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5:35
字数:1153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ps:感谢白马王子只要处女、永灿两位兄弟的精彩点评!感谢彪骑兵、白马王子只要处女的月票和祝福!

    看到玄烨捧着那两部书如获至宝、奉若神物一般,孔四贞满意的笑了。

    “玄烨,你可知道孙元化孙初阳大人?”

    “我……”捧着书,弘毅恨不得现在就去发明“度娘”去!

    “这孙元化,乃是前明的右佥都御史,兼登、莱二州巡抚,也曾经是我父王的恩公……”孔四贞对弘毅的满脸尴尬毫不介意,自顾自的讲述起来。

    原来,此两部书都是前明孙元化所著。

    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明天启间举人。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孙元化出生在嘉定县高桥何家弄,后迁居嘉定县城。他“天资异敏,好奇略”,曾到上海县徐光启学馆受业。明万历四十年(1612)得中举人后,因为跟着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只因热心西学,未能继续考中进士,遂放弃科举功名,潜心研究西学。在徐光启入教后,他确认天主教能“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后,于天启元年(1621)在北京受洗入教,即邀请洋教士到家乡嘉定开教,遂使嘉定成为中国天主教活动中心之一。

    “原来孙元化早已皈依了汤老玛法的洋教了?”听到这里,弘毅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正是,弘毅先别问我如何知晓,后面我自会诉说原委。”孔四贞点点头,却不想多做解释。弘毅也只好继续耐心聆听:

    天启二年(1622),辽省防务吃紧,孙元化向朝廷条呈《备京》、《防边》两策,受到朝廷的重视。兵部尚书孙承宗出任蓟辽经略,用孙元化筑台制炮主张,筑宁远城。孙主其事。后经侯震旸保荐从军辽东,协同袁崇焕驻守宁远,对袁崇焕等帮助极大,袁崇焕誉为“识慧两精”。次年,孙助袁崇焕守宁远,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号称20万。猛攻宁远,明军城头共布置有十一门大炮,威力惊人,努尔哈赤身受重伤,七个月后病死,史称“宁远大捷”。事实证明“筑台制炮”是抗金最佳方略。由于奸人魏忠贤专权。袁崇焕被迫引退,孙元化也被罢官回乡。

    崇祯元年(1628),崇祯接位,诛杀魏忠贤,袁崇焕复出,点名要孙元化襄赞辽省军务。第二年,金兵直犯北京。多疑的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孙元化在关内关外隔绝的困境中,团结将士,借助西洋大炮,驻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动。孙元化力主以广宁为抗金前沿阵地,逐步向前推进。明廷却未采纳其正确主张。崇祯三年一月,孙元化随孙承宗镇守山海关,三月加山东按察副使。五月兵部尚书梁廷栋破格荐用孙元化升登、莱二州巡抚。孙元化在登州网罗西学英才,大胆募用西士,组建一支有27名欧人的“西洋队”,使登州成为“东陲之西学堡垒”。

    “西洋佣兵?”又一次,弘毅还是忍不住打断了孔四贞的讲述,而这次,少女只是点了点头。连话都没接,继续自己的回忆:

    后来袁崇焕杀毛文龙,皮岛旧将哗变,孙元化识才而用。接收了皮岛的旧将,其中就有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以及后来的靖南王耿仲明、李九成等人。孔有德被任命为骑兵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

    “原来主角、你的父王是后面登场的呢!怪不得前面都不让插话,因为好戏在后头!”弘毅这次学乖了,只在心里嘀咕。孔四贞却不知道贝勒爷的腹诽,依旧沉浸在那段过往的回忆中。

    崇祯四年(1631)八月,太宗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粮尽援绝。孙元化奉命派兵赴援。孙元化巡抚登州时,辽人避战乱居山东者十万余人,孙认为辽人可用,重用一批辽将,今要赴援辽省,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本部由海路抄袭建州叛军后路——耀州(今营口附近)。但遇到风浪,未能成功。孙元化大怒,复令孔领八百骑由陆路赶赴前线增援。

    然而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今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当时属于山东)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又部队行抵吴桥时,与山东人屡有摩擦,县人皆闭门罢市。有一士兵强取山东望族、东林党干将王象春之家仆的一只土鸡,该士兵却被那恶奴“穿箭游营”。于是孔有德手下其他士兵击杀了该家仆。事后王象春之子不肯罢休,要求查明真相。此时,把孙元化给的市马钱花尽的李九成正好归来,恐遭非议,于是乘机煽动众人大肆抢家劫舍。孔有德受李九成之子李应元的煽动,无奈在吴桥发动叛变反明,史称“吴桥兵变”。

