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之男才女貌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一章 出游逢空难 情侣同穿越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章 初至三国深山逢许褚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章 觉异禀立凌云志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四章 制玻璃得首桶金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五章 遇灾年广收流民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六章 察阴谋洛阳求官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七章 入帝都求为太守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八章 新官上任欲求人才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九章 千金易得一匠难求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章 利兵甲定计赚郑浑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一章 行诡计终得郑浑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二章 招贤馆惊迎刘晔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三章 元戎始建 玄甲兵成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四章 宴张苏得良驹名骑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五章 骑名虎豹 棍号蟠龙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六章 春日出行取道颖川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七章 至颖川首邀陈群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更名公告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八章 语惊四座名震经堂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十九章 无心插柳 有意栽花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章 楚河汉界任纵横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一章 离颖川北地访将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二章 破杀戒开解心结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三章 救二将定计破贼寨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四章 除巨害剿灭二虎山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五章 住甄家巧遇西席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六章 见田丰开讲为官之路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七章 世人爱官取之有道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八章 了夙愿三杰归心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二十九章 恶少当道 县城救人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章 恶少施诡计 杀官助子龙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一章 赵云避祸谯郡 张郃河间比武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二章 得意归回转谯郡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三章 定计一撼乾坤 阅兵折服张郃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四章 文武群贤毕至 神医会诊甄豫 第一卷 英雄起于微末 第三十五章 细讲入川缘由 我欲只手擎天 第二卷 黄巾之乱 乱起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章 首战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章 出征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四章 纵火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五章 双雄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六章 止杀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七章 分兵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八章 奇袭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九章 奇兵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章 粮草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一章 夺营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二章 突袭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三章 遭遇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四章 死斗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五章 激战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六章 重围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七章 翻转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八章 夹击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九章 血甲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章 倾诉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一章 开解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二章 进京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三章 觐见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四章 封赏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五章 豪宅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六章 请求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七章 群芳(上)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七章 群芳(下)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八章 月夜(上)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八章 月夜(下)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九章 机谋(上)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九章 机谋(下)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章 祈福(上)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章 祈福(中)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章 祈福(下)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一章 乱平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二章 婚前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三章 成亲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四章 姻缘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三十五章 入川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一章 入益州首取汉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章 宴无好宴宴中出骤变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章 委重任取道入成都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四章 谈州事潜流暗涌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五章 宴豪强杯酒收私兵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六章 借刀杀人马相破巴郡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七章 山谷遇伏马相走犍为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八章 鸟尽弓藏马相终授首(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八章 鸟尽弓藏马相终授首(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八章 鸟尽弓藏马相终授首(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九章 杀鸡儆猴世族归心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章 收降卒益州兴水利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一章 散万金收得民心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二章 张鲁求官成都城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三章 雪耻辱张鲁投荆州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四章 西凉兵败血甲出世(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四章 西凉兵败血甲出世(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五章 整军出川天水遇敌(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五章 整军出川天水遇敌(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五章 整军出川天水遇敌(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六章 厉兵秣马兵发南安(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六章 厉兵秣马兵发南安(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七章 战西凉南安初见阵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八章 孙清晓斩将夺旗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十九章 郭奉孝营中定计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一章 真做假来假亦真(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一章 真做假来假亦真(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一章 真做假来假亦真(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二章 再争功董卓陷重围(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二章 再争功董卓陷重围(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三章 狄道县刘宇救董卓 (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三章 狄道县刘宇救董卓(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三章 狄道县刘宇救董卓(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四章 刘宇战阵破西凉(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四章 刘宇战阵破西凉(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四章 刘宇战阵破西凉(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五章 洛阳城波涛暗涌(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五章 洛阳城波涛暗涌(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五章 洛阳城波涛暗涌(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六章 流言蜚语汉帝生疑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七章 魑魅魍魉尽显身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八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八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九章 化险为夷一年为期(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二十九章 化险为夷一年为期(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章 成都城月夜染血色(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章 成都城月夜染血色(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一章 杀人莫留情斩草需除根?