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2:18
字数:747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龙王山下之薄河泉畔,诸侯联军与燕军的野战规模为大唐近百年来所无有。

    梁王以厅子都、元从亲军一万五千人为中军,以朱友宁之建武军四万人为左军、张归厚之镇国军两万人为右军,正面阵型超过四里多地;氏叔琮之保大军六万人为后军,是梁王用来随时弥补战线的机动力量。

    在梁军大阵的两个侧翼,马殷之荆军两万人为左翼军,王宗佶、李神福合兵两万人为右翼军,分别护卫左军和右军的两个侧翼方向,但却依仗兵力优势,两个侧翼斜向上方展开,对燕军大阵的两翼隐隐有包围之势。

    郭启期和王师克两军相加不过数千人,梁王也并不在意,只是将其裹挟入中军之侧,严加控制。

    面对诸侯联军的优势兵力,钟韶指挥燕军大阵稍微向内收缩了一些,以便增加阵型的厚度。燕军的阵型不像诸侯联军那样正面摆出五座大阵,他们以两个大阵顶在最前列,每个大阵又各由十多个小阵组成,留出来的通道相比诸侯联军而言,更加宽敞。

    顶在最前面的两个大阵,左侧为沧州军、右侧为魏州军。此战施行野战编制,前列排布了十六个刀盾营,组成宽敞的盾阵,之后是十六个铁甲枪兵营,呈三排排列。各营间隔五步,留出前后通道——在燕军的作战方式里,保证战场上的通道畅通极为重要。

    两座大阵之后,是十六个弓箭营,弓箭营的排列没有那么严整,他们按照需要负责支应的作战方向,部署在大阵后方,近似一条凸起的弧线。

    弓箭营后面,是作为预备队的二十个补充营,他们将随时接受调遣,弥补战阵中的损失,保持战阵的严整。补充营前后左右,部署了八个后勤营,他们将其到极为重要的作战辅助作用。还有两个后勤营是战车营,现在已经分散于大阵各处角落。

    大阵左翼是李存勖指挥的新编晋州军左厢,大阵右翼是郭崇韬指挥的新编晋州军右厢,他们要负责大阵的两翼安全,防止敌军侧翼突破。

    之所以将战场选择在薄河泉,是因为这里背靠龙王山,钟韶将指挥部放置在山麓下一处高约三四丈的山岗上。山岗下,沧州军和魏州军配属的四个骑兵营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出击的将令。

    山岗后是此战的辎重临时仓库,堆积着数百辆大车和海量作战物资。钟韶将出兵河东时收编的近万河东降卒临时改为后勤辅兵,他们将负责搬运物资,支持前方的战斗。

    此外,在龙王山的南山洼下,解里率领怀约联军马步厢一万余人驻扎于此,这是钟韶手上的战略机动力量,以应付各种突发的可能。

    整个薄河泉野战战场上,燕军总兵力达到六万八千人。至于赵霸,他已经率领赵州军赶赴界牌岭,择机掐断诸侯联军的后路。

    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时三刻,随着诸侯联军的高涨的鼓声,战斗正式打响。这是自年中时起,两军接触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野战,同时也是决定着天下命运的一战。

    是役,因粮草问题而不得不追求速战的梁军抢先动手,朱友宁在左、张归厚在右,各以千人规模向燕军大阵发起进攻。

    双方交手已经半年之久,诸侯联军已经摸清了燕军大箭的射程范围,因此,他们打制了数十辆厚厚的盾车,顶着盾车向燕军大阵逼近。

    燕军没有贸然浪费箭矢,在大阵的两肋,部署了三十多架投石车,石弹在木臂的牵引下,飞上高空,然后砸向攻击而来的梁军。巨大的石弹一排排落下来,狠狠撞进梁军的盾车阵列里,不到片刻,便有数辆盾车被直接兜头砸中,粉碎的断木四散飞起,盾车当场就散了架。

    还有一些石弹溅落在梁军人群之中,顿时引发阵阵惊呼和惨叫,一些士兵被高速弹起的石弹溅伤,轻则断腿、重则致命,少数倒霉蛋被正面砸到,立时成为一堆血肉。

    挑选出来发动第一波攻击的都是悍卒,他们在督刀队的威慑下,奋不顾死的推着盾车往前闯,一直闯到燕军大阵前百步距离之内。

    紧跟而上的上千名梁军弓箭手飞快跑上来,一队队藏于仍旧完后的盾车后面,向着燕军抛洒箭支,掩护步卒冲阵。

    漫天抛洒的箭支从空中落下,撞进燕军前列之中,燕军刀盾营的士卒用全身力量顶着大盾遮蔽箭矢,掩护后排的铁甲枪兵,但仍有不少箭矢越过刀盾手,射入后排的枪阵之中。

    铁甲枪兵早已将防护面罩拉下来,遮住了面孔,整个身子遮蔽得严严实实。箭矢打在铁甲上,发出一片密集的“叮咚”声,有些枪兵身上中箭比较多,被箭矢的力度打得向后俯仰,又被后排枪兵用肩膀顶住,保持着严密的队列不变。

