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帝国的荣耀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正文 第一章 正文 第二章 正文 第三章 正文 第四章 正文 第五章 常遇春 正文 第六章 桃园结义 正文 第七章 正文 第八章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正文 第九章 濠州被围 正文 第十章 正文 第十一章 夜话 正文 第十二章 冯氏兄弟 正文 第十三章 智取驴牌寨 正文 第十四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五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六章 清涧山 正文 第十七章 定远城外 正文 第十八章 朱重八来了 正文 第十九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章 目标滁州 正文 第二十一章 风云突变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生猛的张士诚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和州之战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渡江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取太平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再战采石矶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歼灭水师 正文 第三十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再战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取江宁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江南行省 正文 第三十四章 镇江 正文 第三十五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六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七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八章 战东南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我们和了吧 正文 第四十章 龙凤二年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二章 治内政 正文 第四十三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四章 有女秦罗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吴国公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方国珍 正文 第四十七章 西线新动向 正文 第四十八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四十九章 新式武器 正文 第五十章 气节 正文 第五十一章 大婚 正文 第五十二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三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四章 火炮战舰的初战 正文 第五十五章 私话 正文 第五十六章 大内亲军 正文 第五十七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八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五十九章 火枪与火炮 正文 第六十章 刘仁本 正文 第六十一章 信州战役 正文 第六十二章 陈友谅的阴谋 正文 第六十三章 准备 正文 第六十四章 初次会战 正文 第六十五章 陈友谅的野望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勇气号 正文 第六十七章 山贺显次郎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当涂血战 正文 第七十章 陈友谅称帝 正文 第七十一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二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三章 江上血战 正文 第七十四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五章 当涂城外 正文 第七十六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七章 风波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参观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安庆 正文 第八十章 余波 正文 第八十一章 千里寻夫 正文 第八十二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三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四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六章 江州 正文 第八十七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八章 大事件 正文 第八十九章 大事件 正文 第九十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江上 正文 第九十三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四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五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六章 张定边 正文 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八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九十九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章 最后一战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安丰事件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武昌 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分省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中枢 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过年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慈善大会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细川赖之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细川眼中的江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授衔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宋日关系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当务之急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理学的未来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方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朱元璋的音讯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八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败仗 正文 第一百三十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福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二章 泉州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列维希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元璋回来了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来了就好 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士诚的末日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赛缪尔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杂事繁多 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目标高丽!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 妖僧辛旽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耽罗岛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高丽水师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汉阳之战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成桂的抉择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风云变幻的高丽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花落谁家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五德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帝国 正文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准备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御前会议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誓师北伐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山东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河南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中条山突围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陈氏兄弟0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陈氏兄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石岭关战役0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石岭关战役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孔庙与北方士族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入大都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七章暴雪行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八章冬 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春夏 正文 第一百八十章巡视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陕甘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章货币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越陈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蓝玉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制蓬峨.. 正文 第一百八十九章外籍军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南洋之战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治政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家宴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还得再熬一熬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教皇使团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与基督国家的外交关系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夏与高丽 正文 第一百九十九章宫内 正文 第二百章医疗和社会保障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一章修改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正文 第二百零三章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文 第二百零四章扩廓帖木儿 正文 第二百零五章漠北风云 正文 第二百零六章 会盟(一) 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会盟(二) 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丁亥日 正文 第二百零九章 兀鲁回河畔(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兀鲁回河(二)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兀鲁回河(三)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兀鲁回河(四)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四省 正文 第二百一十四章 常遇春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子之怒 正文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调整(一)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调整(二)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调整(三) 第二百一十九章 北方学派的出路 第二百二十章越陈的覆灭 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大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伐蜀(一) 第二百二十四章 伐蜀(二) 第二百二十五章 陈孝闵(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陈孝闵(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陈孝闵(三) 第二百二十八章 海外战略 第二百二十九章 梅花奖 第二百三十章 罗贯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冲突 第二百三十二章 平云南(一) 第二百二十三章 平云南(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 平云南(三) 第二百六十五章 《明知论》(一) 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知论》(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 马六甲 第二百二十八章 白古国 第二百二十九章 阿瓦国 第二百三十章 威尼斯商人(一) 第二百三十一章 威尼斯商人(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 威尼斯商人(三) 第二百四十三章 威尼斯商人(四) 第二百四十四章 威尼斯商人(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一)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二)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新技术 第二百四十八章 陶希言 第二百四十九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章 四国之乱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明的反应 第二百五十二章 士兵王金贵(一 第二百五十三章 士兵王金贵 第二百五十四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兵王金贵之遭遇战 第二百五十六章 士兵王金贵之堺港 第二百五十七章 士兵王金贵之生与死 第二百五十八章 士兵王金贵之受伤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对日政策 第二百六十章 谈判 第二百六十一章 暗潮涌动 第二百六十二章 李存义 第二百六十三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第二百六十六章 出巡之农村调查报告 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巡之论治 第二百六十八章出巡之刺客事件 第二百六十九章 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出巡之整军 第二百七十章 出巡之整军(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出巡之杭州 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巡之杭州(二) 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巡之上海 第二百七十四章 出巡之试点(一) 第二百七十五章 出巡之试点 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巡之回京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海洋战略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 第二百八十章 似有友人西来 第二百八十一章 驶向锡兰 第二百八十二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严守慎 第二百八十五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七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八章 锡兰洋 我们的洋 第二百八十九章 乱 第二百九十章 斗 第二百九十一章 斗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乱 第二百九十四章 暗影 第二百九十五章 惊变 第二百九十六章 惊变二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定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二 第二百九十九章 事后 第三百章 事后二 第三百零一章 事后三 第三百零二章 事后四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第三百零四章 南掌二 第三百零五章 各派势力的出路 第三百零六章 该动手了 第三百零七章 幸福岛海战一 第三百零八章 幸福岛海战二 第三百零九章 战旗半掩越金山 第三百一十章 战旗半掩下金山 第三百一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一次西征案 第三百一十八章 所谓的大明政党 第三百一十九 泰西攻略 第三百二十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 第三百二十一章 敲山震虎 第三百二十二章 帖木儿的担忧 第三百二十三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二十五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三) 第三百二十六章 吹响号角 第三百二十七章 吹响号角(二) 第三百二十八章 华丽的初战(一) 第三百二十九章 华丽的初战(二) 第三百三十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山(三)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二) 第三百三十章 天山(一)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山(二) 第三百三十三章 谁输谁赢?(一) 第三百三十四章 谁输谁赢?(二 第三百三十五章 谁输谁赢?(三) 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安 第三百三十七章 纷争 第三百三十八章 权利与责任 第三百三十九章 轩然大波 第三百四十章 尾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陈氏兄弟
《帝国的荣耀》
作者:曾鄫
更新时间:2024-01-09 02:56:17
字数:1211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帝国的荣耀 !