(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一章 杀人莫留情斩草需除根?(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二章 另辟财源滚滚来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三章 官制改革初试三省六部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四章 花露水面世与一年政绩(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四章 花露水面世与一年政绩(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四章 花露水面世与一年政绩(下)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五章 魏浪入南中 刘宇返洛阳(上)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五章 魏浪入南中 刘宇返洛阳(中) 第三卷 风起益州 第三十五章 魏浪入南中 刘宇返洛阳(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一章 质询与封赏(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一章 质询与封赏(中)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一章 质询与封赏(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章 咱们又不是古代人(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章 咱们又不是古代人(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章 设在袁家的鸿门宴(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章 设在袁家的鸿门宴(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四章 冲冠一怒?(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四章 冲冠一怒?(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五章 暂时的安逸生活与月旦评(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五章 暂时的安逸生活与月旦评(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六章 昭姬琴 貂蝉舞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七章 渔阳乱 天下动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八章 并不存在于历史上的人们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九章 渔阳战鼓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章 博望遗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一章 大汉最恐怖的主簿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二章 吕奉力斩四将 征北军冲杀战阵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三章 试问何人无罪?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四章 节外生枝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五章 噬人之狼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六章 空营以及拉拢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七章 新势力崛起的序曲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八章 北方来的军师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十九章 一毛不拔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章 洛阳惊变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一章 混乱的时局(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一章 混乱的时局(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二章 挡路者死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三章 入宫觐见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四章 禁宫冲突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五章 舍弃天真的现实抉择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六章 刘老虎抢亲事件!(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六章 刘老虎抢亲事件!(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七章 做个交易(上)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七章 做个交易(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八章 退避三舍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二十九章 高级别的争风吃醋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章 男人,就是用来负责的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一章 汉帝驾崩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二章 兵围禁宫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三章 天下第一之战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四章 不愧飞将之名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五章 刁民?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六章 抽死他们! 第四卷 洛阳风云 第三十七章 吏治要整顿!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一章 注定的命途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章 魏信设计乱天下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章 鹬蚌相争终成空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章 张让之死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章 魏信再出乱谋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六章 董卓独霸朝堂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七章 董卓战吕布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八章 祸根暗种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九章 魔王初成乱朝纲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章 成都一日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一章 官市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二章 当历史失去袁绍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三章 来自董卓的试探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四章 安心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五章 遗诏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六章 生灵屠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七章 相思草,碧血花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八章 众叛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十九章 强势诸侯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章 会盟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一章 目标上庸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二章 盟主之争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三章 遥控指挥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四章 重新振奋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五章 洛阳定计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六章 汜水交锋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七章 挑拨离间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八章 内讧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二十九章 第二个锦囊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章 火焚汜水 兵进上庸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一章 陷阵营首阵破敌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二章 上庸城援兵暗至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三章 刘元瞻上庸中计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四章 重新定计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五章 虎牢关诸侯折将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六章 吕奉先扬威虎牢 甘兴霸兵出荆州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七章 甘兴霸月夜遇蒋钦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八章 蒋钦建言掠南郡 黄祖领命守江陵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三十九章 荆州军退返襄阳 董仲颍议退长安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章 刘元瞻收得四郡 蒯异度临别留计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一章 张鲁穷途传谣言 刘宇谈笑安人心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二章 刘宇请神光 张鲁献上庸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三章 迁都城蔡邕保图册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四章 诸侯进京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五章 曹孟德独追董卓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六章 中埋伏董卓败曹操 得玉玺周瑜劝孙坚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七章 孙文台献玺借兵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八章 曹孟德收兵图兖州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四十九章 刘备起心夺幽州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一章 刘虞灰心丧志 益州兵进洛阳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二章 刘伯安图谋天子建 南中郡蛮族犯边关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三章 孙清晓请命征南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四章 孙清晓成都掌帅印 刘元瞻整军入汉中 第五卷 乱世之初 第五十五章 