    孔有德倒戈杀回山东半岛,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率兵直趋登州。孙元化急令张焘率辽兵守登州城外,遗总兵官张可大发兵抗击,以两路成合击之势。但张焘部与孔有德旧识,张焘的兵卒随即投入孔有德行列,而张可大所部自是大败。与孔有德是旧交的登州中军耿仲明、陈光福等人,立即举火开门,崇祯五年(1632年)一月登州便告失陷,掳获了守军六千人、援兵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馀位,西洋炮三百位。总兵张可大斩杀其妾陈氏後,上吊自尽,孙元化自杀未成,也不向孔有德妥协。城中葡萄牙人有特谢拉.科雷亚及其葡萄牙炮手西劳经、鲁未略、拂朗亚兰达、方斯谷、额弘略、恭撒彔、安尼、阿弥额尔、萨琮、安多、兀若望、伯多彔等十二人战死,另有十五人重伤,却无一人投降,最后只逃出了区区三人。

    “西洋佣兵竟然忠烈如此?实在可叹!”弘毅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评论一句,却发觉不妥。因为死在孔有德手下的“西洋雇佣军”如果算得上“忠烈”,岂不是坐实了孔有德的“叛逆”之罪?讲故事的可是孔有德的女儿呢!

    弘毅急忙抬眼仔细查看孔四贞的表情,未料自己这位“姑姑”也在那里点头称是,而且说道:

    “其实。有明一朝,始终对西洋人存有戒心,对‘跃马持刀,弯弓挟矢于中国’的西兵更是疑惧,甚至敌意。其实,用西炮募西兵,并非坏事。今日我们只论兵事。不涉其他。其实,宁远之役,西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弘毅再一次大跌眼镜!这是多么“欢型”的理念呀,岂不是大大的超前?再加上最后那句火炮在宁远之役作用的评价,倒是身为大清皇子的弘毅有些不知所措了。

    “姑姑说的在理……”只有用这么一句蒙混过关了。

    “和你说了吗,就咱两人。叫我姐姐。”孔四贞这次没有急着说故事,而是耐心纠正两人之间的辈分关系。

    “哦,姐姐……”弘毅有些无奈,只好暂时做个乖弟弟。

    孔四贞如愿,这才继续讲下去:

    孔有德念旧,将孙元化和张焘等一班被俘之人放还。孙元化与张焘回到京师,为政敌陕西道试御史余应桂、兵科给事中李梦辰所陷害。孙元化送镇抚司,狱中遭到酷刑,手受刑五次,加琼二百馀。首辅周延儒欲免其死罪,求救於徐光启,终无法挽回。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孙元化与张焘同被处死。就连当时在明廷任职的汤若望,还曾在孙元化死前乔装成送炭工人入狱探望,为其做最后的教徒告解。

    “哦?汤老玛法认识此人?”弘毅再次插嘴。

    “嗯……”孔四贞欲言又止。有些尴尬。弘毅看得清楚,回忆起汤若望几次奉召入慈宁宫看望皇太后,自己和孔四贞都在的时候,的确发觉这位少女对汤若望有一些特殊的兴趣,总是问一些天主教和西洋科技的问题。当时还以为是女孩子的好奇心作祟,现在看却是和孙元化有关。

    “唉,可惜了。如此善用火炮之人……”弘毅只好再次转变话题,客观评价一句,却话说一半却突然打住了。

    “呵呵,玄烨不说下去我也知道。可如此善于用炮之人,如果不死,拿过来对付我们大清咋办?是不是?”孔四贞笑着问道。

    “这个……”

    “好了,你继续听我说。”——

    孔有德攻入登州城之际,怕孙元化自杀殉国,毕竟于自己有恩之人。于是快马赶进孙的府邸,果然救下了正欲自刎的孙元化。后来两人一席长谈,孔有德说自己的无奈,孙元化讲自己悲愤,大有“一笑泯恩仇”的意思。后来,孔有德放孙元化北归朝廷,孙元化也说预感到自己有去无回了,就将毕生所学西洋兵学之集成、这两部兵书送给了孔有德【其它的都在城破只是付之一炬了,可惜可叹】。后来,孔有德投奔大清,凭借着孙元化在登州铸就的几十门西洋火炮,以及自己手下被那些葡萄牙佣兵亲手调教成军的炮手,在皇太极手下谋取了“第一汉王”的位置。这两部兵书也被孔有德视为至宝,行军打仗都带在身边,时常翻阅。

    “哦!”弘毅应和一声,怪不得此书显得很旧呢!

    后来直到桂林城被李定国所破,临别之时,孔有德将兵书亲手交给了年纪大一点的孔四贞,还提醒一句:“此书精要所在,在于论及火炮瞄准之术,不可轻视外人!”

