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0:19
字数:727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黄河南岸到博昌之间只有四十余里,但沧州军、魏州军上万人却走了整整两天。原因无他,唯路途坎坷尔。黄河与济水并行向东,中间相隔不到五十里,是故黄河常常夺济水河道,因此留下了数十里的泥泞、溪流和水潭。

    与中原诸军不同,一万多人的卢龙军便拥有数千匹战马,这些战马此刻并不能形成快速优势,反而成了卢龙军的拖累。除了战马以外,卢龙军装备堪称豪华,唐版“仿英格兰长弓”、铁甲枪兵的铁甲、刀盾手的重甲、陌刀都的陌刀和甲胄配置、后勤营的诸多装备、工程营的大量器械,以及远超外军的粮草,都给卢龙军的行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等全军行至李嗣业驻兵的大营时,上万卢龙军个个狼狈异常,衣服上满是泥泞,奚车的车轮都被泥土加厚了数寸。不得已,行营又分派各军依次到济水中洗浴,于是又耽误了一天工夫。好在已经走过了最难走的道路,缁青大地平坦的敞露于卢龙军眼前,卢龙军的战马终于可以发挥作用了。

    对面阻挡卢龙援军的是朱友宁建武军麾下一部,共计三千人。虽说还不到卢龙军三成,战意却颇为强烈,竟然整军列阵野战,倒令棣州行营众虞侯参谋们吃了一惊。

    对于大兵团作战计划,行营早有预案,张兴重摆了三个军阵。

    中军分前后两部,前面是需要实战经验的魏州军,此役将为接敌之主力;后面是精锐的沧州军,护卫棣州行营,同时作为预备队。

    魏州军和沧州军的四营骑兵全部抽调出来,分为左右两军,在魏州军两个侧翼掩护,两边各千骑。

    面对兵微将寡的建武军,卢龙军采用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当然,虽说略显传统和死板,但却是历次作战后总结下来的经验,杀伤力强大。

    随着令旗的招展,魏州军左右厢共计千名弓手展开大弓,千支大箭向宣武军军阵飞去。毫无防备且自以为身处箭矢射程之外的宣武军顿时伤亡惨重,领军司马愕然片刻之后终于恍过神来,连忙下令向卢龙军冲锋。

    不得不承认,建武军不愧是宣武军的精华所在,的确当得起宣武主力的称号。伤亡虽重,却军纪森严,在各级军官的号令下,不但不退,却顶着大箭的打击向前迈进。同时,各级宣武军军官都是久经战阵之时,不需主将下令,自动分散成一队队军士,多则百人,少则数十,以尽量减少在箭雨覆盖下的损失。

    三波大箭之后,卢龙军弓箭手力竭,于是放下巨弓,休息少许后换常用步弓。此时建武军已然冲入步弓射程,于是又发三矢,便迅速向后撤离五十步重新整队,等待再次开弓的机会。

    前列已经响起一片猛烈的撞击声,建武军已经和魏州军铁甲枪兵硬撼在了一起。魏州军四个营加起来有两千名铁甲枪兵,组成了一道堪称华丽的铁甲阵列,如山一般将涌上来的建武军牢牢挡住,不得寸进。

    后续的建武军扩展向魏州军两翼,却被两翼的魏州军刀盾兵挡住,将铁甲军阵遮护得严严实实。

    棣州行营张兴重、姜苗以下数十名军官团团围靠在李诚中身边,不时指指点点,分析着眼前的战况。他们身处之处是工程营临时垒成的一座高约丈余的土堆,可以俯览战场无遗。军官们一边分析战况,一边在纸上记录,整个土山上显现着繁忙而有序。

    作为主人的李嗣业站在李诚中身边,望着战场一语不发,脸色通红。他从两军开战起就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卢龙军展现出来的不是战斗力,而是战斗的奢华!

    密集的箭矢泼洒向敌人,就好像不要钱一样。李嗣业粗粗一算,光是刚才短短的几波射击,便放出去六千支羽箭!因为视野很好,他甚至看到军阵边的一队弓手以箭雨覆盖从侧面攻过来的十多名建武士卒,前后使用了百多支羽箭,将这十多名士卒射的如同刺猬一般。

    至于前阵中的那两千名铁甲枪兵,李嗣业只能叹为观止了,如果有那么多铁甲和皮甲,他相信自己至少可以装备出六七千人!

    李嗣业又看了看两个侧后方布置的骑营,稍一凝目,顿时让他窒息得几乎无法喘过气来。那些骑兵正骑在马上懒洋洋的望手弩上装弩箭,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天,光是眼前的战场上,卢龙军骑兵就装备了两千具手弩!

    李嗣业暗自咽了咽口水,心里嘀咕,这么打算怎么回事?就算打赢了,单是付出的代价,恐怕也不会比吃了败仗更糟糕吧?