上庸城新官上任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章 入冀州李林设毒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章 刘虞身死冀州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章 曹孟德收得贤士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章 琅琊郡鲍信求援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章 曹操定计破义军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章 收精兵曹操得兖州 乱江东孙家逞豪雄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章 皖城县二乔言心事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章 孙坚江东访二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章 游说江东孙氏定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章 乔洪出山说全柔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一章 乔家庄孙策吐真心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二章 卿以玉锁结同心 我以江东做聘礼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三章 奇袭秣陵周郎用谋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四章 丢寿春刘繇忆始末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五章 孙氏得江东 刘宇阅军机(下)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六章 郭嘉言江东三患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七章 魏逸风失踪建宁郡 孙清晓挥兵入云南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八章 益州兵对战青蛇洞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十九章 蛮将侥幸逃的性命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章 益州军大破蛇阵 孙清晓折服蛮军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一章 南征元帅问桥栋军情 那土洞主说飞刀绝技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二章 遭突袭汉军折兵 中飞刀严颜落马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三章 中剧毒急召张仲景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四章 刘子扬献乌蚕手套 桥栋寨议弃甲归降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五章 孙元帅大战飞刀将 南蛮王会和十路兵(上)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五章 孙元帅大战飞刀将 南蛮王会和十路兵(下)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六章 西洱河汉军一败南蛮兵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七章 破蛮兵史利献计诈降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八章 设伏兵先擒铁勒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二十九章 感旧事蛮将归降 用苦肉蛮王中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章 南蛮兵败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一章 云南密谋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二章 温泉诡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三章 主公有后了!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四章 马云璐V祝融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五章 魏浪现身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六章 未婚妻祝融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七章 魏浪身世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八章 找刘宇要儿媳妇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三十九章 联兵伐蜀 第六卷 南征北战 过渡章,无题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章 双子临门!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一章 给孩子起名要用什么书?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二章 设计离间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三章 破敌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四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五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六章 官员短缺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七章 议行科举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七章 榜样的作用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八章 封王背后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九章 称孤道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一章 通房丫头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二章 古代贤妻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三章 剪不断,理还乱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四章 地方贪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五章 棘手问题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六章 蠢蠢欲动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七章 密议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八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章 左都御史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二章 名字的涵义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三章 散财童子!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五章 联姻请求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七章 荆扬冲突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八章 益州威胁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六十九章 候选儿媳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一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二章 五方使者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三章 江东谋略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四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五章 益州毒计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六章 孙坚归天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七章 一触即发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八章 调兵遣将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七十九章 长安之乱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章 奇兵突出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一章 杀鸡儆猴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三章 来意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四章 准备决战?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五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六章 长安斗智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七章 权力争夺的序幕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八章 入住董卓旧居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八十九章 大朝会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章 政治集团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一章 索要官职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三章 徐州事发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五章 张林到来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九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一章 长安街头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二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三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四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五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六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七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八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零九章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一百壹十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堂之争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一十五章 第一百一十六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第一百二十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一百三十章 第一百三十一章 第一百三十二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 第一百三十四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请稍后见到正式版字样后再看)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百四八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一百五十章 鲜卑入侵 第一百五十一章 刘宇挂帅 第一百五十二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县血案 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壕沟战术 第一百五十六章 鲜卑三部 第一百五十七章 拓跋部落 第一百五十八章 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一百六十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 第一百六十二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第一百六十八章 第一百六十九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一百七十二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 宜君血战 第一百七十五章 铁甲近卫 第一百七十八章 民团登城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九十一章 索要官职
《三国之男才女貌》
作者:獠羽
更新时间:2024-01-09 04:40:09
字数:1244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三国之男才女貌 !

