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6:56
字数:911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皇帝福临要大家都说说下一步的应对,引得阶下众人开始有一些小小的骚动,但是“骚动”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满臣一边大多是交头接耳,讨论热烈。任凭谁也不会相信这些满臣就是铁板一块,但至少他们表现的更像一个整体,自然流露出一种让人不可轻视的群体强势。

    反观汉臣一边,几位都是部院尚书了,有的还加挂了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荣职,都是堂堂从一品大员了,可全然没有满臣的“气淡神定”和“挥洒自如”,更鲜有满人那样的语言交流,只是各自踌躇、沉思不语,至多就是偶尔与个别汉臣的眼神触碰、点到为止而已。

    弘毅心中有些伤怀:

    都说满清入关的民族政策是“首崇满洲”,这一点也不假。但在清初,特别是顺治亲政之后,汉臣的地位还是稳步提升的,突出的例子就是陈名夏。他不但在喜爱汉文化的福临面前多次卖弄自己的汉学功底,而且敢于对自己的政敌宁完我[1]面前说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这种话都能说出口,不可能是陈名夏脑子短路所致,而是那一时期福临的确在后~宫之内多着汉服,甚至还穿到了内三院给臣子们看,表现得十分慕汉。至于后来陈名夏被杀,此事也作为直接罪证之一,根本原因还是满洲保守势力在与清朝革新势力的争斗中占据了上风,或者说。皇太后一派灭了皇帝一派的威风!

    但陈名夏之死,也是得到了福临的认可和默许,甚至是引导的。那是因为,当年轻的慕汉皇帝对汉臣青睐有加的时候,一群汉臣就有点轻飘飘起来,对彼此的地位高下、得宠厚薄开始斤斤计较,紧接着汉人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朋党之争”、“党同伐异”也就愈演愈烈。直到出现汉臣中“北人”(入关前归顺的汉人)与“南人”(入关后投降的明臣)、“新人”(顺治亲政后入仕)和“旧人”(囊括北人和南人)的结党争斗,简直有重演大明朝“朋党政治”的趋势了,福临这才痛下狠手、杀一儆百。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初汉化进程的突然停滞。一方面是满洲落后文化的自保。一方面却是汉人先进文明的泥沙俱下,吓坏了满洲统治者。结果,这一矫枉过正的停滞,造成了今日朝堂之上。汉臣之间的刻意隔阂玉疏远。噤若寒蝉的委屈自保……

    片刻之后。兵部满尚书噶达浑冲着身旁一位三十多岁的满人点了点头,看样子是在给予鼓励鼓动。果然,此人心领神会。立即出班说道:

    “奴才,礼部尚书恩格德,启奏皇上。”

    “讲!”会议主持人福临皇帝立即批准了。

    “嗻!朝鲜行使来朝,按例自然是奴才所掌礼部牵头操办。如今那些朝鲜人不存法度,竟然肆意而为,必须加以严惩。奴才请旨,即刻将朝鲜行使金汝楗一行十八人,悉数锁拿,移交刑部议处!”年轻气盛、“勇猛果敢”的恩格德,上来就下了狠手。

    弘毅看得仔细,发现恩格德此言一出,满人一边倒还平稳,除了刑部满尚书图海默不作声,其他几个都只是在“愤愤然”用肢体语言表示支持,特别是那个兵部尚书噶达浑,一个劲点头附和。与刚才截然不同的是,汉臣这边却已经乱哄哄一片,喃喃自语式的“不可”之声此起彼伏。不过其中也有一位中年人和图海一样的“默不作声”,引起了弘毅的极大兴趣。

    “嗯,知道了。”福临不置可否,没有再纠缠恩格德,而是冲着汉臣这边主动发问:

    “胡世安,你是礼部汉尚书,你也来说说看。”

    “臣,有罪。”被皇帝叫做“胡世安”的那位,正是弘毅注意到的默不作声的中年人,五十开外的模样,一脸沧桑。说着一句“有罪”,此人已经跪伏于地。

    哦,原来你就是为了废后静妃的事情,带头上疏福临收回成命的那位礼部尚书胡世安呀!尽管最后给注意已定的皇帝强按着低了头,但我还是佩服你的胸有大义!——弘毅暗自赞叹道。