    卢龙军的奢华迷失了李嗣业的双眼,他已经顾不得去看前面的战况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间厮杀声似乎沉寂了下来,但在短短一瞬间却又爆发出比刚才更加剧烈的呐喊声。李嗣业从迷茫中惊醒,连忙向前方投去视线,却见不知什么时候,建武军开始向后拼命退去。

    土堆上升起一面令旗,鼓声渐渐加快,继而如疾风暴雨。两个侧翼的卢龙军骑兵如长龙般加速,然后向溃逃的建武军拦腰兜了上去。

    六月初五,卢龙军击溃阻击的建武军一部,来到博昌城下。建武军前来增援的五千兵马被卢龙军骑兵冲散,朱友宁不得不舍弃刚刚建成一半的攻城土山,拔营向后退出十里。博昌之围消解。

    镇守博昌的王师悦和王师克拆去封堵城门的木条和铁钉,搬走巨石,将城门打开,恭迎李诚中入城。

    李诚中将棣州行营、后勤营、工程营留在城外,建西营,以沧州军护卫博昌西门,率同警卫都和魏州军入城。

    博昌城内早已一片萧索,为了守城,王师悦和王师克将房舍、围墙上的砖瓦石块拆了下来,民户和官衙破败不堪。城中守军完好无损的不到千人,大部分身上待伤,近千具尸体被匆匆掩埋在城墙根下,散逸着无法掩饰的腐味。

    博昌城坚守两月有余,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王师悦、王师克兄弟都不过二十来岁,比李诚中还要小上几岁,但守城两月,却早已脸色蜡黄、胡须龇然,看上去倒似四五十的样子。但二人虽憔悴不堪,却仍是举止进退有度,一番儒将风范。

    李嗣业虽是节度副使,但见了王氏兄弟仍然要行礼,王氏兄弟则还礼如常。城中如此破败,李诚中也没法呆下去,双方见过之后,李诚中便出了城,回西营安置。李嗣业则被王氏兄弟留下来打扫城池,修葺房舍,将死尸挖出来埋到城外去,重重脏活累活,也不一一赘述。

    王氏兄弟本来还想在城中官衙设宴款待李诚中等人,但李诚中看他们这样子,也估摸出人家没有什么余粮来招待自己,干脆反客为主,邀请王氏兄弟到西营赴宴。王氏兄弟犹豫着答应了。

    给李诚中的感觉是,王师范的这两个兄弟待人待事都不缺礼数,但却在彬彬有礼中透着一份说不出的冷意。你挑不出他哪里失礼,但也绝对说不上有什么亲切的地方。

    到了晚间时分,王师悦、王师克、李嗣业带同十余名军官来到西营,李诚中亲至中军大帐外将他们接了进去。

    卢龙军辎重殷实,哪里是平卢军比得了的?更何况被围了两个多月的平卢军!

    战时不能纵饮,李诚中给每人只配了小半瓮酒水,但吃的却很丰富。白水煮的羊杂,烧得焦黄的肥羊,黄澄澄的鸡汤,各种菜蔬、黍饭,临了还有甜橘。

    王师悦和王师克仍旧温文尔雅、不慌不忙的吃着,但其余平卢军军将却没那么讲究,他们早就敞开了衣襟,挽起袖卷,开怀大吃了起来,连卢龙军陪宴军官们前来敬酒都顾不得了,一边匆忙将酒水饮下去,一边还抓着肉块往嘴里胡塞。

    李诚中陪着王氏兄弟吃饭,同时还打听宣武军的境况,王氏兄弟也一一说来,倒没有丝毫隐瞒。如今缁青大地烽烟四起,战场上犬牙交错,主要还在三处:一为青州,王师范和朱全忠城内城外对峙之中;二为博昌,也就是朱友宁的主战场;三为兖州,葛从周正在围困刘鄩。

    当然,王氏兄弟被围两个多月,不知道临朐又新增了一处战场。王茂章得王师诲接应,已破了密州,两军合兵一处,向青州驰援。宣武军则抽调张归厚所部前往迎敌,将王茂章和王师诲阻于青州以南三十里外的临朐,如今这里厮杀正烈。

    王氏兄弟希望卢龙军尽快入援青州,因为王师范在青州城内只有三万守军,虽说夸兵十万,但其余不过青州老弱百姓而已,临时发给刀枪便拉上城头守卫,战力羸弱。城外朱全忠却坐拥二十万大军,双方实力太过悬殊。

    正在商议之间,有幽州快报递至中军大帐,信使将快报呈交行营都虞候杨可世,杨可世拆开后迅速浏览,继而脸显狂喜之色,又交给张兴重。张兴重看完之后一怔,连忙起身,纳头便向李诚中行叩拜大礼,口中道:“恭贺大帅,天子有诏,晋大帅燕王之爵!”

    一时间,大帐之内鸦雀无声。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