    说起李退兵陕西,这其中倒还有一些缘由。李之所以要退兵会西凉一带,倒不是因为坞城被益州大军攻破,这个决定是他和郭汜两个人一同做出来的。几天前,李还有郭汜被刘宇打败,带着手下的残兵败将们一路逃离长安,在还没有到达坞的时候,李就已经派遣手下人火速带着信件去追赶已经前往武功阻挡益州大军的樊稠。毕竟如今西凉的兵马大部分都在樊稠的手中,如果单凭樊稠一个人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挡住二十万益州大军,所以与其让那八万大军去送死,还不如马上将他们召回来,重新整顿之后,再徐图良策。

    樊稠接到李的告急文书的时候,他的大军距离武功也不过还有百余里的路程,他本来已经打算要和益州军决一死战的,但谁想到这边还没有开打,自己家的后院就已经先着了火,不得已,他只好带着手下的八万大军火速的赶回坞和李的残兵败将会和。西凉的大军大多数都是骑兵部队,所以樊稠只花了不到两天的功夫就赶到了坞,等他和李还有郭汜见了面之后,这三个人就开始商量今后自己这些人到底要何去何从。

    李他们三个人在董卓还活着的时候都是董卓的手下,在董卓死后,他们又一起在贾诩的献计之下起兵攻打长安,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讲,他们三个人都是拴在一条绳子上地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别想单独置身于事外。不过即便是一条绳子上地蚂蚱,李三个人却并不是真的一条心,他们三个人事实上完全是三种不同的性格。李和郭汜都属于那种心机深沉的人。有所不同地是,李比起郭汜要更加阴狠一些,至于樊稠,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他没有太深的心机,在作战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的谋略,他最到的优点就是勇猛而已。

    在原来的董卓军中,将军之间也同样有着各自的派系,李和郭汜因为在一些地方比较相像,所以他们两个人走的就要更近一些。而张济比较欣赏樊稠的那种直来直去地性格。所以他们两个人可算得上是有着不错交情地朋友,至于说董卓的义子吕布,则是自己另起炉灶,因为心性高傲,所以他并没有意思与这两方人中的任何一方交好,在他看来,董卓手下的这四健将都是不值一提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偏见,吕布在面对李大军的时候才会一败涂地。

    既然李他们三个人之间并不属于一个派系,那么他们之间自然就会产生意见上的冲突。李和郭汜都主张带领大军回转陕西。随便找个郡县所在,划地割据以自守,比如说安定郡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而樊稠则是极力主张带领大军前往并州投靠原来地同伴张济!可他的这个提议马上遭到了李还有郭汜他们两个人的一致反对。

    事实上,从眼前的形势来看,投奔张济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张济手中地地盘可是一州之地,虽然说并州在这些年因为鲜卑部落地不断进犯。境内的一些郡县接连被少数民族占去,但如今地并州境内却依然有着三个大郡,这三个郡不管哪一个郡都比安定要强的多。第二,并州的张济本就是四健将中的一员,虽然和李还有郭汜的交情比不上和樊稠那么深,但大家都是董卓手下的兵,战友之间总还是有着较深的感情的,如果去并州的话,相信张济不会亏待李他们。第三,并州从当年划到张济的手中,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张济已经将并州的情况理顺,并在谋士魏信的帮助下成功的在并州站稳了脚跟,如果去投靠他的话,无疑是有了一个强大的靠山。

    但这么多的好处却依然不能打动李还有郭汜,其实原因说起来很简单,李还有郭汜两个人对张济现在的情况十分的嫉妒!他们都曾经是董卓手下的亲信将领,张济从追随董卓到现在,所立下的功劳也一点都不比他们这些人多,可为什么他张济就能够被封到并州,成为一州之主,如今更是一方不容被忽视的诸侯割据势力,而自己这些人却要落得个被人追杀,漂泊无依的下场!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李他们就算是到安定小郡,也不想去看张济的脸色行事。

