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3:07
字数:761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初秋的夜格外凉爽,月如银盘,挂在榆关的天空上,洒下银色的光华,浸润着关外无声的荒原。

    关城之上,周知裕望着夜色,缓缓道:“近来边关屡屡告急,契丹人沿边墙各处关口纷纷袭扰,更是一度攻破了镇远。若是放在当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和周知裕同登关城赏月的还有刺史张在吉、左营甲都都头李诚中、司士曹冯道。三人听了这话,都是一阵叹息。

    众人默然,忽听张在吉吟道: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李诚中没听懂,但是知道这位刺史是在吟诗,张在吉吟诗和后世朗诵是不一样的,吟诵的时候带着一丝关白古腔,似唱非唱,似吟非吟,在寂寂的夜晚中传出去很远,十分有韵味,听得几人如痴如醉。李诚中是第一次听唐人吟诗,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虽然没有听懂,却觉得非常好听,等张在吉吟完,便按照后世的习惯“啪啪”鼓起掌来,口中道:“使君好文采,好诗!”

    张在吉转头看了看他,笑道:“这不是某写的,这是高常侍开元年间所作。当年他东出营州之时,就是从榆关北边的卢龙塞过去的,留下了这首《塞上》。”

    冯道知道周知裕和李诚中都是武人,周知裕他尚不了解,但李诚中肯定不清楚这里面的故事,便解释道:“高常侍就是肃宗朝曾任淮南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的高公,名适字达夫,爵渤海县侯终散常侍。开元年间,高公云游幽蓟的时候做了这首诗,诗里讲的是当年赵国大将李牧扫平胡虏的故事。”

    李诚中恍然道:“就是和岑参齐名的高适啊?这个听说过,他的边塞诗很出名!”

    张在吉和冯道都问:“李御侮也知道岑参军?没想到李御侮对高公的边塞诗也有涉猎,却不知最爱哪首?”

    见周知裕也好奇的看过来,李诚中有些慌了,他穿越前学习一直不好,尤其是背诵和记忆方面更是一塌糊涂,这时候有一种当年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提问的窘迫,连忙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好不容易想起一首后世但凡初中文化程度都能随口背出的边塞诗,却想不起来究竟是不是高适的,只得道:“记得一首,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张在吉笑了笑,没说话,冯道接口道:“李御侮竟然读过这首,难得!此诗甚好,某也爱读。不知李御侮还读过别的么?”

    得到了鼓励,李诚中不禁有些洋洋自得,福至心灵之下又想起一首,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张在吉和冯道点头,示意赞赏,于是李诚中竟有些飘飘然了,他对自己居然能和唐人讨论诗词感到无比自得。

    等几人沿关城继续走的时候,周知裕落到后面,趁张在吉和冯道没注意,一巴掌打在李诚中后脑勺上,低声笑骂:“不懂就不懂,装什么门面!你说的这两首我也听过,压根儿不是高常侍所作!竟给某丢人!哈哈!”说着,自己也哈哈笑起来。

    四人在关城上边走边谈,最近心情大好的周知裕兴之所至,热血上涌,遥指关外大声道:“待某家大军练成,必定提兵出关,早晚收复此地,岂容我汉家百姓受此屈辱,怎能让契丹小儿辈猖狂!”

    李诚中想起一事,道:“我手下有个弟兄原是关外百姓,逃难入关后新入的营。他前几日央求我出兵解救被困在关外的乡邻,当时秋收正忙,我答应他会考虑此事......”

    张在吉叹道:“这几月里已有数万百姓逃入关内,但仍有更多的百姓至今还在契丹人的淫辱之中,吾辈既为平州官吏,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实在痛心之极!”

    周知裕想了想,问:“你手下弟兄所说的那些百姓在何处?若是离得近,咱们倒是可以派人去接回来。”

    李诚中道:“说是在白狼山,我当时忙着秋收,也没细问。我这就去将他唤来。”

    李诚中所说的那个弟兄就是在榆关守城中立了大功,被晋升为伙长、陪戎副尉的刘金厚。刘金厚何时见过这么大的官,他来到关城之上后,慌得有些站不住脚,好在李诚中连忙安抚,才稳住心神,将事情禀告出来。

    刘金厚住在白狼山脚下,和关外无数难民一样,在契丹人的劫掠下,刘金厚一家慌慌张张逃入关内。但还有同村的许多人当时走的不是榆关这条路,他们躲入了白狼山中,希望等契丹人抢完之后再回到家里。躲入白狼山中的百姓有很多,其中就有刘金厚的大伯、二叔等几家人。可是契丹人抢完之后并没有离开,似乎打定主意留下了,现在已经两个月过去,刘金厚十分担忧逃入山中的亲人和相邻们是否还活着。说到这里,他眼泪就下来了。

    “大概有多少人?”张在吉紧锁眉头,担忧的问。

    “怎么着也有三、四百人的样子......某也说不清,当时太乱了......”刘金厚忙道。

    张在吉看看周知裕,周知裕看向李诚中:“李御侮......依你之见,出关是否可行?”

