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帝国的荣耀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正文 第一章 正文 第二章 正文 第三章 正文 第四章 正文 第五章 常遇春 正文 第六章 桃园结义 正文 第七章 正文 第八章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正文 第九章 濠州被围 正文 第十章 正文 第十一章 夜话 正文 第十二章 冯氏兄弟 正文 第十三章 智取驴牌寨 正文 第十四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五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六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七章 定远城外 正文 第十八章 朱重八来了 正文 第十九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一章 风云突变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生猛的张士诚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渡江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取太平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再战采石矶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歼灭水师 正文 第三十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取江宁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江南行省 正文 第三十四章 镇江 正文 第三十五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六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七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八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我们和了吧 正文 第四十章 龙凤二年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二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三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四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吴国公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方国珍 正文 第四十七章 西线新动向 正文 第四十八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四十九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五十章 气节 正文 第五十一章 大婚 正文 第五十二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三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四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五章 私话 正文 第五十六章 大内亲军 正文 第五十七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八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九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六十章 刘仁本 正文 第六十一章 信州战役 正文 第六十二章 陈友谅的阴谋 正文 第六十三章 准备 正文 第六十四章 初次会战 正文 第六十五章 陈友谅的野望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勇气号 正文 第六十七章 山贺显次郎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七十章 陈友谅称帝 正文 第七十一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二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三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四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五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六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七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参观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安庆 正文 第八十章 余波 正文 第八十一章 千里寻夫 正文 第八十二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三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四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六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七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八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九章 大事件 正文 第九十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江上 正文 第九十三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四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五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六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八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九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过年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慈善大会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细川眼中的江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授衔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宋日关系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当务之急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理学的未来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方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朱元璋的音讯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八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三十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二章 泉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元璋回来了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来了就好 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士诚的末日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杂事繁多 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目标高丽!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 妖僧辛旽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耽罗岛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高丽水师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汉阳之战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成桂的抉择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风云变幻的高丽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花落谁家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五德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帝国 正文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御前会议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誓师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山东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河南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中条山突围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陈氏兄弟0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石岭关战役0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入大都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七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八章冬 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春夏 正文 第一百八十章巡视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陕甘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越陈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蓝玉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制蓬峨.. 正文 第一百八十九章外籍军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治政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家宴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还得再熬一熬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与基督国家的外交关系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夏与高丽 正文 第一百九十九章宫内 正文 第二百章医疗和社会保障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一章修改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正文 第二百零三章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四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二百零五章漠北风云 正文 第二百零六章 会盟(一) 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会盟(二) 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丁亥日 正文 第二百零九章 兀鲁回河畔(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兀鲁回河(二)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兀鲁回河(三)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兀鲁回河(四)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四省 正文 第二百一十四章 常遇春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子之怒 正文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调整(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调整(二)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调整(三) 第二百一十九章 北方学派的出路 第二百二十章越陈的覆灭 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大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伐蜀(一) 第二百二十四章 伐蜀(二) 第二百二十五章 陈孝闵(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陈孝闵(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陈孝闵(三) 第二百二十八章 海外战略 第二百二十九章 梅花奖 第二百三十章 罗贯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冲突 第二百三十二章 平云南(一) 第二百二十三章 平云南(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 平云南(三) 第二百六十五章 《明知论》(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知论》(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马六甲 第二百二十八章 白古国 第二百二十九章 阿瓦国 第二百三十章 威尼斯商人(一) 第二百三十一章 威尼斯商人(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 威尼斯商人(三) 第二百四十三章 威尼斯商人(四) 第二百四十四章 威尼斯商人(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一)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二)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 第二百四十八章 陶希言 第二百四十九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明的反应 第二百五十二章 士兵王金贵(一 第二百五十三章 士兵王金贵 第二百五十四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六章 士兵王金贵之堺港 第二百五十七章 士兵王金贵之生与死 第二百五十八章 士兵王金贵之受伤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对日政策 第二百六十章 谈判 第二百六十一章 暗潮涌动 第二百六十二章 李存义 第二百六十三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第二百六十六章 出巡之农村调查报告 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巡之论治 第二百六十八章出巡之刺客事件 第二百六十九章 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 出巡之整军(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出巡之杭州 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巡之杭州(二) 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巡之上海 第二百七十四章 出巡之试点(一) 第二百七十五章 出巡之试点 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巡之回京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 第二百八十章 似有友人西来 第二百八十一章 驶向锡兰 第二百八十二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五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七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八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九章 乱 第二百九十章 斗 第二百九十一章 斗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四章 暗影 第二百九十五章 惊变 第二百九十六章 惊变二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定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二 第二百九十九章 事后 第三百章 事后二 第三百零一章 事后三 第三百零二章 事后四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第三百零四章 南掌二 第三百零五章 各派势力的出路 第三百零六章 该动手了 第三百零七章 幸福岛海战一 第三百零八章 幸福岛海战二 第三百零九章 战旗半掩越金山 第三百一十章 战旗半掩下金山 第三百一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一次西征案 第三百一十八章 所谓的大明政党 第三百一十九 泰西攻略 第三百二十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 第三百二十一章 敲山震虎 第三百二十二章 帖木儿的担忧 第三百二十三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五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三) 第三百二十六章 吹响号角 第三百二十七章 吹响号角(二) 第三百二十八章 华丽的初战(一) 第三百二十九章 华丽的初战(二) 第三百三十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山(三)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二) 第三百三十章 天山(一)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山(二) 第三百三十三章 谁输谁赢?(一) 第三百三十四章 谁输谁赢?(二 第三百三十五章 谁输谁赢?(三) 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安 第三百三十七章 纷争 第三百三十八章 权利与责任 第三百三十九章 轩然大波 第三百四十章 尾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百七十五章 出巡之试点
《帝国的荣耀》
作者:曾鄫
更新时间:2024-01-09 02:57:15
字数:1399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帝国的荣耀 !