    其实李他们的这种想法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当初董卓将张济封为并州牧,让他到上党郡就任的时候,李这些人可都是为张济感到不值得,虽然没有为这件事感到伤心,但他们普遍都不看好张济日后的前途。毕竟当时董卓的权势如日中天,留在长安,留在董卓身边的话,就有无数的机会能够获得高官显爵,而去了那山高皇帝远的并州,恐怕以后一辈子都会呆在那里直到老死把!所以李他们看到张济离开长安,心中只有惋惜,可没有一点的羡慕。

    董卓并不是个对自己的手下吝啬的人,他的做人原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自己这边能够有荣华富贵,那自己的这些手下们就算是只能喝上一口汤,也够他们享用一阵子。如果李他们开口说希望能够离开长安去放外任,董卓肯定会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成为一方的封疆大吏,不过李他们认为跟着董卓在朝廷中,日后自然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果去地方的话,虽然能够自由一些,但最终还是不如留在中央方便。可谁都没有想到,看似难以抵敌的董卓竟然那么轻易的就被王允还有吕布这两个人给杀死了。失去了保护伞地李等人一下子由董卓身边前途不可限量地红人变成了无枝可依的叛逆。被中央政府所通缉,而原本被看作是苦差事的外放,如今却成了张济能够独占一方,安身立命的根本!看着张济如今在并州混地风生水起。试问李还有郭汜他们的心中怎么可能能够平衡!也就是因为这种好面子的理由,让李他们两人坚决反对樊稠提出的意见。

    樊稠是个粗人,他之所以提议大军去投靠张济,事实上也并不是因为他看出了什么长远的好处之类的东西,他只是从眼下的局势做出了他自己认为最为正确的分析,说起关系的话,樊稠和张济的关系比起李他们两个来要好得多,所以樊稠并没有那种对张济地抵制心理。如果李还有郭汜两个人在反对樊稠地意见的时候,理由能够充分一些的话,以樊稠这个人的性格来说。他也不会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毕竟他只是一个猛将,对于这些掺杂了太多考量的东西本就没有太多的兴趣,但李还有郭汜的反对是十分粗暴的,他们甚至并没有任何地理由!

    这样的行径让樊稠感到十分的不愉快,他虽然是个粗人,但粗人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坚持,李的态度让樊稠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地侮辱,他心中对李地不满也就就此升级。一般的说来,性格直爽地人一旦对某一件事执着起来的话。那就好像是钻进了牛角尖,他们会一直沿着自己认定的那条路走下去,哪怕是到最后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樊稠这个时侯就犯了牛脾气,你李不是反对去张济那里吗?那我偏偏就要坚持去张济那里!樊稠这个时候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有了一些赌气的性质,但就是这种赌气式的行为。让李还有郭汜对他动了杀机。

    本来在一开始举兵的时候。李他们三个人手中的兵马数目是差不多的,真正算起来的话。李还有郭汜手中的兵马比起樊稠都要多那么一点。不过在长安一战之后,这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李还有郭汜留在长安城中的三万多人马被刘宇一举击溃。这三万人马可是李还有郭汜军中的精锐。别看樊稠带的人多,但那八万大军之中,除了樊稠手下的精锐尽出以外,李还有郭汜的精锐部队却都只去了三分之一。李这两个人精得很,他们不会一口气把自己所有的底牌全部都压上去的,更何况这次阻截益州大军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送死战争。

    哪知道刘宇出乎预料的直接向长安发动奇袭,益州军强大的实力,使得李还有郭汜的精锐部队几乎全灭,如今樊稠虽然带着八万大军回来了,但李两个人对于部队的掌握可就远远不如从前了。当然,樊稠这次领兵抵御益州兵马,并借着这个机会掌握了八万大军的兵权,这一点也是让李和郭汜感到极为忌惮的地方。西凉的兵马并不是由李他们一手操练起来的,这支部队从组建到开赴战场,前前后后也不过才短短的不到十天的时间,所以这些西凉人对于李他们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他们不会为了什么所谓的忠义而放弃自己的性命,可以说,这八万大军,除了其中属于是李郭汜心腹精锐的总共两万人之外,其他的六万人,一半是樊稠自己的嫡系部队,而另外一半则是只知道将手握令牌,执掌兵权的人的话当做命令的部队,换言之,这六万人如今都听樊稠的招呼。