    “处静,你先起来答话。有罪无罪,不是你说得算的,还要会议。朕只问你对朝鲜行商一事有何议论。”福临语气温和,不像是认定此人有罪的样子,不仅用了胡世安的表字“处静”,还挥手示意身后的吴良辅亲自下去扶他起来。

    “臣……惭愧直至啊!”胡世安大为感动,还没起来就要泪流满面了。这可把弘毅看得莫名其妙。

    小玄烨其实不知道,胡世安可以说是少年福临的书法老师。这位“胡处静”,是前明崇祯元年(1628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满清入关后,仍以原官授职。他因写了一手好字,迅速得到了好学的少年福临的赏识,时常讨教书法,故而从詹士府少詹事改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又一路拔升,历掌院学士、国史院学士至礼部左侍郎,终于在顺治八年福临亲政之后官至礼部汉尚书。这期间,还做过殿试读卷官,担任《明史》副总裁等要职,直至顺治十二年的五月,胡世安“考满”——考核合格,成绩优异,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读书,可谓备受皇帝信赖重用。

    “处静,你任职礼部多年,其中奥妙定然知晓。这会同馆是你和恩格德的治下,朝鲜行使私贩违禁之物,你们都逃不了干系,这是后话。但你不要忌惮,就说说此事下一步的打算好了。”福临继续耐心劝慰汉尚书,同时意味深长的看了另一边的满尚书一眼。

    “皇上圣明!奴才虽是今年五月才转任礼部,可这会同馆出了事。奴才的罪责也不小。奴才愿意和胡大人一起领罪。”不等胡世安再说话,被皇帝瞅了一眼的恩格德急忙抢话说道。

    恩格德看出了皇帝的心思,只好跟着一起“利益均沾”。虽说是领罪,但偏偏在皇帝那句胡世安“任职礼部多年”之后,赶紧解释自己“今年五月才转任礼部”,摆明了就是给出了主要责任人的意思了。此刻的恩格德,全然没有几天前小玄烨初登御门下之时,向身旁胡世安求教礼部仪程的那份谦恭了。

    福临这次连个语气助词也没有给恩格德,只是专注看着胡世安,耐心等着答案。

    “臣自顺治八年任职礼部以来。已届四年余。如今朝鲜行商私贩御马东窗事发。料想绝非仅此一例,也不是仓促而就,定然是积习已久。幸亏皇上明察秋毫,皇二子涉险探查。才得以一探究竟。否则。臣还不知道要疏忽亵玩到何时!此为臣之罪过。至于如何定罪。还请刑部两位大人按律勘定,世安绝不推诿。”胡世安起身之后,认真说出开场白。

    “但。恩大人所言锁拿朝鲜行使一行全部下狱一事,臣以为不妥。”胡世安没有搭理另一边恩格德的异样眼神,而是继续说道:

    “一来,上国礼制,自古使然,即使是两国交战,还要不斩来使。更何况朝鲜乃是我大清臣国,我为天朝上国,不能以大欺小,这也是刚才皇上所开宗明义的。为今之计,臣以为可由礼部派员入同文馆之朝鲜别馆,一是给使团官员以宣慰安抚,二要申饬责罚他们不尊上国的恶行,三来,就要将那几名具体涉案的行商和书状官,一并押解至刑部审问。待一切水落石出、大白天下之后,方可请皇上颁严旨惩处朝鲜君臣人等。此诚为大义也!”胡世安此时才偷偷看了恩格德一下,在弘毅的理解,就是告诉这位“满尚书”:我把后续责任推给刑部了哈,别怪我不帮你!

    “嗯,有道理。”福临还是不动声色,十分沉得住气,正要再行问询,却被十分突兀的一句话打断了:

    “臣,刑部汉尚书刘昌,御前参劾礼部汉尚书胡世安,玩忽职守之罪。”

    闻听此言,众人皆为之侧目!人家皇帝不是说了先不论罪,而是要先说事情吗?你这难道是搅局来的?