    于此同时,燕军大阵中也飞起了密集的箭阵,向着狂扑而来的梁军士兵进行覆盖式射击。三轮大箭之后又换了两乱小箭,冲过来的梁军士卒几乎倒下一半!如此伤亡,让指挥进攻的朱友宁和张归厚忍不住脸上变色。他们早就知道燕军箭阵天下第一,也领教过其中利害,但没想到在大规模的军阵野战中,箭阵的功效会如此之高。

    梁军冲入五十步内的范围之后,双方为防误伤而停止射箭。随即,燕军以极为高效的组织开始变阵。前排刀盾阵迅速收缩,由各小阵之间的通道退了下去,露出了三排黑黝黝泛着冷光的铁甲枪阵。

    十六个强兵营,八千多铁甲枪兵,这是百年来,大唐天下最为豪奢的阵容!

    后方的山岗上响起了极有节奏感的鼓声,不像梁军的鼓声那么狂猛,但却极为稳定,稳定中带着肃杀之气。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随着一慢三快的鼓声,铁甲枪阵如同钢铁巨龙般向前迈进,所有人的脚步都踩在鼓点上,保持着极为整齐的队形,向着前方缓慢却极为坚定的碾压上去。

    铁甲枪阵中没有一个人呐喊、呼喝、甚至说话,但这种沉默中透露出来的冰冷,却会让人忍不住浑身战栗。

    诸侯联军大阵中,几乎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见过眼前的一幕,梁王紧要嘴唇,铁青着脸不发一言,朱友宁和张归厚心头砰砰直跳,左右两翼的马殷、王宗佶、李神福等人更是忍不住,颤抖着声音询问左右:“这......这才是燕军主力?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两骑快马手持令旗,飞快的自中军而出,沿着诸侯联军大阵前奔向两翼。

    “殿下军令,大军将以重刃出击敌军铁甲枪阵,你部立刻迂回敌军侧翼......”传令军官向对面燕军大阵的侧翼一指:“务必击溃敌军左翼,掩护重刃军冲锋!”

    马殷这才将目光从燕军铁甲枪阵处挪开,这时候铁甲枪阵已经与第一波攻击过去的梁军交上了手,他将注意力转向那些铁甲枪阵侧翼,铁甲枪兵正面攻击力极其强悍,但侧翼却始终是个相对而言的弱点。马殷点了点头,接了军令,随即开始调配兵力——想要攻击铁甲枪阵的侧翼,就必须击败护卫着敌军侧翼的燕军晋州军。

    马殷指派了几个部将,让他们带队准备冲击,吩咐完之后,又扭脸过来观看交战情况,就见数百梁军士卒丢弃了手中的刀枪,拼命向回奔逃。

    这就败了?马殷咽了口唾液,心中忽上忽下,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马殷是梁王一手扶持起来的荆王,荆国的立国离不开梁王支持。此战若是梁王失败,那么他马殷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因此,他虽然感到战况似乎不妙,却仍然服从了梁王让他出击的命令。

    但另一侧翼的王宗佶和李神福就没有马殷那么痛快了,蜀国和吴国都是依靠自身实力立足于诸侯间的,梁王此战胜败与他们关系并不太大,如果不是被燕军完全包了饺子,必须打开后路逃出生天,他们连来都不想来。

    王宗佶和李神福便开始相互谦让起来,一个说“首功当归足下,弟不敢争尔”,另一个说“为兄昨夜失眠,精神头有些困乏,此功不敢冒领”。两人推来推去,就是不愿上去打头阵。

    就在此时,梁军之中奔出近千刀斧手,将逃回来的溃卒摁倒在地,一刀一个,当场枭首。逃得慢一些的看了此景,吓得魂飞魄散,立刻扭转方向,向左右两头跑去,却被一阵箭矢清了个干净。

    杀完溃卒,各军被森严的军纪惊醒,重新振作了精神。梁军之中又是一阵鼓响,大队军士排列而出,他们手上持握的都是重刃,如铁棒、铁镐、铁锤、重斧等,人人身材高大,体型彪悍。他们出来之后简单的准备了一下,便在军将的命令下,嘶吼着扑向了燕军铁甲枪阵。

    梁军的对策与当年李诚中率军决战于饶乐水下时,所遇到的契丹兵一样,都是企图以重刃敲开铁甲兵身上的“龟壳”。不得不承认,这一招确实是最好的应对之法,当年营州军铁甲枪兵吃了不小的亏。

    但既有了上次教训,燕军怎么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紧随在铁甲枪阵一起前行的弩车便是破解之道!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