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2:04
字数:743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燕军一直竭力维持的阵型忽然间就崩溃了,这一刻的到来既是那么突然,却又在周德威的意料之中。

    本来就已渐现散乱的队形哗然间彻底散了,前队的枪阵、左右两侧的骑阵、后侧的刀盾阵顷刻解体,数千军士亡命介向着襄垣方向狂奔,无数人将身后的背囊甩脱在地,如果不是那些基层军官大喊着阻止,恐怕他们连手中的兵刃、身上的甲胄也会丢弃。

    周德威飞快地下达着全军追击的命令,在他的命令下,两万余大军分成了数十支行伍,从后方及左右两侧保夹上去,撵着溃散的燕军士卒猛杀。

    原先一直在燕军前进方向上阻拦的三王联军士卒在大小军头们的催促下忙不迭的收缩成一团团密集阵列,以保证自己不在逃亡的燕军溃潮中被冲散。没有雄厚兵力及充分准备下去阻挡急红了眼的溃军,后果会相当惨烈,面对崩溃的敌军,从两侧和后方掩杀才是正道,能够保证最小的损失和最大的战果。

    燕军能够坚持到现在,在数倍于己的敌军包围下坚持突围近十里,连周德威都感到万分佩服。如果不是对方想要撤离,如果不是对手的后方重镇出了大问题,周德威很难想象,这样一股燕军要是选择死守的话,自己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吃掉他们。

    可惜,没有如果,眼前的一切都表明,燕军败了,自己胜了,而且胜得很干脆。望着远处奔逃在最前方的两杆将旗,周德威特意向黑鸦军骑兵叮嘱,务必要活捉对方的这两员主将,通过这一场战斗,他已经起了爱才之心,希望周坎和赵在礼能够投入自己麾下。单以今日的战斗而言,这两人真是练的好兵!

    周德威尤其想要令那个叫做周坎的将军臣服,据说此人是燕军中专司“练兵”的总管,以燕军表现出来的战力,这个周坎堪称“大才”无疑!

    四野里都是追杀燕军的呐喊声,不时有掉队的燕军被追兵撵上,顷刻间砍翻在地。按照周德威战前的吩咐,追杀的三王联军各级军头并不着急,他们的追杀其实是一种驱赶,驱赶着燕军溃卒向襄垣而去。

    就在周德威寻思应该怎么趁着掩杀燕军溃卒之机一鼓而下襄垣的时候,他听见了襄垣方向传来的噼里啪啦脆响声,那声音传到周德威耳畔的时候让他一阵恍惚,像极了儿时正旦之际听到的爆竹声。

    朵朵白色烟云出现在天空之上,正是熟悉的燕军“妖云”。经过两个多月的战事,三王联军上上下下都已经知道,“妖云”并不妖,更不是什么“五雷正法”,既不会降下雷霆之火,也不会带来诅厄之运。“妖云”是燕军工匠折腾出来的一种新鲜事物,作用类似于牛角,起到的作用就是警讯。

    周德威甚至知道,如果“妖云”为黑,即指明敌军所向,如果为白,则为召集友军之讯。眼看如此密集的白色“妖云”升起,周德威心中凛然,这表明前方有大队敌军接应。

    果然,奔逃溃散的燕军士卒在“周”字和“赵”字两杆将旗的指引下,正在拼命向这“妖云”升腾的地方狂奔。

    在无法判断前方敌情的条件下,周德威传令各部放缓追击的速度,并且向自己的中军靠拢。如果敌军只是小股接应,并不妨碍继续追杀,自己手中有五千骑兵,敌军是新败之军,短时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组织起新的阵型来的,就算组织起来了,又能有多少士气?一轮冲锋而已!

    周德威用兵谨慎,又极有耐心,他收缩兵力的意图其实也是为了防范万一,万一前方有敌军大队接应,自己也好有时间做交战的准备。可是,会有敌军大队么?如果有的话,他们来自何处?

    随着命令的下达,各部开始减缓追击速度,然后向着附近的大小军头处集结,混乱的战场逐渐有序,但军士们的眼睛始终紧盯着前方半里外逃跑的燕军。

    河东这地方,就算是上党盆地这样的平原,也远远无法和河北的大平原相比,一两丈高深的丘壑到处都是,间或夹杂着几座更高一些的山梁,所以视野并不开阔。

    周德威找了一处相对较高的丘坡,纵马而上,向着燕军溃兵逃跑的方向搭眼望去,这一望,就是一阵冷气直窜脑门!

    二里多地外,上百面各式旌旗迎风飘扬,所有的旗帜均以土黄色为底,外镶红丝金线。旌旗下罗列着密集的军阵,形成明显的二五制排列:百人、五百人、千人、五千人、万人......一眼扫过,前排军阵便不下万人,将五六里宽的正面挡了个严严实实。再凝目向军阵后方望去,似乎还有更多的旌旗正在飘扬......

