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帝国的荣耀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正文 第一章 正文 第二章 正文 第三章 正文 第四章 正文 第五章 常遇春 正文 第六章 桃园结义 正文 第七章 正文 第八章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正文 第九章 濠州被围 正文 第十章 正文 第十一章 夜话 正文 第十二章 冯氏兄弟 正文 第十三章 智取驴牌寨 正文 第十四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五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六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七章 定远城外 正文 第十八章 朱重八来了 正文 第十九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一章 风云突变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生猛的张士诚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渡江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取太平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再战采石矶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歼灭水师 正文 第三十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取江宁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江南行省 正文 第三十四章 镇江 正文 第三十五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六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七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八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我们和了吧 正文 第四十章 龙凤二年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二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三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四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吴国公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方国珍 正文 第四十七章 西线新动向 正文 第四十八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四十九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五十章 气节 正文 第五十一章 大婚 正文 第五十二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三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四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五章 私话 正文 第五十六章 大内亲军 正文 第五十七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八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九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六十章 刘仁本 正文 第六十一章 信州战役 正文 第六十二章 陈友谅的阴谋 正文 第六十三章 准备 正文 第六十四章 初次会战 正文 第六十五章 陈友谅的野望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勇气号 正文 第六十七章 山贺显次郎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七十章 陈友谅称帝 正文 第七十一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二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三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四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五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六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七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参观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安庆 正文 第八十章 余波 正文 第八十一章 千里寻夫 正文 第八十二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三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四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六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七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八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九章 大事件 正文 第九十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江上 正文 第九十三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四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五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六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八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九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过年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慈善大会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细川眼中的江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授衔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宋日关系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当务之急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理学的未来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方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朱元璋的音讯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八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三十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二章 泉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元璋回来了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来了就好 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士诚的末日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杂事繁多 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目标高丽!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 妖僧辛旽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耽罗岛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高丽水师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汉阳之战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成桂的抉择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风云变幻的高丽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花落谁家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五德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帝国 正文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御前会议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誓师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山东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河南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中条山突围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陈氏兄弟0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石岭关战役0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入大都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七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八章冬 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春夏 正文 第一百八十章巡视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陕甘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越陈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蓝玉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制蓬峨.. 正文 第一百八十九章外籍军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治政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家宴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还得再熬一熬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与基督国家的外交关系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夏与高丽 正文 第一百九十九章宫内 正文 第二百章医疗和社会保障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一章修改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正文 第二百零三章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四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二百零五章漠北风云 正文 第二百零六章 会盟(一) 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会盟(二) 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丁亥日 正文 第二百零九章 兀鲁回河畔(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兀鲁回河(二)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兀鲁回河(三)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兀鲁回河(四)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四省 正文 第二百一十四章 常遇春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子之怒 正文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调整(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调整(二)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调整(三) 第二百一十九章 北方学派的出路 第二百二十章越陈的覆灭 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大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伐蜀(一) 第二百二十四章 伐蜀(二) 第二百二十五章 陈孝闵(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陈孝闵(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陈孝闵(三) 第二百二十八章 海外战略 第二百二十九章 梅花奖 第二百三十章 罗贯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冲突 第二百三十二章 平云南(一) 第二百二十三章 平云南(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 平云南(三) 第二百六十五章 《明知论》(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知论》(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马六甲 第二百二十八章 白古国 第二百二十九章 阿瓦国 第二百三十章 威尼斯商人(一) 第二百三十一章 威尼斯商人(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 威尼斯商人(三) 第二百四十三章 威尼斯商人(四) 第二百四十四章 威尼斯商人(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一)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二)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 第二百四十八章 陶希言 第二百四十九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明的反应 第二百五十二章 士兵王金贵(一 第二百五十三章 士兵王金贵 第二百五十四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六章 士兵王金贵之堺港 第二百五十七章 士兵王金贵之生与死 第二百五十八章 士兵王金贵之受伤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对日政策 第二百六十章 谈判 第二百六十一章 暗潮涌动 第二百六十二章 李存义 第二百六十三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第二百六十六章 出巡之农村调查报告 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巡之论治 第二百六十八章出巡之刺客事件 第二百六十九章 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 出巡之整军(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出巡之杭州 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巡之杭州(二) 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巡之上海 第二百七十四章 出巡之试点(一) 第二百七十五章 出巡之试点 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巡之回京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 第二百八十章 似有友人西来 第二百八十一章 驶向锡兰 第二百八十二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五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七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八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九章 乱 第二百九十章 斗 第二百九十一章 斗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四章 暗影 第二百九十五章 惊变 第二百九十六章 惊变二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定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二 第二百九十九章 事后 第三百章 事后二 第三百零一章 事后三 第三百零二章 事后四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第三百零四章 南掌二 第三百零五章 各派势力的出路 第三百零六章 该动手了 第三百零七章 幸福岛海战一 第三百零八章 幸福岛海战二 第三百零九章 战旗半掩越金山 第三百一十章 战旗半掩下金山 第三百一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一次西征案 第三百一十八章 所谓的大明政党 第三百一十九 泰西攻略 第三百二十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 第三百二十一章 敲山震虎 第三百二十二章 帖木儿的担忧 第三百二十三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五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三) 第三百二十六章 吹响号角 第三百二十七章 吹响号角(二) 第三百二十八章 华丽的初战(一) 第三百二十九章 华丽的初战(二) 第三百三十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山(三)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二) 第三百三十章 天山(一)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山(二) 第三百三十三章 谁输谁赢?(一) 第三百三十四章 谁输谁赢?(二 第三百三十五章 谁输谁赢?(三) 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安 第三百三十七章 纷争 第三百三十八章 权利与责任 第三百三十九章 轩然大波 第三百四十章 尾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中枢
《帝国的荣耀》
作者:曾鄫
更新时间:2024-01-09 02:55:49
字数:1171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帝国的荣耀 !