    在转移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坞中缺乏粮草,大军在坞根本就不可能久驻,益州大军在距离坞不远的地方虎视眈眈,而坞中一半以上的兵马都在听从樊稠的命令,这一切都决定了李两人必须要除掉樊稠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李不是良善之辈,而郭汜也不是心软之人,于是一场针对樊稠的阴谋就此展开。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樊稠这个时侯还蒙在鼓里。樊稠是个直性子的人,他做什么事情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太多的事情。当初董卓就是看中了樊稠勇猛而且性子直,不会耍小心眼这一点才重用了樊稠。所以他当然也不会去教导樊稠如何才能够学会勾心斗角了。就在樊稠还在为这些日子与李他们闹得不愉快而感到稍稍有些后悔地时候。李他们诛杀樊稠地计划却已经准备完成,就这样,在一天被叫去商讨大事的樊稠,刚进入李的府邸。就被埋伏的士兵砍成了肉泥。

    樊稠一死,李马上就和郭汜联手,瓜分了原本属于樊稠地那一部分人马,部分忠心于樊稠的士兵都被毫不留情的斩杀,通过这一系列的血腥手段,李和郭汜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西凉军再次被他们整合起来,至少在表面上看来,这将近十万人马又再一次具有了战斗力。可有战斗力不代表就需要去战斗,在部队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之后。李马上就下令。全军向西撤退,目的地就是位于陕西一带的安定郡!

    李大概不知道,就在他们的大军离开坞的时候,益州地二十万大军事实上已经快要将坞包围起来了!元戎部队地投石机已经将方位校准,只要当时孙琳一声令下,数以千计的巨石就会在顷刻间洒落到西凉兵马的头上。不过孙琳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她传下了命令,所有的兵马都不能够轻举妄动,就在这个命令的约束下。李的这三万兵马才能够有惊无险的穿过益州军几乎已经形成了的包围圈,向安定方向逃去。

    孙琳之所以会放走李,当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恻隐之心,而是因为目前的形式,还是需要有像李这样地身上已经背负着大汉叛逆字样的势力存在。狡兔死。走狗烹。只有保留一些难以成就什么气候,却又不太好对付的势力。才能够真正的确保自己家族的最大地利益,而且在现在朝局还如此地混乱的情况下,最好能够给那些闲地无事总想着在内部做出一些文章的人找一些事情做,否则的话,益州恐怕会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

    事实很快就证明,孙琳所作出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当汉献帝还有朝廷中的那些文武大臣们听说李的兵马已经被益州军从坞击退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毕竟当初吓得自己心惊肉跳的人,如今已经不能够再对自己形成什么威胁,这无论如何也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不过李只不过是退走,据刘宇的说法,李在退走的时候,他所带领的那些兵马却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损伤,也就是说,有大概十万人左右的兵马还在李的控制之下,这就未免让汉献帝还有那些大臣们感到十分的郁闷了,谁也不希望在身边留下一个随时可能出来报复的野狼。

    但如今说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李毕竟是人家益州打败的,虽然在退走的时候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可也不能单凭这一点就抹杀掉益州军的战功,所以不管是长安阵营一方,还是益州阵营这一方,都没有对这件事情做出反对的表示。汉献帝也深知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在听完了刘宇的话之后,连连点头赞许道:“皇叔不愧是我大汉第一名将!李恶贼当初如此猖狂,这次也被皇叔击败,皇叔的功劳真可谓是充塞寰宇之中了!朕一定要好好赏赐皇叔!”