    这一日。刘浩然拿出这些草案与李善长等人商议。 …

    李善长等人首先看的是教育改革草案,看完之后,李善长诧异地问道:“陛下,这教育制度又要改进吗?”

    刘浩然不由笑了。在大明各种机制改革中,教育可以说是改得最频繁的,从此前的科举到国考,再到学考、政考分开,后来又是专学、大学分设,基本上每两年就是一次大变动。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经民财,善教得民心。”刘浩然只用孟子的一句话回答了李善长的疑

    。

    李善长等人听明白了,他们原本就知道刘浩然对大明的教育是十分的重视,光是大明每年投入到教育和与之一体的科研上的钱几乎占到大明全国财政开支的一半,甚至在北伐时期。这个基数也是依然保持着。而频繁的教育改制,也是他想为大明找到一个合适的、完善的教育体制。

    当然了,李善长等听出了,这个教字里除了教育,还包括教化宣传。刘浩然对这两全部门的重视,从学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均加直学士衔就可以看出。

    冯国用抬起头,提出一个建议:“陛下,教育做了改进,军事教育也该当做出一些改进。如从童学咎业开始,便可招录合适的少年入军事学校,如同业学。然后再升入士官学堂和军官学堂,可以取消士官和军官预备学堂。”

    刘浩然眼睛不由一亮,这的确是个办法。一般少年童学毕业便是十二岁,可招录进军事学校,一边继续进行国民基础教育,一边进行军事基础教育。

    “国用,你细细说一下。”

    “是的陛下,依臣之见。这种军事学校可称之为武备学校。直接从童学毕业生中招录。三年之后。如果学子们觉得成绩不理想,考取军官学堂无望者,此时可报考士官学堂,经过四只教育。当是合格的士官。此后在军队中历练之后还可至军官学堂深造;而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读满武备学校的此后三年,考入陆海军官学堂,如果还有落选者可送入士官学校,经过两年教育,也会成为合格的士官。”

    听完这里,刘浩然不由沉思,这样一来,一个大明少年可能从十二岁开始就接受军事练,一直到军官学堂毕业,预计在军事教育方面需要花费九到十年时间。也就是说,他从少年到青年这一漫长的岁月完全沉浸在军事教育的氛围里。这样教育出来的军官难道不是大明的军官团和斯巴达吗?但是弊端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军人可能会无比地冷酷,以服从为天职,以战争为业,而他们的人性可能被削弱甚至被剥夺。

    “战场上的事还是交给职业军人吧。”刘浩然权衡了利弊,最好还是同意了冯国用的建议。

    接着,李善长、刘承志、李道君对教育改革草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制度,那么大学生的命运完全就掌握在大学讲师或教授手里了,如果没有监督的话,有可能出弊端。

