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9:16
字数:744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到了八月底的时候,居于魏州的河北招讨行辕收到了义武节度府的公文,这次王处直在公文中说,经过详细了解,这确实是民间商贾的行文,姚记商铺是柳城的一家字号,专事修路筑桥,平州至柳城的官道就是由姚记修筑的,而姚记依靠在官道上设置关卡来获取收益,这三座桥也同样将照此办理。

    王处直问,是否仍要予以阻止。

    这次袁象先犹豫了,因为随同公文而来的,是他派往义武的幕僚,这位幕僚亲自回到了义武。

    “他们说要和某做生意?”

    “大郎,对方确实是这么说的,他们想在深州开设互市,和咱们袁氏做生意,同时并与各地商贾做些往来。”幕僚出自袁氏,是袁氏的老家人,袁象先是袁氏嫡长子,故此以“大郎”相称。

    “对面是谁在做主?”袁象先问。

    “姚记东主牵线,来谈事的两个掌柜,一为王氏子弟,一为李氏家仆。”

    “王氏?李氏?”

    “正是历任瀛、平、儒刺史的王氏和太子少师李氏,据说高氏和赵氏也都参与其中。”

    “白马银枪高氏?右武卫大将军赵氏?”

    “正是。”

    听说其中还有高氏和赵氏参与,袁象先不禁来了兴趣。这些都是幽州世故豪门大族,在河北地区底蕴深厚,和他们做生意,往来数额必定十分庞大,其中收益不想可知。

    深州地处河北中心,东北是卢龙、西北是义武、西南为成德、东南又邻魏博,乃四战之地。可以说,这既是一个连通各镇的紧要枢纽,又是一个每逢兵事便必遭兵祸的所在。自去年河北大战后,深州为成德、魏博和义武所占,后来刘守光依附宣武,刘知温向袁象先大肆行贿,袁象先得了好处,便逼迫三镇退出了深州,将深州归还卢龙。但因为这个地方太过敏感,兼且卢龙军内又爆发了内战,所以虽然名属卢龙,卢龙军却并没有实际控制住这个地方。

    从舆图上看,卢龙就像一把伞,妫州、幽州、莫州、瀛州、沧州由西北向东南构成伞盖,深州则是伞盖下的伞柄,深深嵌入河北诸镇的势力范围之内。李诚中入主幽州后,为了避免刺激河北诸镇,也一直没有派兵驻扎于此,驻兵的莫州和瀛州都远离深州。

    深州是在袁象先主持下还给卢龙的,袁象先当然清楚深州的现状,略一琢磨,便觉得这个地方开设互市,是一个相当靠谱的建议。因为距各方都近,所以交通便利;因为卢龙没有在此驻军,所以袁象先可以名正言顺的在此设铺市易,哪怕将来被东平王知道了,袁象先也有很正当的理由应对王爷的责问。

    “幽州李节度可知此事?”

    “他们说,这个问题不需咱们费心,李节度那边,他们会想办法疏通的。他们甚至说,如果大郎想和李节度会面,他们可以找机会安排。”

    袁象先当然知道,以上述豪门的实力,打通李诚中的关节不算什么难事,但他想得要更深远一些:“此事最好不要让李节度那边插手,他们和李节度如何疏通咱们不管,但咱们不能与卢龙节度府有任何一丝关系!”

    幕僚叹了口气,看来对面允诺的一笔横财是拿不到了。不过身为袁氏心腹,幕僚自然知道王爷对待卢龙李诚中的态度,王爷举荐刘守光和赵元德为卢龙、义昌节度使,政事堂的文告还没送到河北,李诚中就将刘守光杀了,同时降服了赵元德,等于让王爷在天下人面前丢了老脸,王爷当然心气不顺。别看李诚中如今坐于卢龙节度使的高位之上,但一俟平定河东和关内,将天子迁至洛阳,宣武军必定是要再征河北的。这个时候和李诚中发生官面上的来往,岂不是公然违逆王爷的意愿么?

    见袁象先还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幕僚加了一把火:“他们说,李节度为营州都督时,在关外威望素著,他们可以弄到大量的皮毛、老参、鹿茸等等,大郎,这是个好机会啊。这几年河北、河东一直在大战之中,关外与中原隔绝多年,这些货物都是中原缺乏的好东西,转手之间,银钱便是数番啊!”

    袁象先心中的天枰又倾斜了一点,但他仍有顾忌:“对方想要什么?若是兵甲军械,咱们可不能做,资敌之迹太过明显了......”