    1068帝国的荣耀第一百六十四章陈氏兄弟三

    “现在逆军东路已经占据丰财场和兴国场,南路已经进和饶阳。兵戈迫在眉睫,大家议一议,看有什么法子退敌。”

    海津镇官衙议事堂,枢密院院判吴士珍抚着胡须开口道。话网落音。整个议事堂陷入一片沉寂之中,在座的二十多人都在那里默然不言。过了一会,突然有人端起茶杯。哧溜喝了一口茶,平时不会引人注意的声音在此刻却有点震耳欲聋。众人的目光都随着这声音转移到一个四十余岁的文人身上。

    “余则,你说说。”吴士珍随即点名道。

    “吴大人,诸位大人,逆军分三路而来,气势汹汹,不过依属下看。他们还是主次分明的。主力集中在南路,东路只是牵制迷惑而已。”

    “余则,为何这么说?”吴士珍含笑点头道。

    “南路的主将是逆明悍将常遇春和丁德兴,更有华云龙、胡大海、杨螺、曹良臣等人为辅,都是赫赫有名的骁勇之士,而东路主将不过是康茂才,其原本是朝廷义军元帅,江南势乱降于逆军,十余年来难闻其名,此番却被委以东路主将,想来是逆军人才相形见拙,被顶来充数。”

    众人在那里低声议论,吴士珍却眯着眼睛抚起自己的胡须来。跟随他多年的陈孝闰知道,王增居大人的话应该正合其意,只是他不愿意轻易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已。

    “大人,既然如此,我们就先合兵一处,将东路的逆军赶下海去。挫其锐气,再携得胜之势转向南,择机迎击常遇春或丁德兴。”王增居又言道。

    众人的议论声更大了,他们都知道吴士珍和王增居的关系,两人都是安陆长寿人,同拜在大儒钟士堤门下,只是两人的官途大不一样。吴士珍早年中了进士,一路青云,王增居累试不中,只要投于吴士珍门下。成为其幕僚,其后跟着升迁,现恭据为中书省都事。二十多年的交情,两人可以说是交情深厚,王增居的意思就是吴士珍的意思,所以众人对于王增居的话倒不好反驳了。

