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7:50
字数:1052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皇帝福临凝望着御阶之下一言不发,看似沉思,实际上是在无限惆怅得回忆着刘昌的过往今夕。这种反常的举动,让此时的位育宫再次陷入了一种杂乱无章的局面——

    老头子刘昌气喘吁吁坐在那里揉着脑袋上的淤青,嘴里却还是喋喋不休念叨着什么“切勿将郑芝龙放虎归山、以免留下后患”的哀怨;

    太监头子吴良辅也不敢回归本位,只好护持在刘昌周围,生怕他再以头抢地,还一边招呼站的远一点的内侍赶紧去传当值的太医到殿外待命;

    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游说、大声争执着。不过却不是以满汉划分阵营,而是分成了以觉罗巴哈纳为首的“刘昌派”,极力附和不能重用郑芝龙的观点,以及以兵部尚书噶达浑为首的“玄烨派”,从玄烨济世安邦的角度力挺郑芝龙出任船队主官。

    觉罗巴哈纳周围,跟随着三等候、内大臣吴拜,兵部左侍郎觉罗科尔昆,还有工部尚书郭科等,合起来是四人。

    噶达浑阵营稍显“庞大”,聚拢着明安达礼、觉罗郎球、恩格德、图海、折库讷等五位满臣,以及户部戴明说、礼部胡世安两位汉臣,加起来足有八人。

    不过,还有几位一言不发、稳坐钓鱼台的:汤若望、李际期、卫周祚,甚至包括小玄烨!

    不是弘毅参悟明白自己一派“势力”强大到稳操胜券、以退为进,也不是忌惮成为“意见领袖”而被他人猜忌防范、故意退避三舍。真实的原因,是他在分析皇帝此时的表现,顾不上参与下面热闹非凡的争辩——

    福临正值壮年,才思敏捷、手段颇佳,今天下午开会以来更是老道持重,表现出了极强的施政能力和水平,可为什么现在却陷入沉思、一言不发呢?

    别人不敢盯着皇帝猛看,可小家伙不存在这种顾虑。于是,弘毅肆无忌惮盯着福临,希望从他的脸上找到刚才这好长一段时间沉默的原因。终于。一个细节被有心的小贝勒爷发现:

    再生爹此时的眼神虽然深邃。却是目不转睛,就连一丝变化也不曾有过!再顺着眼光望去,最终却落在了刘昌脚下的那一片“金砖”之上,而且一动不动。任凭站在上面的刘昌老头如何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皇帝的目光只是专注在那一尺见方的地砖上。未曾有些许飘逸闪烁!

    原来,福临根本没有看任何人、任何物,只是在出神!

    弄了半天。底下人吵翻了天,皇帝陛下却神游四海去了!——不对!以福临的作风,不至于主持会议的时候开小差吧?但看这架势,又的确是走神的样子!——为何走神?刘昌一番惊世骇俗的评论,应该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呀,怎么会让你走神?难道……是因为刘昌这个人他自己!弘毅也是一番冥思苦想之后,终于勉强得出这个结论。

    既然事出有因,可不可以好好发挥一下,为我所用呢?而且运作得好,眼前大臣的意见对立,也会被自己烟消云散的!

    “皇阿玛……皇阿玛……”趁着御阶之下吵吵闹闹的高分贝烘托,弘毅轻声呼唤福临。

    ……没有反应,福临走神走得很投入。

    “皇阿玛!”弘毅不得不提高一点声调,却还局限在两人之间。

    “啊?哦……”福临终于被儿子从思绪万千中拉了出来。他生怕大臣和儿子看出自己不合时宜的走神了,接着说道:

    “玄烨所言有理!”因为玄烨的呼唤,是他“清醒”之后听到的第一声,故而有此一出。

    弘毅十分敬佩顺治朝的这帮子高级官僚们:任凭谁,刚才都是在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的,而且声声交错、此起彼伏。但皇上一言既出,尽管声调不高,却都听得清楚明白一般,立即闭了嘴巴,恭然肃立。可见,即使是在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还是在小心留意皇帝的一举一动的。

    只不过,刚才小贝勒爷明明也是一言不发,“所言有理”从何而来?这也不怕,自然有高招应对——

    “吾皇圣明!”在郭科的引领下,众人都是急忙施礼,称颂皇上的英明神武。甭管皇帝说了啥,都对!不对也对!