    全文阅读最新章节,尽在

    十二月初六,刘浩然又一次召开了朝会,不过这次会议参加的人比较少,只有几位重臣、各部尚书侍郎和十几位名士,地方重臣一个都没有,因为这次议论的是中枢改制的问题。(看章节请到)(看章节请到)====

    “丞相,诸位同僚,我先来说说。”待到刘浩然讲明这次议事的主题,李善长便抢先言。

    “中书省有吏、户、兵、礼、工、刑六部,但是江南这数年展之后,这六部已经不适合了,例如江南工业大兴,这工业是属于户部还是工部?扯不清楚。”

    户部是管江南钱粮的,这工厂挺挣钱的,户部就想把它归在自己门下,可是工部不答应了,它原本就是管江南营造工匠,这工场当然就该归自己管,于是两部没为这事少扯皮。

    “还有江南商贸达,这商务又归何部管理?又是个大难题。刑部原本持掌江南刑狱,自丞相设按察司理问刑案,这刑部就只剩下管理监狱和巡检之职了。而且中书省只有六部却要治理数省,权柄太重且易生推诿之事。”

    现在大家都摸到刘浩然的气,改制动不动就把权柄太重挂在嘴边。

    “因此我议,中书省应根据需要增设各部,并对刑部进行调整。我与汪大人等中书省同僚以及江宁大学几位教授商议之后,拟定的初步意见如下。汪大人,请你来给丞相和诸位同僚说一说。”

    李善长这次学聪明,把光荣的任务给了参知政事汪广洋。

    “丞相。诸位大人中书省定地草案如下。从户部分出计部掌管赋税、俸饷、铸币及一切财政事务。分出农部掌管天下田地、耕种、粮储事宜。户部改为掌管户籍、赈灾、救济等民政事务。”

    听到这里人还以为户部尚书不怎么得罪了李善长和汪广洋。这一家伙把它最重地权柄全分出来了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地部门。可户部尚书一直是李善长兼任呀。不该如此呀。难道他不准备兼任了。所以干脆将它拆开。而刘浩然想了一下得这户部跟他异世所知道地民政部、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差不多了。

