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0:41
字数:725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幽州西南,百余里,范阳,古之涿郡,向为幽州屏藩,南北通会之所。

    自安禄山时代,范阳便是重要的屯兵之地,修筑着大大小小十多处军营。河北三镇与朝廷对峙的百余年间,历代卢龙节度使便十分重视扼守范阳之冲,以遮蔽幽州,向西抵挡素有“朝廷忠犬”之称的义武军,向南与心怀叵测的成德、魏博一争河北雄长。

    老帅刘仁恭主政幽州期间,穷卢龙之力以治范阳,先后数年间增修了数十处堡寨,形成极为稳固的范阳——大安山防线,抵挡宣武魏博联军的攻伐。如今是李诚中时代,范阳仍然依靠着它成型的军事要塞群,成为了幽州的屏障,卢龙军在这里驻扎着新立之定州军、妫州军。

    绵延覆盖大安山、范阳、胡良水、固安数十里的堡寨群中,环绕着一处田园胜地,名卢氏场村,是为五姓七望之范阳卢氏旧地。范阳卢氏自汉以降,以儒传家,六百年经久不衰,族中高官辈出、勋业灿灿,名望显于天下,是有朝廷旌表、世间公认的门阀豪族,本朝便有“八相佐唐”之美誉。

    随着中枢威权的衰竭,名望贵族成为了武人们口中的美餐,如今的卢氏也已经没落,族人亡居四地,卢氏场村随之日渐萧条。

    去年冬,卢龙节度府军事参谋总署相中了这片为范阳堡寨群环伺的庄园,后勤司拨付相关军资,用了三个月时间修缮完毕,划转作训司使用。元宵之后,李诚中亲自来到这片庄园,给庄园的正门挂上他手书的牌匾——范阳军校。

    李诚中入主幽州之后,卢龙军军事重心南移,再将军中营级以上军官弄到遥远的关外白狼山整训已经不合时宜。军校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除了让军官们学习、熟悉和掌握卢龙军事体系这一任务外,培养军官们的忠心也是目标之一,而且是头等目标。亲任校长的李诚中不可能常常往关外跑,与高级军官们的疏离后果也会相当严重,故此,将白狼山军校的教学任务重新分离,成为必然之势。

    范阳军校的培养对象是营级以上实职,或挂致果校尉(正七品)以上衔级的高级军官,这与白狼山军校培养基层军官的任务划分非常明确,所以白狼山军校现在于军内又称初级军校,范阳军校则称为高级军校。

    在作训司的培训大纲中,范阳军校继续沿用之前的统一培训批号,天祐元年的第一期高级军官培训在编号中归档于“新八期”,与白狼山军校相同。编号虽然沿用,但天佑元年开始的军校培训与之前相比,有了重大革新。

    从天佑元年开始,卢龙军的军事体系终于完整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九军已经成型,是为卢龙军野战集团。其中沧州军、魏州军屯集于大河之东的缁青,莫州军、营州军驻于河北西南的相卫,幽州军卫戍幽州治所,上述五军为常年战备值星军团,装备、钱饷、日用等均列后勤司头等供给名录,又称甲种军。定州军、妫州军、赵州军和怀约联军为乙种军,装备次之、钱饷和日用均减三成,训练强度和实战任务也少许多。

    二十二支预备旅、计七十七个预备营也已经初步建成,用于驻守重要州县及关隘。戍守关隘的预备旅、营按乙种军标准供应,居于腹地者则再减三成。

    此外,鉴于天复二年到天复三年之间,幽燕、辽东两大保安总公司所发挥的特殊效用,经卢龙军事参谋总署同意,正式给予两大保安公司番号,分别为幽燕保安军和辽东保安军。

    幽燕保安军设三旅九营、辽东保安军设两旅六营,营级以上军官纳入教化司考功录名册,正式在卢龙军事体系中定编,衔级待遇比照预备旅营军官例,晋升和奖赏纳入教化司管辖,可于自愿的原则下申请,教化司批准后调入正规军事部队。营级以下军官自行委任、都队伙编制自定、军员自募、装备辎重和军饷自备、军费自收自支,以上各项分别报教化司、后勤司备案即可。

    鉴于卢龙军军事体系的正规化建设初步成型,军官培训也从新八期开始改革。

    白狼山军校每期招录两千人,培训一年,九个月为军校学习期、三个月为军队实习期,学习期需拿到军校毕业证,实习期则要获得实习部队的实习证明。两证到手,培训合格,由教化司统一调配,充任各军基层军官。

