女山里面的去砍柴,要冒着土匪抢劫的危险。

    所以农户们就算知道利用麦草和稻草发酵成肥料,也不能冒着没柴烧的危险,也不愿意为地主白白打工。有粪肥还不如都用在菜地上。

    地主呢?按道理来说地主们应该明白肥料的重要性。但是地主会在乎那么一点产量吗?他们不在乎,张家近三千亩土地差不多都收八成租子,上交田赋只有一千亩,还大部分是下等田。所以,张家集中了大量财富,没有给国家,没有给农户,都用在自己家的奢华生活了。

    这种现象不是只有张家是如此,差不多全国都是如此。清末以来,土地兼并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方,自耕农接近于无,这种情况下,不是人们不懂农业技术,而是不想管也不愿意管。

    所以“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合理的社会关系条件下”,科技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否则就出现了科技退化的现象。

    清朝实行了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按照田亩收取田赋,这在早期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但是却留下了土地兼并的口子。到了晚期,地主们兼并了再多的人口,逼死再多的人,朝廷都不在乎。只要按照田册交税就行了啊,所以辛宝久只是过来问张春是否能够交税,其它的事情,辛宝久一概不管。再加上保甲制度,实际上把地方权力交给了地主富户手中。地方与官府,官府与皇帝不过是大地主与小地主的关系。地主们自然要维护地主们的利益,牺牲的自然就是老百姓。

    清朝的腐烂是从根子上的腐烂。

    这不是一个开明的地主,比如张春能够改变得了的。因为即便张春采用了后世集体农庄的模式来促进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但是张春的后代呢?或者后代的后代呢?谁能保证后代不在轻松的财富获得和穷奢极欲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的古话“富不过三代”,实际上就是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表现出来的现象。

    所以张春决定将农田在一定的时机分下去,至少在名义上要分下去,并且不允许土地兼并的情况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类似于后世“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现在做不适合,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人口来进行精耕细作。

    张春进行土围子里的卫生条件改造,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收集粪肥,利用夏收的麦草来进行大规模地农家肥制作。水稻是赶不上施肥了,因为没有相应的设施和条件。

    第一块实验田就是棉花。由于小麦是采取大块撒播的模式进行种植,所以等小麦收完,种植棉花已经晚了一点。湖北的棉花是从美洲引进的陆地棉,张之洞在这方面还是十分敏锐。陆地棉应该在五月底到六月就开始育苗,但是实际上,所有云龙镇的棉花都是在七月夏收过后才开始播种,也是采取的撒播的模式,田幅很宽,中间植株十分密集,土壤的肥力不够,生长期短,植株矮小,产量自然低得吓人。而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张春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不过还是让张秀清带人对两百亩旱地进行了深耕,分成了一米多宽的田幅起垄,采取了一定间距的株距进行点播。出苗后,每窝只保留一株,没有出苗的补齐。植株到了开花的时候,农家肥已经发酵得差不多了,施肥,然后浅耕一次。

    由于这些举措,让张家的棉花地要比金鸡岭的棉花地植株高出一截,开花也早得多。

    张秀清带着人做这些事的时候,张春就坐在田头看书,看《齐民要术》,有时会一句一句地教丽质,如果丽质到处跑着玩也不强求。要是有人问张春为什么会懂得这些,张春就拍拍书说:“书上有啊。”

    这种理由瞒得住其他人,但是却让袁芳大吃一惊,至少袁芳做不到如此快地“学以致用”。

    袁芳已经从失去家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一方面因为这是乱世,遭灭门的不止袁家一家。从云龙到潜江都是满目疮痍。另一方面因为张家岭的生活气氛太好了,这里所有的人在张春的带动下,都能够平等对待,连被土匪们侮辱,怀上了孩子的女人也没有受到歧视。就更加不会把袁芳看成外人,不断不是外人,还真正把袁芳当成“先生”来看待。毕竟袁芳是人们认为除了张春以外,学问最高的一个人。

    袁芳已经能够很清晰地知道张春要尽力改变一些什么,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但是每一步都能走得很稳。不管是给孩子启蒙,训练护卫队,还是改造农田、变更种植方式。这些无疑都在增强实力。

    而张春与袁芳一样,有着灭门之恨。

    这种埋在内心的力量,即便张春没有表现出来,张家的这些大人和孩子却每一个都记在心里,表现在了日常的一举一动上面。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