    “工部分出商部持掌商贸往来;出营造部持掌土木、水利、交通营造工程;分出运转部持掌驿站、漕运、海运等运转事务;工部专职管理工场事务。”

    “礼部分出学部执掌提学学务及科举考试;礼部专职执掌祠祭、修明礼乐、更定章制及藩属和海外之往来事务。”

    “兵部分出陆军部。海军部。已经名存实亡。可撤并。(看章节请到)刑部改为执掌巡检缉捕及监狱管理。吏部不变。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封爵、世职、恩荫、难荫、处分及议叙等事务。”

    汪广洋地话一落音。(看章节请到..)整个议事堂一片寂静家都需要时间琢磨。过了一会。胡从宪起身言道:“丞相。诸位大人。六部乃秉承周礼六官而生。应天地四季而运贸然增并。恐有违天和。”

    “胡先生多虑了,想周礼时期疆域多大百姓几何?而今我江南疆域东西南北数千里,百姓亿万俗事繁多,数不胜数光六部而治天下,难啊!”

    “老子曰,治国如烹小鲜,只要以仁德布天下,以孝为本,遵三纲五常,便可天下大治,六部足矣。”

    “可是现在天下还没有大治,从孔圣人到今日已有上千年了,天下依然纷乱,我不想再拿天下和亿万百姓为了某些人的所谓理想去做试验,脚踏实地,让百姓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才是正道。”听到胡从宪又在买弄理学那一套,刘浩然的话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圣人之言秉承天理,岂是空谈,世道纷乱就是因为世人不读圣人书,不听圣人言,所以才有此祸乱。如果人人能遵礼循法,又如何生出众多事端?”胡从宪胡子一翘一翘地说道,看来他被刘浩然刚才那番话气得不行。

    “胡先生,刚才我的话说得唐突,我向你道歉了。”看着老夫子那个样子,刘浩然心里不由觉得一阵好笑,这些夫子真是又顽固又可爱啊,但是为了让老夫子有个台阶下,于是拱手致歉道。

    胡从宪看到刘浩然居然主动向自己认了错,一时回过神来,这时旁边的宋拉了拉他的衣角,他回头一看,看到宋正在给自己的递眼色,当即明白过来了。中枢改制涉及到君臣之间权力的制衡,理学派要是不知好歹一脚踩进去,到时难免不被刘浩然和其他对手抓到把柄,那就大难临头了。还不如沉下心来在几个关键的部门占据位置,于是也不说话了,坐回自己的位置。

    “易经云,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周礼、圣人据我等已有上千年,连朱子也知道重圣贤之义,如果我等还死抱着一些条条框框,却忘记了圣人微言精髓,忘记了与时俱

    么我们迟早就会被历史抛弃在身后的。”刘浩然虽但是言辞还是非常犀利尖锐,而且他这次还拿出易经和朱子做例子,胡从宪原本就不想再争下去,听到这里也不好说什么了,刘浩然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圣人的精髓我们要继续继承下去,有些枝末细节该改的还要改,这已经足够了,胡从宪可不想又激怒这个原本对理学没有什么好感的江南君主。

    “好了,转回到正事上来。”刘浩然挥挥手道,虽然他对士子文人非常客气,广纳益言,但是众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有主见,而且手段非常高明强硬,所以有些人就算有一点意见也憋在肚子里了。

    “这个中枢分部的意见非常好,百室、朝宗和中书省都费了一番心思。[..提供最新最快的章节](看章节请到)”刘浩然先表扬了一番,“我做些补充。”

    “按照中书省的方案由六部分为吏、户、礼、刑、工、学、农、计、商、运转、营造、陆军、海军十三部,我觉得还不够。我一直坚持的想法是各司其职,但是如果连它的职责都没有明确何去监督它,所以分部确定职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分部又不能太多时权责重叠,反而为误事,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江南的实际情况来定夺。”