    “吴大人。东路逆军连败我军数阵,我军恐怕难以抵挡。”海津镇统兵都元帅素离不花犹豫了一会说道。

    听王增居的意思是先迎击从海上而来的东路明军,那么自己肯定是要做为先锋,他可不想被当炮灰使。

    “你麾下现在有多少人马?”吴士珍半睁着眼睛问道。

    “吴大人,我麾下原本有界河口水军两万,丰财场步军一万,兴国场步军一万二千,靖海今天津静海水军、步军两万,海津镇步军两万。骑兵七千。陈孝闰万户在界河口、丰财场、兴国场连败数场后,所余界河口水军不过四千,丰财场、兴国场步军不过六千,其余不是 ”

    素离不花话里话外都把陈孝闰挂在中间,意思说界河口、丰财场、兴国场等败仗都是陈孝闰吃的,你吴士珍老大人看着办吧。谁都知道陈孝阅是吴士珍器重的心腹骁将,素离不花虽然平日里不喜欢这个人。但是看在吴士珍的面子上也只是敲打敲打,并不太甚,毕竟吴老先生在元帝和太子那里都是挂了号的,被大都依为柱石,素离不花是万万的罪不起。不过现在事急,素离不花可不想背上吃败仗的责任,这里离大都不远,自己连吃败仗,放明军上岸,威胁大都,想来大都那边应该是恼火万分,指不定一纸诏书过来就能要了自己的命。所以素离不花最要紧的就是把自己摘出去。

    “是吗?”吴士珍淡淡地应了一声,然后便坐在那里不吭声,坐下下背后面的陈孝闰有些不自在了,不管什么原因,终归是自己打了败仗。看到素离不花把责任往自己头上推,虽然心里有些不忿,但是却找不到推卸的借口,而且陈孝闰也不是这种人。

    “素离不花大人,我手里的情况怎么不一样呢?”王增居这时开口了,“界河口水军在枢密院备案时有将士两万一千人,大小船只一千零八十七艘,可是停在界河口港口的船只不过两百四十六艘,将士一万余人;丰财场步军备案有一万人。实际却只有五千,兴国场备案有步军一万二千人,实际只有六千,靖海水步两军备案有两万人,实际不过一万余人,海津镇步军备案有两万人,实际不过一万余人,不过骑兵七千倒是满员的。这多余的将士都到哪里去了,总不会全被逆军俘获斩杀了吧?”

    看着王增居皮笑肉不笑的样子。素离不花一下子急了:“谁说的。这些兵是用来拱卫京畿的,我怎么敢儿戏呢?诸军都是满员的!”

    众人却都心里有数,虚报数目,吃空饷是统兵大将发财的一条门路。素离不花的虚额是一十,不算多也不算少,很多地方的军队虚额最高是十分之八九,素离不花就在天子脚下,不敢做得太过分,而骑兵都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的,这些人都是在枢密院有名录的,素离不花倒不好做手脚。

    “我看你就是当儿戏!”王增居步步紧逼道,“如此国事危难之际。你还想着吃空饷,弃天子和朝廷安危不顾,你是何居心?

    素离不花一下子恼火,看样子这两个汉人是铁了心要保陈孝闰,既然要保陈孝阅,就一定要推出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而吴士珍、王增居不直接追究战败的责任,而且迂回追究空报虚额。毕竟这些年元军吃的败仗太多了,要是不吃反倒稀奇了,所以追究战败责任估计重不了。而且虽然可以追究素离不花主将作战不力的责任,但是他下有陈孝闰这斤。前线指挥垫底,上有吴士珍这个钦差大臣顶着,再大的罪也分去一大半了。所以还不如迂回一下,追究空报虚额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情是公开的秘密,但是一旦被掀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现在局势这么紧张,你素离不花在天子脚下还有心思吃这么大的空额,的确是不把大都和朝廷的安危放在心上了。有了这个做铺垫,那么陈孝闰吃败仗就是意料之内的事情,轻轻松松就能被摘出来。

    素离不花可不知道吴士珍和王增居盘算的这么多弯弯肠子,他只知道这顶大帽子扣下来,自己再有背景后台也吃不了兜着走,盛怒之下的元帝父子估计不会是让自己去放羊这么简单的事悄了,你既然不把老子的性命放在心上,我就要你的小命!