    “这个自然,某也不是糊涂之人,某和他们说过,不做兵甲营生,他们同意了。他们想要粮食、布帛、铁石和硝石,尤其是粮食,有多少要多少。”

    一听说对方要粮食,袁象先心里的最后一丝犹豫终于彻底消除,要说整个河南道谁家粮食最多,袁氏如果自称第二,没有人敢自居第一。当年秦宗权祸乱中原的时候,因兵灾之故,整个河南道被打得一片稀烂,朝廷追剿秦宗权的各路藩镇,包括朱全忠、李克用、韩建、杨行密等等,军中都极度缺粮,秦宗权的乱兵甚至以人肉为糜。

    后来朱全忠得了袁氏鼎力相助,才解决了军粮问题,最终将秦宗权消灭。朱全忠也得益于此,在消灭秦宗权的战争中正式崛起,成为可与李克用、杨行密、李茂贞等抗衡的天下强藩。

    袁氏也借朱全忠之力,吞并了大量土地,成为天下一等一的豪强地主。几乎整个宋州及汴州的大半耕地,都在袁氏名下,良田山林何止万顷!

    “粮食、布帛等等都可以给,唯铁石不行。另外,问问对面,若能提供马匹,咱们可以高价相购。”袁象先向幕僚道。

    铁石虽然不是兵甲军械,却是打造兵甲军械的根本,属于重要的军事物资,袁象先虽然想做这笔生意,但却不敢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相比较而言,贩卖粮食也是资敌,但却没有贩卖铁石那么明显,袁氏本就是大地主、大粮商,做些粮食生意,袁象先还是有这个底气的。当然,袁象先更希望得到战马,如果能用粮食换到战马,那么他不仅无过,而且有功,这生意做得也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思考片刻,袁象先又追加道:“还有盐,互市之时,咱们还要提出来,卢龙产盐,这也是咱们急需的。”

    盐分井盐、池盐和海盐,井盐多居于剑南,属于王建的辖地,池盐分布于河东、河北,海盐则在河北与淮东。卢龙之所以在天下藩镇中牢牢占据着天下强藩的地位,与辖内两大盐产地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为蓟州盐池,一位芦台盐场。

    与卢龙相比,宣武军辖内基本上没什么大的产盐地,朱全忠之所以拼命攻打河东、河北,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所以袁象先又追加提出了买盐这个条件,如果能从河北获得战马和食盐,袁象先除了得到巨额收益外,必然会受到东平王的嘉奖,再花钱运作一番,将来得个节度使的封号,也不是什么难事。

    幕僚离开了魏州,带着袁象先的嘱咐前去商谈。这次的谈事地点就在深州,离魏州不到三百里,所以袁象先很快就得到了答复。

    对面同意了袁象先的条件,除了在互市时售卖皮毛、老参、鹿茸等山货外,还可以适当贩卖一些马匹和食盐,但对方同时提出,马匹和食盐不好弄,数量不多,为了走通卢龙节度府的关节,需要袁象先提供人口来换取。成年男丁一人可搭配三名家人,二十人换一匹马或五十斤盐。

    袁象先立刻答允了这个条件,并且授意幕僚和对方商谈细节。同时还将成德节度使王镕、魏博牙兵都指挥使皇甫峻召到招讨使行辕,亲自向他们交代开设互市的重大意义——尤其是马和盐的换取,要求他们配合行事,号召各镇商贾前往互市。

    王镕对此无可无不可,在宣武军的强势下,他自然遵照袁象先的命令来做。皇甫峻却对此持反对态度,为了证明卢龙军“图谋不良”,他还举出沧州的例子,说有迹象表明,屯驻于沧州的卢龙军尽其内活动频繁,隐隐有南下之势。

    袁象先满脑子都是这一桩总价值可能超过百万的大生意,哪有心思听皇甫峻啰嗦,当即反驳说,卢龙军想要购买大量粮食、铁石,还要换取丁口,说明对方眼下处境困难,缺粮、缺人、缺兵甲,怎么可能有余力南下?

    而且袁象先还提醒皇甫峻,不要因为仇怨而影响了大局,若是破坏了宣武军获得战马和食盐的良机,必然要追究魏博的责任!

    深州互市定于十月一日开设,每旬一次,槯场和货仓由卢龙商贾负责建设,由深州通往各镇的官道则由各镇自行修缮。袁象先所要做的,就是派人回宋州,调运所需互市的各类货物,并收集流民和乞丐,用这些人口来换取马匹和食盐。

    为了以防万一,袁象先还向汴州行文,直递检校右仆射、太府卿敬翔。在文中,袁象先表示,如今河北诸镇四平八稳,对河东的“藩篱”严密坚固,根据他的精心打探,卢龙军缺粮缺衣,丁口稀少,武备不足,全镇萎靡,只待王爷回师之日,便可一举荡平卢龙小儿。同时,袁象先在公文中打了个埋伏,说自己已经通过秘密渠道,联络到卢龙军内部分对李家小儿不满的大军头,可以换到军马和食盐。

    公文送出去后,袁象先急不可耐的抓紧各项布置,只等互市开设的那一天。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