    “绝对的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刘浩然感叹道,当时他也没有想到这一点。记得在另一个世界,某些教授的行为使得人们将这个原本很神圣的职位称之为“叫兽”并戏称之白天为教授,晚上是禽兽。而大明现在执行的是比另一个世界更严厉的宽进严出制度,一个教授或讲师在某课目上判定你不及格你拿不到足够的学分,却是怎么也毕业不了,尤其是必修和主修课目。

    “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

    “臣有些愚见。”李道君开口道,“臣是读过江宁大学的,知道学子们的辛苦,也明白陛下此举的用意。依臣看来,首先要对讲师、教授进行一种监督。如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学校或学部可向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子发出通知,由他们对曾经受教的讲师和教授进行评定。如风评太差者,或者对反映的问题情况进行审查,属实者可以取消该讲师或教授资格,这样也让那些不正的讲师或教授有忌惮之心。”

    刘浩然点点头。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又是那些毕业的学子,已经不再像还在学的学子那样顾及,如果那位讲师或教授过去做得太过分的话,难保该学子不会检举。但是这其中也有问题,那就是如果该学子贿略教授或讲师得以及格,他自然不会傻得去检举那位讲师或教授,给自己找麻烦。而且刘浩然为了保证身为大明各项科研领域领头人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不会受到政治、商业以及资金来源的牵制和困扰,准备推行终身教授制度。一旦被授予终身教授,学部和学校都不得强迫该教授退休。

    这时,身为南京大学教授的刘承志有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臣是一名教授,而且是第一批被授予终身教授。臣站在教授立场上说说自己的意见。”

    “能成为教授者。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是学术大成之人,这样的人无不惜爱自己的名声,虽然有极少数不正之教授,但是臣相信,绝大部分教授还是称职的。而且不少教授治学严谨,自然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有些不明深意的学子可能认为该教授是在故意刁难他,如果真如之明所行制度,这些学子可能在毕业后反咬该教授一口。就算查之无实,爱惜名声的教授也会认为这是蒙辱,甚至有可能就此辞职退休。”

    “而且我大明尊师重道甚浓。有些学子受少数不正教授欺压,他们也不敢对自己的授业老师提出不良评定。就算有些学子鼓足勇气揭发不正教授恶行。也有可能今后受到鄙视,连自己的业师都要反咬,此后谁还会去信任他?”

    刘浩然不由点点头,这话说得在理,他思量了一会,又向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被刘承志反驳一通,李道君虽然依然面不改色,但是却不敢再言了。这时李善长开口了。

    “陛下,依臣之言,不如先给学子们更多的选择。如一所大学。、门课必须有两名以上讲师或教授授 讲师或教授品行如何,学术高低学子们应该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也会向学长们打听。有了选择,学子们自然会选择学术高,品行良正的讲师或教授。而学校和学部可依据拜入其门下的学子多寡来定其是否升迁和评定。”

    果然是妙计,连刘承志也不由为之称赞。如果说李道君之计过于阴谋。而李善长之策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讲师或教授的一种评定,但是李道君之计过于极端,而李善长之谋就完全可以摆在明面上。学子自由选择课目业师。你品行不端、学术不高,学子们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会用行动去投票,谁好就投到谁门下。你门下弟子不多,这说明你不是学术不精就是品行不端,想升做教授那是没门的,甚至你就算当上了教授,因为学生太少,学校也不能白养你。可能会解聘你。

    “陛下。李大人所策极是,但是有个问题。一是如此一来,讲师和教授需要更多,二来如果该讲师和教授受敬重,愿投门下的学子会太多,一个人怎么顾得过来?”

    “传义担忧的极是,可以这样设定,本科士主要由讲师、高级讲师负责授业,副教授、教授只讲授少数重要的课目,而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会在副教授和教授引领下学习,终身教授只负责授业博士生。如何?”