    两千人的招录名额有所不同,其中一千人按照各军比例和战功,由教化司分配各军名额,各军按名额推荐;另外一千人则于各军之中招考,没有获得军队推荐名额的普通士兵可以报考,作训司每年至各军中举办一次招录大比,通过后同样可以进入白狼山军校培训。

    范阳军校每期招录一百人,培训时间和毕业方式与白狼山军校相同。但招录方式则不同,全员由军事参谋总署教化司按照考功名册推荐,虞侯司、教化司、作训司、后勤司和调查统计局、中南海警卫局六大部门主官召开联席会议商定初步名单。

    初步名单下发各军征询意见,各军将否决人员和补充人选名单附后,重新报备教化司,教化司结合各军意见,重新拟定第二次推荐名单上报李诚中。这份名单会比最终招录人选多两成,每人之后都附有履历、考功评语以及各军主官对该员的征询意见,供李诚中参考,由李诚中裁定最后的一百人名单。

    这就是一直延续后世千年之久的“一下一上”制,只要通过了这个复杂的程序,就意味着一名军官实现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腾飞,挤进了营级以上、致果校尉阶别的高级军官行列。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项程序,军官们将第一次进入李诚中的视野,为走向更高的舞台铺平坦途!

    范阳军校“新八期”招录就经过了这么一个程序,这些资历较浅的基层军官通过“一下一上”制后,摆上了李诚中的桌案,李诚中依据详细的履历、考功评语以及各军主官的意见,最终核定了学员名单。如果按照后世的说法,名单上的人员从此算是“简在帝心”了。不仅是“简在帝心”,因为“一下一上”中的“一下”程序,这些人员同时还被各军所知,依照各军主官的喜好,他们将在毕业后为军中大将们争抢。

    但是在这份名单里,李诚中没有录满一百人,他仅仅批准了八十三人进入范阳军校学习,剩下的十七个名额,他给了非卢龙系军官。这些非卢龙系军官来自河东、凤翔、吴越和缁青,其中河东占了大头,共有九人,缁青有四人,凤翔和吴越各两人。

    自从天复三年冬天来到河北之后,李存勖就被卢龙实行的各项军事制度所深深吸引,参谋总署凌驾于军队本身、辎重后勤独立细化、考功晋升权操于上、新兵征训专司负责......这些制度让李存勖很是着迷,他越是了解得详细,越是为之倾倒不已。在李存勖的认知中,如果河东也同样实行这套制度,那么军权就能牢牢掌握于真正的李氏嫡系之手,而不用自己的父王通过不停认子的手段来达到控制军队的目的了。而自己,作为父王的嫡长子,日子过得也不会那么紧张和压抑。

    但同样的,他也明白,如果河东实行这套制度,以现有的实际情况而论,李氏在河东的统治必将顷刻瓦解,根基不复存在,作为李氏嫡系长子,他的下场又会如何则是不言而喻的。

    李存勖在深深的纠结和矛盾之中,同郭崇韬一起,在燕王纳妃之后便回到了晋阳。回河东的时候,李怠墨、周明静、郭如诲等他在幽州结识的好友前来送行,让李存勖隐然有不舍之意。幽州的生活相当充实,在这里,他看到了很多以往不曾看到的新事物;在这里,他的诗才不会如晋阳一般曲高和寡;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上位者真正应该感受到的上流生活;在这里,他有着太多太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诗词唱和、约期相会、好友送别、佳人远望,李存勖的离别经过很值得回味,和他同行的郭崇韬则无人挂怀。不过郭崇韬也不在意这个,他的幽州之行收获同样丰足,满满的书卷装了两大车,走的时候,他手中握着一卷不知什么名字的书稿,正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李存勖提醒,他才回过神来,连忙上马相随。

    回到晋阳后,李存勖向晋王禀告此行的所见所闻。父子单独相会的一次深谈中,李存勖小心翼翼的把燕王正在实行的制度向晋王约略讲述了一番。晋王听了以后沉思良久,最后摇头长叹,让李存勖不必多说,并且要求他今后“慎言”。李存勖无奈的离开了晋王府,回到自己的军营之中,看着手下这支过去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兵,他忽然感到索然无味,练兵的时候怎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直到十二月下旬的时候,李存勖收到了被他留在幽州的景进送来的书信。信中说,范阳军校年后即将开始招录,问李存勖是否仍旧想去,如果是的话,景进会向李怠墨求恳,为李存勖筹谋报名。

    接到信后,李存勖立刻从毡毯上一跃而起,挑开厚重的营帐,上马离开军营,向晋阳城驰去,他就连一刻也等不及了,心中的迫切,让他激动得嘴唇发颤,难以平息!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