    “在中书省十三部的基础上我建议再做些修改。官府有三大职能范围,一是国家经济展,二是百姓民生是行政管理。”刘浩然的话里带了不少现代思想理念,也不管在座的诸位听不听得懂,但是他的异思怪论众人都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又是一个强势的君主,所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在执行中理解。

    “而官府的权力两个是决策,二是执行。我们必须按照这三大职能范围将各部横向划分清楚,而在各部按照两个权力进行纵向划分。”

    “丞相,这横向、纵向划分大致什么意思?”刘浩然这次改制看来与以前截然不同,李善长听得有点头晕是这又跟他息息相关,所以必须问清楚。

    “百室问好,我举个例子部管官员考稽升迁,户部管百姓户籍民生部管赋税度支,这是因为各部职能范围不同以说各部之间就是横向划分;而计部有尚书、侍郎,他们不会去亲自管收税,不会去亲自去管各省送上来的度支账簿,他们只管今年国家需要多少支出,而地方能收多少税,接着又要根据这些赋税按照每省的情况去调拨多少薪酬、钱粮下去,这就是决策。而这些决策做好之后就必须由左曹定赋税,度支司做预算,金司下拨钱粮,这就叫执行。”

    听到这里,李善长和汪广洋不由连点头,刘浩然的一句话将六部的运作讲得再明白不过了,而众人也不由心讶然,自己这位主公可真是天才,治政才干可不是一般的高呀。

    “所以说,各部设置必须照三大职能范围设置,而各部必须按照决策和执行来分设诸司,以前历朝总有贪墨渎职之事,就是因为决策执行不明,遇到精明能干的尚书,他亲力亲为,每件事都细细过问,但是这种人不是累死就是得罪人太多;遇到糊涂的尚书,那么下面的各司就上下联手、互相勾结,贪墨受贿,无所不为,所以才会有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说法。”

    “此后各部诸司要分工明确,决策失,我找尚书、侍郎的麻烦,推诿拖拉,执行不力,那就是诸司的问题。”

    李善长、汪广洋和诸部尚书、侍不由纷纷点头,这样一来权责分明,自己也用不着纠缠于琐事,可以安心负责自己的那一摊,到时出问题追究责任起来也能迅速找到人头,不像以前,关系复杂,追究起来错综难缠,最后不了了之。

    “好了,现在我根据三大职能范围对各部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国家经济展方面,先是计部,它掌管度支赋税,最是重要,因此我建议下设度支司负责预算、国库司负责钱财收入支出、军备司负责军费支出、国内税务总司负责赋税征收,再设一办公厅负责计部日常事务,组织重要会议等事项。当然了,还可以根据情况再增设诸司,而诸司除了执行决策之外,还必须收集地方的情况,参与和协助尚书、侍郎的决策。其余各部也按照计部分设下属诸司。”

    “工部和商部我觉得可以合并为工商部,工厂产出必须经过商贸才能转为钱财,所以两息息相关,有时候工场的政策必须根据商贸情况来定,而有时商贸政策又必须根据工场产出的情况来定,所以两离一不可。”

    “农部,农是国之根本,百姓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国家富强,百姓安宁?所以农部也是重中之重,而农除了耕种之外,还有山林渔牧,都是一种补充,因此农部可称为农林部。”

    “运转部和营造部可合并为运造部,国家营造主要是什么,无非是城郭、道路、河渠、水利这些又与

    息相关,路没有修好,马车往哪里跑?河渠没有疏通走?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运转部和营造部分开么路修好了是归营造部修缮维护呢?还是归天天使用的运转部负责呢?因此合并为一部为好。”

    “现在北洋海路已经连通,南洋海路通达也迫在眉睫,随着海商往来,与我朝交往的海外诸国会越来越多,而我朝子民出去的也越来越多何处理与这些海外诸国的关系,如何保护我朝海外子民的安全,这些都必须单设一部进行管理,因此我建议从礼部分出外务部,负责理藩及海外子民管理。而邸报书刊行一事,我看可以交由礼部管理。”