    这等分级刘浩然很早就在大明大学里推行。只是没有完全普及,而且有些模糊不清,看来这次刘浩然准备将其划分清楚。

    “陛下所言极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刘承志答道。

    “陛下。还可以对讲师、高级讲师升迁副教授和教授严格把关,而教授升迁终身教授需要五到七年考察期方可授予。”冯国用建议道,他是参考军中军衔升迁制度,大明军中从尉官升校官,从校官升将官,一次比一次难,而且校官升将官也有类似的考察期,如大校升为准将,准将不是正式的将官,但是可以行使少将的职权,在两年里,如果你的指挥能力及其他合格,正式授予你少将军衔,你也就算正式迈入将官序

    。

    “陛下,臣建议可在大学里设立一个学位理事余,由德高望重之教授和终身教授担任,专门审查学位论文。授予学子学位。如果学子因为少量课目未及格,无法被授学位,可向学位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经过讨论,可以另行安排讲师或教授对其进行相应课目的考核,如果合格,可继续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李道君又建议道。

    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这个李道君倒是有点不气馁,反而从李善长、冯国用、刘承志等人的建言中吸取长处,提出了一个合适的建议。

    “好。都记下来,然后一并交给内阁和学部,再组织两院一馆和各大学讨论。修改完善。”刘浩然决定道。

    接着是对上海县奉议会的讨论,看完后。李善长、冯国用、刘承志三人都露出诧异的神色,倒是李道君露出略有所思的神情。

    “陛下,这就是代议民主制度?”李善长问道。这些年,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泰西等国的文明知识和政治经济制度被不断地介绍到大明,所以李善长也理解代议和民主是什么意思。

    “真是。”

    “陛下此策到不失为一个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李善长点点头,他当了十几年的首相,自然明自己枢最忌惮和头疼的就是地方权力。地方权办过大。中枢不好掌控,地方权力过却不好办事,咎竟中枢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而且各地有不同的情况。中枢怎么可能完全掌控,再加上这个时代的通讯条件,中枢获得信息。已经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再做出决策送到地方,黄花菜都凉了。

    在这个奉议会草案中,李善长看到制衡地方权力的另一个途径。有奉议会和地方官府打擂台,中枢自然可以将以前不敢放手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因为有奉议会在其中牵制,地方官府也没有精力去揽权和与中枢明争暗斗,相反,在地方奉议会的对峙下,的方官府反而需要中枢的支持。

    如的方奉议会肯定会要求地方官府全力建设地方,建设得越繁华越好,因为奉议员也要向选民交待。而为了满足这一诉求,同时又要维持地方官府的正常运作,地方官府就不得不向手握财贼大权和决策权的中枢申请更多的“赋税返补”和政策。

    而中枢又握着人事大权,地方官员被弹劾,再派一个去,都不用自己用心去监督,地方奉议会就会将其看得死死地,稍有不慎就会遭弹劾。大明又是异地为官,知县、知府、布政使都不会是本地人,于代表本地势力的奉议会很难走到一起去。地方试点。如同之明做调研一样,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效果,便于陛下观察。”

    听到这里,刘浩然不由地点点头,他也是有这个想法。

    奉议会如果实行,依臣只见,县可设,省可设,中枢也可设。唯独这府治一级可设可不设。”

    刘浩然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县官府是基本行政机构,直接影响百姓们的生活,省是一个。大区域,拥有很多权力,例如对县级官员的最终任免权,对县府的财政调拨权,而且还有很多权力集中在省一级,如工商企业的管理权等等。所以县和省设立奉议会是可以的,设立全国性奉议会就是和内阁、资政院进行制衡了,这一点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唯独府一级机构就有些尴尬,它最大的作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没有省司那么多权力,下又不像县衙那样直接面对百姓,设立奉议会干什么用?

    李善长已经看出来了,奉议会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权和弹劾权来监督制衡地方官府,县衙是财政权的最基本行使者,省司可以将中枢分配下来的返还赋税按情况直接下拨到县衙怀行了凿明由干右朝土省时大量今并,一批川七八十个县,少则不过三四十个县,最繁重的司法权又被录离了,难道还怕事多吗?

    “百室的意思是。强化省县两级,虚化府治一级。”

    “是的陛下,臣是这么设想的。省奉议会奉议可以如上海县分区一样。直接从县一级选取。按照人数多寡分配一至数名,算下来。一省奉议员最多不过百人。即可以保证每县百姓有自己的代议人,又可以体现该县人数的多寡。而且也简便许多。而中枢奉议院也可按照此例照行。”

    “陛下,从另一方面,府一级如果设立奉议会,由于其下辖数个乃至十几个县,不同县的奉议员自然会为本县谋利,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和争吵,与其让这些奉议员从府吵到省,不如让他们直接在省奉议会吵个明白。”

    李善长这个提议到是有些意思,奉议员是本县父老选出来的,自然多半会为本县说话。如府设奉议会,这些奉议员自然希望能为本县分配更多的预算,与其让他们争来争去,真的还如让他们到省一级奉议会去吵,这样全省各县的情况全部摆在明面上,大家自己看个明白,反而更有利于全省统筹,如贫穷县就加强社会保障投入,保证百姓安居,发达县就加强经济建设。赚取更多的赋税。

    “那府一级官府怎么办?”