    就连卖力折腾的刘昌,此时也不得不暂时消停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跟着颂唱——

    明明小贝勒刚才片字未出,“理”从何来?难道是说皇帝赞同他的意见,还是要让同安王出海?其实他出不出海与我何干?我只要做个忠贞不二的直臣就好了,无论何事何时,任何决策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偏差的!我只要抓住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引经据典无限放大一番,就能收到奇效!所以,只要有汉臣提出具体意见,我就给你来个“忠言逆耳”,和谁也不搭界,这“徇党负恩”的罪名早晚也就会被反正的!只不过现在这情形,我刘昌是穷追猛打、继续“死谏”,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呢?这是一个问题……刘昌一时踌躇,举棋不定。

    “刘昌所言,也有些道理。只是……”福临发现对面的刘昌进退两难的样子,又想起刚才自己回忆起的点点滴滴、他的种种功劳,忍不住也好言安慰。

    “皇阿玛,刘大人深谋远虑、直言不讳,虽然言之过重、有失偏颇,却也出自肺腑、忠心可嘉。儿臣以为,应该嘉赏。”弘毅终于开口了,初衷就是点拨一下钻了牛角尖的刘昌。

    “哦?嗯……”福临有些没弄明白——他刘昌是在反驳你的提议,你却要嘉赏他?

    “皇阿玛,儿臣与刘昌刘大人素未交往。今日御前会议才得以相识。刘大人对前朝旧事言之有物、如数家珍,玄烨佩服不已!”弘毅一边说,一边对台阶下感恩戴德、施以全礼的刘昌还个半礼。

    “但儿臣以为,我朝龙兴关外、定鼎中原,依仗的正是满汉一家的国策。前明失国断续、江山崩坏,也恰恰是因为君臣猜忌、臣僚掣肘,才使得民不聊生、无以为继,故而李闯、张顺等贼子乘势作乱,败坏社稷。”此言一出,满蒙大臣纷纷点头。汉臣儒士不禁默然。

    “前明岂无能士?在座的各位许多都是前明干员。可有几位得到明主眷顾、得以一展才华?如今在我朝,哪一位不是高官得坐、深得圣眷?其中何因?”做过副处长的弘毅很知道领导训话的精要,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受众有强烈的代入感!果然。一班汉臣。就连李际期。也是急忙起身恭听了。

    “各位大人还请坐,玄烨还有话说。”

    “诸位爱卿,不必挂怀。坐下便是!”福临可不能让汉臣的诸多礼数打扰了自己颇感兴趣的小儿子的演说,也跟着下了旨意。

    满意地看到汉臣们纷纷落座,弘毅继续说道:

    “其中原因,玄烨以为有二。一者,圣君用人不疑!我皇阿玛和前明崇祯,恰是可做比照的。崇祯听信反间诬杀袁崇焕,疑心颇重逼反祖大寿[1],而我皇阿玛对来归明臣却是用其所长、深信不疑!即使时光倒错,有人用同样之反间计施加于我朝君臣,我皇阿玛岂有不一举识破的道理?”

    “哈哈,玄烨说的不错,朕可不似朱由检那般昏聩!”福临很满意儿子的“实事求是”!

    “皇阿玛承有天眷、英明神武,此事自不必说了。但玄烨要说的第二条,却是凭借皇阿玛一己之力难以达成的。”弘毅准备给点猛料,先吓唬吓唬所有人。

    “哦?说来听听,什么事朕还做不了?”自视甚高的福临果然中计。

    “嗻!那就是同僚齐力、同舟共济!前明亡国,朝堂之上、朝野之下,一班臣子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一己私利、党羽小利而至君国大利于不顾,宁可败坏了天下社稷,也要贪图个人私利、党朋小利。可见,大臣私斗也可亡国!这是为何?因为大臣不似小民,民人私斗,往往争夺口实之利,甚者这不过是刀剑相向而已。即使如此,国法亦是不容。而贵为臣工,职掌公器,意气用事也好,利益纠葛也罢,往往最后就会演化为推诿掣肘、羁绊裹挟,以至于党同伐异、朝堂恶斗,如此一来,自己一人之力不足以平其愤懑、出其恶气,自然转而借助手中职权,只顾互相倾轧、不想国朝大局,长此以往,朝纲败坏、政坛沆瀣,国家政令一策难行、一事难成!到那时,就离着亡国不远了!”