    听到这里胡从宪不由脸色一喜,不由向宋多看了几眼,到江南几年,他已经知道邸报书刊的厉害,那怕你是闻达天下的名士只要被邸报书刊抓到一点把柄,几天功夫就能让你臭名满天下。如此重要的利器现在归礼部管,岂不是正中下怀。要知道宋虽然只是礼部侍郎是他学问好,又颇得刘浩然的尊重以在礼部权柄很重,管理新划进来的邸报书刊还不是手到擒来旦掌握了这些东西,岂不是可以大肆宣传理学思想。

    宋注意到胡从宪的眼色,但是依然端坐不变,可是心里却在暗暗叹息,邸报书刊的威力是刘浩然推动展出来,他岂能不知道其重要,按照他的性格,江南官办邸报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他的声音。自己看来在礼部待不久了,指不定会被调到哪里去。

    “刑部不应该只承担管理监狱、缉捕事务,还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一直强调,江南是以律法为根基的,一切以律法为准绳,所以刑部改为法务部,负责保障律法的施行,维护官府的律法利益和保障律法对所有百姓的权益。其下属机构应该为典狱司,负责监狱管理;民权司,负责保障律法对所有百姓的权益;法务司,负责律法宣传;巡检总司,负责管理各省巡检司;调查局,通过调查违反刑事律法的行为来维护律法,保护我朝免受敌对势力奸细破坏活动的威胁,在律法允许的范围内为中枢、各省、府、县官府提供执法帮助。”

    众人顿时对法部尚书一职眼热起来,这可是个重要职位,与吏部、计部尚书不下上下,不知会落到谁家。

    “因此,我暂定吏、计、户、礼、法务、、工商、农林、运造、陆军、海军、外务十二部,大家有什么意见?”刘浩然环视了一眼众人,大家能有什么意见,他们现在还沉浸在刘浩然刚才那番高谈阔论中不能自拔,按照他的想法,江南中枢将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历朝截然不同。

    “那好,大议一议各部尚书的人选。”刘浩然喝了一口茶淡淡地说道,众人立即打起精神来,尤其是胡从宪、宋等理学派人士,更是目光炯炯,全神贯注。

    “丞相,诸位大人,我提议宋景可为部尚书。”胡从宪记住上次分省议事中吃得亏,不顾矜持抢先开口。

    准备说话的李善长不一笑,书生就是书生,上次分省议事中,如果没有丞相的肯,我会提出那些布政使的人选来吗?还真以为是我在擅权呢。

    “潜溪先生我另有大用,”可是刘浩然句话就击碎了胡从宪的美梦,“数年前我就准备为元廷修国史,以正青史,现在各种典籍资料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可以为之。因此我准备请潜溪先生主掌国史馆,主持修史。”

    胡从宪脸色不由变了几变,主修国史,这可是文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因为这是名垂千古的事情,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前朝主持修国史的哪个不是当时的文士之?而宋是再典型不过的文人,国史馆远比礼部尚书有吸引力。

    “我的几个儿子也大了,也该读书了,因此我想请潜溪先生、伯温先生做他们的老师,小童顽皮,就要请两位先生多费心了。”

    胡从宪心里立即凉了半截,完了,礼部尚书落空了,给几位王子教书,过几年那就是太子太傅,这等尊荣,宋岂能抵挡。

    正如他所料,宋和刘基连忙起身拱手道:“宋某刘某才学浅薄,恐怕会耽误了诸位王子。”完全一副半推半就的样子。

    “两位先生才学浅薄,那天下读书人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刘浩然开着玩笑道。

    “那我等就受之不恭了。”

    刘基坐回座位,看着胡从宪一脸沮丧的模样,心中暗暗笑,跟丞相玩政治手段,十个老夫子你也不是对手。

    “丞相,诸位,既然大家没有意见,我来提几个建议。”看到胡从宪好事落空,李善长也是一肚子的闷笑,由于此前刘浩然有意无意地压制,理学派除了宋、刘基少数几个身居要职,有资格去争尚书一职外,他们还真没人了。所以他故意停了一下,慢悠悠地开口道。

    书友1群52836352;2群69379995 ;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