    刘宇听着刘协这饱含着感激的话语,不由得笑了一笑说道:“陛下,微臣这次之所以能够成功,无非是借助陛下的威势而已!若说是此战首功的话,陛下之功才是首功,我等做臣子的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罢了!”这话说得汉献帝的心中十分的高兴。不管他对刘宇是否有着很深的成见,但不可否认,刘宇刚才所说的话确实是让汉献帝的心中感到十分的舒服,高兴之余,汉献帝倒是还没有忘记要谦虚一下,就听他说道:“皇叔真是过谦了,朕自即位以来,上不能保全我汉室社稷江山,下不能护佑我汉家黎民百姓,像朕这等无德之君,又岂能有什么威势!”

    “看来这个刘协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嘛!”刘宇在心中嘀咕了一句,但他嘴上却说道:“陛下从小就聪慧过人,先帝就曾经不止一次的向微臣说起,说日后若有人能够重新兴旺汉室的话,那一定就非陛下莫属!前段日子陛下只因为是受到了董卓逆贼的胁迫,有治国之才却不能发挥而已,如今逆贼都一一伏诛,陛下也正好展开自己的宏图伟业啊!”

    汉献帝被刘宇的一句宏图伟业弄得心动不已,他心中这个时侯也有些拿不准,难道皇叔真的没有反心?他真的是想要帮助我重新将大汉社稷带向中兴?刘协不敢相信这个可能性,但他从心底不愿排出这种可能性。当然,刘协这个时侯还是要继续谦虚下去的,毕竟刘宇带兵将李赶走这件事知道的人很多,刘协就是再想出风头,也不会傻到在这件事情上多作文章。“朕实在是不敢当明君这个称号!”刘协一脸真诚的说道:“而皇叔却是当初就被先皇当着朝中百官赞为大汉之栋梁的人!如今社稷几次危难,都是皇叔力挽狂澜,所以朕还是要赏赐皇叔的!”

    刘协这话一出口,刘宇的脸上就露出一丝笑容,紧接着他就说到:“臣实在是不敢当此功劳,不过这次剿灭乱党,臣的这些属下们实在是出了不少的力气,他们也都是忠心耿耿为我大汉效力之人,陛下如果想要奖赏的话,那就请奖赏这些人,也好向天下人表明陛下是个能够知人用人的明君!也是个爱护忠臣的明君!”

    刘宇这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刘协还有黄婉等人却都已经听出了刘宇话中的言外之意,他费了这半天的功夫,所想要的,就是要替他的这些手下们讨得更高的官职!这一手实在是高明!黄婉这个时侯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开始的时候是小看了刘宇的本事!在这个时候,拿出为手下人讨官这么一个手段,就足以说明刘宇的政治手段了。

    驱逐李,这件事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应该是刘宇的功劳,说这场战斗是依靠汉献帝的君威,这纯属是阿谀奉承之言,要是刘协的君威那么管用的话,当初就不会头痛的想要开宫门投降了!至于说这场胜利是自己手下们的功劳,这点虽说不是没有道理,但从汉朝惯例的角度来看,手下的人立下了功勋,做主帅的在功劳簿上依然是要占据战功的主要部分,所以如果要针对这场胜利进行论功行赏的话,最大的赢家就是刘宇。

    可问题是,刘宇如今在爵位上来说是蜀王,在官职上来说,是天下兵马大将军!这两项都已经是汉朝能够加封的最高层的官爵了,所谓位不过封王,被封为王爵,就是身为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的封赏了!毕竟王爷再稍微向上一点点,就是皇帝的龙椅了。所以如果按照惯例主要赏赐刘宇的话,那最多不过是用珍奇古玩之类的东西来对刘宇进行物质奖励了!刘协还有黄婉他们一开始就是这样,同时已经做好了这样的打算。毕竟这是最为合适的打算。

    不过刘宇刚才东拉西扯的一通话,将刘协绕进了圈套中,让刘协不得不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满足刘宇的要求加封他手下官员的这个请求!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