    此言一出,刘昌浑身上下抖得就和筛子一样了。其他众人也是噤若寒蝉,不敢稍动,唯有李际期不合时宜得抬起头来,双目再次放光,敬佩不已的望了小贝勒爷一眼。

    “即使不是为了党同伐异,若有臣工为了取得圣主青睐,故意对同僚所言事事刁难、背道而行,看似卓尔不群、标新立异,实则目无公家、暗藏私心,假若任其自由,那些一心为公、据实而奏的大臣平白无故总被弹劾,久而久之,心灰意冷、讳莫如深,其危害绝不亚于前者!更何况,圣君驾驭天下,出格搏位之人早就被看透识破,他的目的又岂能如愿?”说这话的时候,弘毅更加直接得盯住了下面抖抖索索的刘昌,用意不言自明。

    如此一来,今天所有被刘昌“喷”过的人,都如获知己一般望着玄烨,沉冤昭雪一般再盯着刘昌——由此一处,刚才还分成挺刘昌和玄烨的两拨人,他们之间的对立瞬间化为乌有,人人用眼神表达了对玄烨小皇子的认可。

    弘毅十分满意对面诸位的表情,剩下的就是争取皇帝的支持了——不用回头,此时皇帝必然对自己的话深为赞同!

    “如今天下初定,君臣协力,令万民中外耳目一行。前朝积弊,多有涤清。朝堂之上,风清气正。大臣之间虽有争辩,却是秉公而论,鲜有私斗,此乃开国定基之大好气象。但,前朝教训,本朝更应多加鉴识,以为警示。皇阿玛,如今圣主已在,若配得一班良臣,君臣和谐、万众一心,天下何难其有?只不过这件事情,是不是需要我大清朝堂上下达成共识、共同发力才能做好呢?”

    “好!太好了!玄烨说得真知灼见,朕也深有同感!诸位爱卿皆为国之栋梁,还需和朕一起,明主良臣、殚精竭虑、共襄盛举才好呀!”福临美不胜收了——小玄烨简直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刘昌啊刘老头,你好好想想吧!

    “臣等定当精诚合作、尽忠职守,绝不辜负皇上!”觉罗巴哈纳及时充当领头人,率先跪倒表态,于是众人按照他的说词,急忙齐齐跪倒、大声宣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1]天启二年(1622年),祖大寿任广宁巡抚王化贞部中军游击。广宁之战,明军被打得大败,努尔哈赤占领了广宁,祖大寿等败走。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城墙,祖大寿负责宁远城工程,将城墙加高增厚,加强防守功能。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大军再次来犯,并亲自率众攻打宁远城,被守城的祖大寿的将士用大炮炸伤,大败而退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军复攻锦州、宁远,又被明军打败。祖大寿此役立下战功,被袁崇焕提升为前锋总兵,驻防锦州。皇太极打锦州、宁远不下,便改变了战略,于崇祯二年(1628年)率十万大军从蒙古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关外布守,袁崇焕急率祖大寿驰援北京城,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展开激战。孤军深入的皇太极怕袁崇焕与北京城内外合击,不得不撤军而走,临走时布下反间计。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问罪,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率部东走,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之,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请祖大寿立功赎袁崇焕之罪,祖大寿应允。虽然后来祖大寿打了胜仗,袁崇焕还是被崇祯处死了,祖大寿只得回锦州前线防守。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趁城还没有修完,皇太极大军便将大凌河城包围。明军几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后金军击败。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向皇太极投降,并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但没想到祖大寿一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城都未能攻克。辽东巡抚邱禾嘉探听到祖大寿降清的情报报告给朝廷,崇祯皇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这反倒让祖大寿寝食难安:皇帝多疑,刚愎自用,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均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团团包围,而且围困了整整一年,祖大寿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终于降清。(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