    “啊?既然如此,玄烨万万不可亵玩此书了!”弘毅闻听,急忙恭敬放下手中一直捧着的书册。

    “玄烨,姐姐信得过你,你既然答应了救我弟弟,你就和我亲弟弟一般了,算不得外人!”孔四贞干脆将那两部书一起重新包裹好,推到弘毅面前。

    “再说了,此书必须是重视火炮、懂的火炮之人才可珍视若我父王一样。玄烨你木兰演兵,火器运用有如神助,我都听皇太后说了,足见你就是那位冥冥注定该当拥有此书的人了!”

    孔四贞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况且汤玛法也对你敬重有加,也许,你就是他的天主所说的圣徒在世。给你,我也放心!”

    “我……”

    “玄烨不必多说,天机不可泄露,你说的,我也许不会懂。但,我相信你,能够实现我父王未尽的遗志……”

    此话出口。弘毅再也无法推脱了。

    *

    *

    临别之时,孔四贞依依不舍送至宫门口,才凄凄婉婉冲着弘毅说了一句:“玄烨,我等你的好消息!”

    “嗯,等我!”

    市马钱,原指宋明两朝通行的“茶马贸易官营体制”下。以茶易马(往往马贱茶贵,借以从藩奴手中赚取差价),此处硬指代用来购买行军打仗物资的军费。【欢迎书友指正】

    请允许我隆重的介绍一下这本我认为很重要的书——《西法神机》成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前,原稿在战火中流失,现存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据其副本刊印的古香草堂本(见图17),分上、下两卷,约三万余字。图19幅。书中记载了30多种发射火药的配方;阐述了以火炮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比倍数设计其他各部分的方法;提出了弹重、装药量与火炮口径成一定比例的要求;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攻城炮车;设计了多种便于发挥火力优势的凸面炮台。

    《西法神机》、《经武全书》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洋火器、战术的军事著作,可惜未能引起朝廷重视,依法研制火炮,朝廷还冤杀这位绝无仅有的西学英才。孙后,再也无人懂炮学,更不用说著书立说了。清康熙帝要造炮,还得仰仗洋人。帮助康熙造炮的传教士南怀仁著造炮书《神武图说》。比孙元化晚四五十年。

    《西法神机》全面反映了孙元化关于火器设计的思想。他认为,研制火器必须明理识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制成合用的成品。后经过对火炮射程与射角关系的一系列试射后指出,火炮的射击,若从平射位置直射即零度算起。射程随仰角的增加而渐远,超过45度角后,射程又逐渐变近。此外,孙元化通过研究后认为。炮弹射出炮膛后并非沿直线飞行,而是“全用其直势,亦用其曲势;曲势过半,不能杀人矣”。其意是说炮弹在空中飞行时,既沿直线前飞,又受地球引力下坠,合成曲线轨迹,过曲线顶点后,速度减慢,动能减小,杀伤力削弱,最后速度为零,杀伤力消失。他的论述虽不如伽利略(galieogalilei,公元1564—1642年)对抛物线的论述透彻,但已相去不远,是中国古代关于弹道理论的一大突破。他在《铳台图说》中,对大型火炮发射后产生强烈震动的原因做了初步的阐述:发射火炮时,“铳气出口,空气相激,气之动也最捷,故山谷皆答(即回声),其近而裂者,则能排墙,能撼石”。这是对大型炮弹射出后所生冲击波现象的一种朴素解释,也是一大进步。

    但是,此书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看到了西方兵学的过人之处,乃大量将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这样一来西方的弹道学也就传到了中国。于是在这个时期,就有了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等讲述当时火炮瞄准技术的书籍。但很可惜的是,晚明面对的战局和世局非常的混乱和窘迫,新进的兵学由於马上就得运用於战事,所以即使是翻译的主事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所有的丛书,这个时期翻译的欧洲火炮书籍,往往直接采用原书上的数据,并没有依照中国用的度量单位加以换算。且翻译西方的单位时还抄袭中国原有的名词,再加上那个时期的欧洲各国也都还没统一计量标准。于是造成了单位上很大的混淆。就像是明代以一步为五尺约合156cm,而圆周定义为365.25度。这可和《西法神机》等书上所说的定义相差可远了。又如填装弹药时,将“磅”翻译成“斤”。当时中国所用的“斤”≈597克还不到一公斤。万一装多了火药便有炸膛的危险!不过不管怎样,从《西法神机》与《火攻挈要》可看出明末对铳炮弹道学的认识。可惜明代尚未整合完东西方的兵学随即灭亡了,承继明代兵学的清朝虽然在其初期还有心想要再做兵学上的改进,但随著中国宇内的各方平定,清廷随即自我设限,再也不重视兵学的发展了。於是晚明的努力在康熙以後终於付诸东流了,明代士人的努力被浪费掉了,换来的是中国近百年受压於西方的耻辱。(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