    弘毅急忙定睛观瞧:说话这位六十开外,力气不太足,说话都有点颤颤巍巍了,而且样子谦卑,须眉灰白,看着就像是个“好好先生”、“和事佬”一般的人物,可为何就如此语出惊人呢?

    “刘昌,朕不是刚说过嘛?先不论罪责,而是议办法。”福临表情有些不耐,言语却还是温文尔雅。

    “臣明白。但臣身为刑部尚书,且为汉臣,就要替皇帝分忧解劳,更要痛改前非,彰显大臣之道,做一帮汉臣忠君事主的表率!”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此人居然义正言辞,连喘气都底气十足的。简直把上面的弘毅听得五味翻腾、脏腑扭曲——要吐!

    不仅仅是台基上的小玄烨不舒服,就连下面站着的明安达礼都是猛地“哼”了一声,一脸的鄙夷。其余满臣,也都是十分不屑一顾的样子。汉人一个个噤若寒蝉,没有出面驳斥的意愿。

    其实,身为尚书大臣,竟然有如此做派,也不能一味嗔怪这位“相煎何急”的刘昌大人。冤有头债有主,始作俑者,还是皇帝福临自己。

    顺治十年二月,“任珍案”事发【详见本书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时任兵部尚书的明安达礼。但到了四月,以陈名夏、陈之遴为首的一群汉臣却“百般抵赖”自己在此案中的种种“不作为”行径,终于惹恼了皇帝福临。一番反复的上疏、圣谕之后,福临下旨说道:“朕览回奏词语全是朦混支吾,竟不身任咎过,更巧为遮饰!将有心之事,佯作误失。大臣之道,果如是乎?陈名夏、陈之遴等,有曾获大罪者,有革职者,亦有被论者。朕每从宽宥,使之改新。今复如此,朕之期望尽虚矣!且屡谕众官修省,奈何依然不改?踵袭宿弊一至于此!朕不时召见,耳提面命。将此恩遇,竟置何地耶?理宜从重议处。着内三院、九卿、满汉官六科、十四道、翰林七品以上、并六部郎中等官,即集午门外,严行议罪,作速奏闻,毋得延缓。”

    于是众人就在午门外“会议”。会议的结果是:(陈)名夏、(陈)之遴屡获大罪,俱蒙恩留用。今复巧为欺朦,俱应论死。之后,职司耳目反依附。党类亦应论死。尚书胡世安、王永吉、刘昌,副都御史傅景星,科臣魏象枢、杨璜、高桂、姚文然、袁懋功、刘显绩,御史朱鼎延、冯右京、张瑃(等十三人)徇党负恩,欺诳巧饰,应流徙。

    好在福临手下留情,最后定的处罚是:陈名夏、陈之遴、金之俊等,深负朕恩,本当依拟,姑从宽典。著各削去宫衔二级、罚俸一年,仍供原职。陈名夏著罢署吏部事,自今以后从新省改。胡世安、刘昌等十三员免流徙,各降一级、罚俸一年,仍供原职。

    自那以后,这位明哲保身的刑部汉尚书刘昌就自觉与一班汉臣拉开了距离,再也不去“徇党负恩”了。这一做法的后果,就突出反映在刘昌主动攻击胡世安这个曾经的“友人”以示分道扬镳,以及明安达礼这位任珍案的直接受害者,对刘昌的极度鄙夷的一句“哼”上了。

    弘毅努力忍住了自己要出马言语讥讽刘昌一顿的念头,因为他判断会有人出来反驳,会有汉人,也会有满人。因为,会议的风头已经从“满汉臣子倾轧”,大有转为“部门利益博弈”的趋势。

    [1]宁完我(1593-1665),清初大臣。字公甫。辽阳(今属辽宁)人。天命中降努尔哈赤。隶汉军正红旗包衣。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太傅兼太子太傅。(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