    “陛下,如果臣的建议陛下采纳,府一级可虚化,缩减编制,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可视为省司在各地的派驻机构。”

    听到这里,刘浩然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词,地区行署。他以前的家乡就是一个地区。后来才改为地级市。而地区行署就相当于省府的派驻机构,不过权力也挺大的。

    “百室,你觉的府级官府虚化缩减后当保留什么样的权力?”

    “陛下,臣认为府级官府更多应行使监督权而非治理权。”

    刘浩然不由抚掌称是,的确如此,府级官府的确应该行使监督权,代表省司的监督权。如省司将一年的财政预算下拨到县衙,按理省司也需要监督其使用,但是省司不可能有那么人手和精力去看全省诸县,因此就可以委托府计务局进行监督;又如省司内政厅主持全省“治安严打”或追捕某重大罪犯,省司内政厅也没有那么人手和精力去监督诸县内政局用心行动和查办,那么就可以委托府内政局督办。

    虽然府一级对县衙主官没有什么人事权和治理权,但是可以以上级的身份进行监督,也可以向省司提出建议权,汇报县官府的不负责任。

    至于以前府一级可以决定县衙各职能局主官的任免,刘浩然在考虑是不是以予收回。

    李善长还有一个意思虽然没有说,但是刘浩然却明白,府一级还有一个设立的必要性。那就是完整大明文官等级和序列。知县做得好,值得褒奖和升迁,但是你总不能一下子将其升到省司做主官和各职能厅当主官吧。必须留下一个府级机构进行过渡。虽然有机构臃肿之嫌。但是权衡利弊后,刘浩然还是觉得府一级值得保留。别的不说,在这种通信条件下,省司也不可能能够直接掌控各县,留下一个府衙机构,也可以缩短决策时间和减少监督程序。

    “陛下,臣第三个想法就是,设立地方奉议会后,省、府、县的参议会、协赞会和协理会是不是要取消?”

    刘浩然到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设置这些类似于常委会的机构原本就是制衡地方权力的。现在有了奉议会,这些机构倒是显得有些妾余了。奉议会要议论。这些机构也要讨论,这边一耽搁,这时间耗二费不说,扯皮的事情就多了,是不是该取消这些机构,强化地方主官的职权?由于有了奉议会。地方主官多了一个最大的监督和牵制,如果不赋予他一定的权力,还真做不好事。

    “百室所虑极是;上海试点时可以将县协理会取消,加强知县、主簿的权力,看看效果吧。”

    又讨论了众多细节问题。桌子上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叠纸,李善长半笑着感叹道“此后大明的官恐怕更不好当了。”

    原本大明的官就不好当,比起前唐宋那些清流御史的弹劾和监督,大明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权和监督制度。廉政公署不说了,拥有督法权和公诉权的都察院也时时盯着地方官府,还有拥有司法大权按察司这尊大神,处处钳制着地方各级官府,现在又多了个奉议会,这官的确是越来越不好当了。

    刘浩然淡淡地说道:“大明的官不是配亨特权,不是享受清福,却是要干实事的。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去承担怎么样的责任。否则身败名裂,夺职绝仕还是轻的。联就是要让天下读书人明白,大明的官不是荣贵清福之途,而是责比权重之践。看住他们言行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德,而是无处不在的法。联倒要看看。他们明白之后。是不是还会那么热衷仕途,钻营奉跑。”

    刘浩然低下头默然看着那堆纸半晌后才继续悠悠地说道:“这些或许都是遥不可及,但却是我为大明带来的新梦想。或许我们将遇到种种困难,但是我们必须从最完美着手,从最坏处准备。”

    过了两日,刘浩然站在战舰上看着在晨光中越来越远的上海,悠悠地说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众人不由转过头来疑惑地问道“陛下,”他们对这句现代诗都不是很了解其意思。

    “君权给了我专制的权力,我却用它去寻找民主。”刘浩然又悠然地说道。

    众人不由陷入了沉思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