    李诚中道:“我这些天也考虑过,此刻契丹人并未叩关,他们一直盘桓在白狼水畔,似乎没有再继续攻打的意图。只是从白狼山到榆关有五十里,就怕撤退的路上被契丹人堵在半道上,事情就会很棘手。”

    周知裕道:“那你意下如何?”

    李诚中咬咬牙:“虽然危险,但我还是想去试试,毕竟是几百条性命。哪怕他们都死了,也要见到尸体才罢休。”

    周知裕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带甲都、乙都便去白狼山转转,小心一些,尽快把百姓接过来。至于榆关,有我在这里,你且宽心。”

    一夜准备,等天还没亮,李诚中带领甲都、乙都一百八十人出发了。经过关下门洞的时候,李诚中回头向关城上看去,周知裕和张在吉都在关城上冲他挥手致意。李诚中点了点头,当先迈步,向榆关西北五十里外的白狼山行去。

    冯道就在李诚中身边,他坚持要同往,按照他的说法,他要效仿当年的高常侍,借此机会见识见识关外的风土人情。李诚中一再强调此行危险,冯道却均一笑了之,李诚中去找张在吉,想让这位刺史劝说一下冯道,张在吉却道:“年轻人多走走是好事,不行万里路,何以知天下事?李御侮就带上他吧。”

    两都士兵是按照李诚中带队从魏州北返的队形行进的,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赵大带了一伙人押着两辆马车的辎重粮秣同行。赵大本来是不愿意带兵的,可李诚中专门在甲都里编制了一伙辅兵,强行命令赵大带领,干的是后勤事宜,所以赵大也只能被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伙长。

    因为两个都的军官都是随同李诚中从魏州撤回来的原健卒营老兵,对于这种行军方式非常熟悉,所以一路上十分顺遂,没有遇到拦阻的契丹人,只是晌午的时候在路上见到一次契丹游骑。契丹游骑离着一里外的地方跟随了半个时辰,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当时两个都的士兵都很紧张,但是军官们对此都习以为常,在这些军官的呵斥中,所有士兵都保持着队形,只是加快了些行军的速度。

    这些兵都是关外逃难的青壮,逃难前便生长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对于路途都很熟悉。再加上刘金厚这个对白狼山、白狼水了若指掌的本地人,到了天快黑的时候,眼前终于出现了白狼山的身影。一片莽莽的群山,矗立在荒野之中,显得格外狰狞。

    到了一处山口下,李诚中示意歇息片刻,甲都和乙都的士兵都送了口气,纷纷散开。这时候就显现出两个都士兵的区别了。甲都是跟随李诚中从平州急行军赶至榆关的,散开之后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做着甩手、舒展胳膊和腿脚的动作,显得游刃有余。乙都就差了一些,绝大部分都倒在地上呼呼喘气。两都一比,高下立判。

    张兴重和周砍刀都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李诚中没有说什么,他们两个还是跑过去找姜苗,询问甲都士兵们的这些动作是个什么意思。等得到姜苗的确切答复后,两人也吆喝着把躺在地上的乙都士兵拽了起来,有样学样的跟着甲都士兵慢步松弛。

    等歇息了片刻,李诚中带领两都士兵转进了山口,寻了一处被风的山坳,支起帐篷,扎下了营寨,布置好岗哨。等赵大等人把两都士兵的饭菜做好,大伙儿就美美的吃了起来。趁这个工夫,李诚中将刘金厚找了过来,商议明天进山的路线。

    “顺山道向北一里,有一处当年的老军寨,某小的时候,经常去那里游玩。那处军寨已经破败了,但屋子都是挖在山壁上的,仍然可以住人,某估计乡亲们如果在的话,肯定都藏在那里。只是这一里多地不太好走,明日弟兄们要辛苦一些了。”刘金厚如是说。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