    整个燕军大阵鸦雀无声,肃穆森严,也不知在这里等待了多久。

    溃散的燕军士卒从三条军阵里刻意留出来的通道间涌入,过不多时,通道被军阵重新合上,已见不到溃卒一丝一毫的踪迹。

    无需周德威下令,麾下军头各自指挥本部靠拢过来,按照平日对敌的阵型,一层层展开了大阵。对面的燕军并没有趁乱冲击的念头,就这么默默等待着周德威结阵。

    周德威吩咐将中军旗立在自己所站的丘坡上,然后又命几个部将率兵抢占周遭的几处高地。一边布置,他一边在打量着对面,默默判断着眼前的形势。这支燕军究竟从哪里来?他们是燕军麾下的哪支军队?黎城和潞州究竟怎么样了?李嗣源所说的安重诲奇兵到底有没有建功?

    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将周德威的脑子搅成了一锅粥。正在考虑应对之道时,就见西侧占据高地的军士一阵骚动,讯旗飞快地晃动起来。周德威催马跃下丘坡,直奔过去,战马从密密麻麻的人丛中穿过,等他踏上西侧高地之时,抬眼就看到了令他肝胆俱裂的一幕。

    西侧高地视野不错,可以看到西方和北方,也就是周德威的右侧和身后。从这里,一眼可以看到两个方向。只见无数旌旗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土黄色底服的燕军大队正在两个方向合龙,将右侧和身后变成了黄色的天地,整齐的脚步声和哗啦啦的甲叶声隔着老远就传了过来,看这阵势,人数竟然都不亚于南方正面结阵阻挡的燕军!

    如雷般的马蹄声渐次轰鸣,周德威猛然回首,勒马向着东侧的高地上奔去。在这个方向,一条黑线从天际处山峦青影中涌出,以极快的速度奔行到三里外停住,攒动的马头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看得人头皮发颤。还有更多的骑兵从这条黑线的身后斜次里甩出来,将整个东边方向完全布满......

    周德威手心攥了一把汗,强行咽了咽不知何时出现在舌底的唾液,又飞快打马回到了自己将旗所立的丘坡之上。一路上,他可以看到麾下军头们的焦虑和恐惧,听到将士们不安的嘀咕和慌乱的询问。

    这里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燕军?这些燕军怎么来的?粗略一看,四个方向上的燕军便不下四万,其中还有上万骑兵!这明显是燕军的野战主力,他们怎么会不在高平?梁王究竟在干什么?难道说诸侯联军败了么?怎么会放任如此多的燕军主力离开高平?

    周德威心底泛起一阵酸苦,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诱饵,周坎和赵在礼的意图就是把自己引到埋伏圈里,可笑自己还以为燕军败了,竟然还在考虑怎么拿下整个潞州......不用说,安重诲的所谓奇兵突袭定然是没戏了,如果真有的话,怎么可能让燕军集结出如此规模的大军?或许,这一切就是安重诲惹的祸,如果没有他的偷袭,也许燕军主力根本不可能来到这里吧?

    燕军从四个方向合围以后,略略停了片刻,便开始向前迈进。向前迈进的是南、北、西三个方向的步卒,唯有东侧的骑兵大阵没有动弹。

    整齐的阵列、如雷的脚步声、越来越能辨认清晰的各色旗帜,都给这支被围的三王联军以沉重的压力。等到燕军阵列逼近至里许外停住时,周德威不由一阵苦笑,看看人家主力的装备和阵势,看看自己,这仗怎么打?

    一排排的铁甲枪兵身上俱是重铠,晃得人眼都睁不开;一架架推到阵前的弩车上,那些蓝汪汪的弩箭看得人肝胆皆颤;一面面大盾顶在身上,结成的盾阵针插不入;一队队矫健的骑兵胯下是清一色的高头大马......

    这就是河北的真正实力么?曾经以为燕王的军队已经够奢侈了,没想到以前的所见所闻与眼前相比竟然什么都不是。在这样的军队面前,周德威失神了,隐约间居然从内心深处涌出了一股无力感!

    唯一缺口的方向就是东侧,周德威明白,那是燕军留给自己逃跑的通道,所谓围三阙一,不外如是。只不过燕军确实有点霸道,就算留下一个缺口,也明目张胆的布置了大队骑兵,明明白白的告诉周德威,这就是你的唯一出路,想要逃可以,就从这个方向逃吧,但你只能逃骑兵,步卒就留下来吧。

    可就算周德威真的狠下心来扔下步卒逃跑,他真能逃得掉么?就算他真逃掉了,麾下的骑兵精锐还能剩下多少?

    如果不逃呢?能不能带着整支大军杀出一条血路?又或是死守原地,等待李嗣昭和李嗣源的救援?

    一时间,周德威彷徨无计!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