    “你们这是诬告!我要去大都告你们!你们颠倒黑白,诬陷忠良”。素离不花大叫道。

    “诬告!哼!”吴士珍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丢出一本账本来,直抛在素离不花的跟前。

    素离不花一看,冷汗嗖嗖地从头上流了下来,这是自己给辖下驻军发军饷的账簿,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各军的实际数目,这东西要是交到中书省和枢密院,自己不死也得脱层皮。这东西怎么会落到吴士珍的手里,素离不花一想便明白了。蒙古人的“账房先生”一般都是色目人。只是元末战乱已久,很多色目人不是跑路了就是被重用了。素离不花担心请一个色目人做账房先生会分走自己的部分利润,因为现在色目人也能手眼通天,万一被色目人知道这其中的巨大利润,指不定会威胁自己,强行分走一部分利润。为了“降低成本。”素离不花就找了一个汉人做账房先生,应该是这汉人账房先生被吴士珍收买了,于是弄到了这本账簿,汉人都不是好东西!

    “众人接旨!”还没等素离不花反应过来,吴士珍突然大声说道。

    授吴士珍参议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领河北东西道宣慰使,节制得住、霸州、河间诸路军马,总领大都南路防御,可便宜行事。”

    听完这道诏书,素离不花的后背全湿了。在明军步步紧逼下,大都的元帝父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只能更加倚重这个“文韬武略”的老进士,于是便授予他节制大权,主持大都南路的第一道防线。自己恐怕真的要载在他手上了。

    “属下知罪,请吴大人高抬贵手,放小的一马!”素离不花倒也机灵。看到大势已去,立即磕头求饶道。他的官职原本与吴士珍不相上下,只是因为吴士珍节制霸州、海津一带军务,所以要听他命令。如果刚才的情景,他倒是可以与吴士珍争上一争,但是现在人家升了官,高自己好几级,又手握节制这今生死大权,可便宜行事,想来就是砍了自己,夫都也不会说什么。

    “知错能改善大焉!”吴士珍走上前扶起了素离不花。素离不花是蒙古亲贵,在大都有些根基,自己要是硬办他,虽然一时不会有什么事。恐怕会有人记恨在心,难保以后不会施以报复。

    “素离不花大人,只要你吐出赃款。交出兵马,我保你无事,并保举你去上都吴士珍含笑道。

    素离不花听说要把肚子的肥肉吐出来,心里十二分地不愿意,可是不吐的话?素离不花看着吴士珍那带着笑意却阴冷无比的眼神,知道不吐就是一个死字。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吧,再说了,谁会把赃款全部吐出来,吐一部分出来交差就行了。而且吴士珍话中最后一句有些打动了他,保举去上都,现在中原河北兵荒马乱的,最安全的就是漠北草原了。可是那里寒苦,又是诸家世袭王爷的地盘。自己去了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是上都好,那里是朝廷的地盘,去了那里既能远离危险,又能继续享福,好事啊。

    于是素离不花当即俯首道:“我愿伏罪!我愿伏罪!”

    “孝闰,素离不花交出的所部全部交由你统辖,还有他吐出的赃款。你也分发到各军,安抚军心。当下危急之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军心,上下一心

    室内只有吴士珍、王增居、陈孝闰三人,所以吴士珍也放下了在众人面前那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和蔼可亲地说道。

    “是的大人!”陈孝冉嗡声应道。

    “大人真是好计策,轻轻一伸手就将素离不花的军权拿下,真是大快人心啊!”王增居却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场景里,抚手赞道。

    “雕虫小技而已,不足挂齿。”吴士珍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不以为然地挥手道。而陈孝闰却在一边沉默不语。

    英士珍和王增居都知道陈孝闰的性格。也不放在心上,讽一续说了些刚才的话题,提起素离不花的狼狈和无可奈何又是一阵大笑。

    陈孝闰心里暗自叹息,大敌当前,做为大都南线总指挥的吴士珍却专心于夺兵权,虽然从素离不花将兵马拿回来是必须的,但是也用不着如此得意呀,难道吴大人一直自诩不已的文韬武略就是这些东西?现在最要紧的是整顿兵马,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在陈孝闰的心里,全力应付东路明军不是明智之举,既然知道他们起着牵制作用,吴士珍还将主力用于对付他们,这岂不是让明军达到了战略目的?

    陈孝闪与东路明军交过手他可不认为这些人那么容易就被赶下海去。只要元军主力被纠缠在这里,南边的常遇春和丁德兴两部就会压力大减,到时就怕东路明军没被赶下海去,元军反而成了“肉夹馍”被三路明军挤压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到时明军人多势众、火器犀利的优势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陈孝闪不敢说,而且也知道说了没用。他跟随吴士珍多年。知道这位进士老大人最自负的就是文韬武略,自己只是他最器重的一员猛将而已,只管领命打仗就是,运筹帷幄的事情就不需要他这个武夫来

    了。

    笑谈了一会,吴士珍回过头来继续交待陈孝阅:“孝阅,素离不花交出的赃款你全部发放下去,然后择出精锐,再以七千骑兵为主,迎击东路逆军。”

    “是的大人,只是诸地军马整顿下来应该有步军三万,其中精锐不过一万余人,再说了,素离不花大人吐出的赃款不多,恐怕难以惠及全军。”

    吴士珍点点头,陈孝闪说得都是实话,海津等地的军队是怎么一个样子他心里也有数,能挑出一万精锐已经很勉强了。而且素离不花不可能将全部赃款全部吐出来,交出这部分钱都已经肉痛万分了,再多就没有了,吴士珍也打定主意不愿逼他太甚。

    “这样吧,钱财粮饷侧重照顾精锐和骑兵,此战主要是靠他们。打仗嘛,难免有轻重缓急和牡牲,你斟酌就走了,不管如何,你务必要迎头痛击东路逆军,挫其气焰。”

    陈孝习艰难地点点头,吴士珍的话已经点出,那些“非精锐”军队是拿来“牺牲”的,既然如此。临战前给几口饱饭就好了,其余也不用多给了。陈孝闰也知道,自己又何尝不是吴士珍用来牺牲的棋子呢?

    待陈孝阅走后,王增居有点担心地问道:“大人,陈孝闰能顶得住吗?”

    “陈孝闰跟随我多年,我对他又有救命之恩,他定会用心去做的,而且他勇冠三军,手里的功夫不低。应该可以好好教一番东路逆军。”

    说到这里,吴士珍叹息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而今国事艰难,须的多绮重他们了。”

    “大人,现在逆军步步紧逼,大势不妙啊!”被吴士珍提起了话题。王增居也忧心重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等只能尽心去做吧。”

    “前些日子,有两个同窗旧友写信来劝我归降,被我回信斥了一番。可是战事糜烂,我担心就是洒尽忠贞热血也难以逆转。”自从北伐后,大明军情司也频频活动,招降元廷汉臣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行动。不过看来对王增居、吴士珍的劝降是无效的。

    “是啊”吴士珍也叹息道。“我真想不到,刘浩然等人一介草莽。怎么能闹出如此动静?还有江南那些文人,怎么全忘了圣贤教诲的忠孝廉耻!”

    “江南文人少骨气,他们期哼浩然势大,于是就依附过去。大人。你看看刘浩然都干了些什么?重商轻农,罢黜儒家,歪解理学,邪端异说大行其道,长此下去,当何以堪!”

    “唉!异途成事迅速,可一蹶而就,正道虽为至理,可是行事艰难。难以速成。刘浩然以异途为重,图快而弃岳,虽有捷利却是遗祸后世,江南文人怎么就不明白呢,还在为其摇旗呐喊,真是让人叹息!”

    “大人,不过逆明打出的国家民族大义的旗号却是很能盅惑人心,我听说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诸多文人世家已经开始接受逆明是王师,行的是光复中华,恢复正统的义事。”

    “这些人是趋利避祸而已,看到逆军势大骨头便软了。圣人的夷夏之辩岂是逆明所言的那回事?天子虽然是蒙古人,但是制理学,尊圣人。比前宋还要做得恭敬。既然归了华夏,脱了蛮夷,又何来的夷夏之辩?应该是顺应天命的正朔天朝!那些文人世家怎么就没想明白呀!”吴士珍忿忿道。

    “是啊,像大人这样深明事理的君子现在是越来越少了。”王增居感叹了一句,“听说刘浩然准备去曲阜圣庙去拜祭圣人。”

    “唉,不能不说,刘浩然逆贼收买、盅惑人心的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吴士珍默然了许久最后说道。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