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9:00
字数:898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东平王朱全忠率宣武军主力在晋州与河东军大打出手的时候,凤翔城内正在举办一场宴饮。

    宣武军留在凤翔附近的军队很少,带领着新归顺的京兆、华州等仆从军继续围困凤翔。凤翔军屡次进京,李茂贞也很喜欢冲天子指手画脚,但面对禁军威风凛凛的凤翔军在宣武军面前却羸弱到了极点,虽然数倍于敌,却不敢出城迎战。

    宴饮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缓解连月来紧张的氛围——李克用出兵将朱全忠引走,对于此刻的李茂贞、韩全诲等人而言,实在是天大的喜事,确乎应当庆贺庆贺了。

    既然是宴饮,当然要凑齐人数,除了李茂贞、韩全诲等主事的大员外,天子李烨也被招来当陪衬,有皇帝陪酒,这酒水饮起来才畅快嘛。

    天子李烨很郁闷,很沮丧,很无奈,当然,也很愤怒。自从“被驾临”凤翔之后,他就成了李茂贞、韩全诲等人的“笔杆子”,两人想要什么诏令,他就不得不提笔写什么诏令。比如朱全忠还在来凤翔的路上时,他就写过好几道诏书,说自己没事,只是到凤翔狩猎而已,让朱王爷不要劳神过来。朱全忠兵临城下时,他还写过诏书,说自己真的没事,只是为了躲避长安的旱灾,到凤翔来打打牙祭的,让朱王爷赶紧回汴州看顾自家田庄,免得也颗粒不收。

    这些诏书都不是李烨的本心,他还是想让朱全忠来解救自己的。但后来朱全忠要让天子驾临东都洛阳的奏折明示天下后,他对朱全忠也害怕了——这怎么看都有点汉献帝的味道!所以后面几道催促朱全忠回去的诏书就比较诚恳了。

    天子为劝朱全忠回辖地,还当真动了不少心思,他任命给事中严龟为岐、汴和协使,并且提出赐朱全忠姓李,想要做和事老,让朱全忠和李茂贞结兄弟之谊,却被朱全忠严辞所拒,态度相当桀骜。在天子眼里,朱全忠一改往年的恭顺,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在感到害怕的同时,脆弱的内心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觉得很屈辱。

    早知道这样,当日就不该默许崔胤向姓朱的秘密请兵,何曾想过此乃前门拒虎,后门引狼之举?

    天子举着酒盏自个儿喝闷酒,一边看李茂贞和韩全诲谈笑,一边暗自内牛满面。

    除了姓朱的,让天子感到最屈辱的还是李茂贞和韩全诲,尤其是韩全诲。

    去年冬天,宰相崔胤密信朱全忠,于是宣武军西进,闹得长安惶惶不可宁日。于是韩全诲紧急向好友李茂贞求助,准备让天子“驾临凤翔”。当时天子以为姓朱的是来解救自己的,还死活不肯走,韩全诲带兵进宫敦促天子动身,天子不从,拔剑乱砍,不让军士们近身。

    后来天子跑到乞巧楼上不下来,韩全诲就威胁天子,说要放火烧楼。天子无奈,只得下楼,又跑到思政殿,可是思政殿门已经紧缩,天子被军士们前后围住,不得已,就爬到殿前的石栏杆上,一只脚悬在石栏杆外跨坐着,哭着说你们谁敢过来,我就跳下去。

    后来韩全诲将皇后、妃嫔从少阳院赶出来,又到十王宅将诸王送到思政殿下,将他们都驱上车,对天子说,陛下你若是不跟我们走,那我们就先走了,为了防止宫殿落入姓朱的手上,我们要放火把这里烧了,同时长安的百姓也要跟我们一起逃难凤翔,整座城池没有人,也没有吃的穿的,你可别怪我们。

    于是天子大哭,只得从栏杆上下来,上车跟着韩全诲一起离开。刚出宫门,就见宫殿已经燃起了大火......

    这就是天子李烨去年冬天的悲惨遭遇,所以他越看韩全诲越不顺眼,心里唉叹,天下还有没有忠臣啊?

    酒宴相当热闹,除了天子、李茂贞和韩全诲以外,还有跟随天子到凤翔的部分朝臣、学士、官吏,这些人都是听命于韩全诲、李茂贞一派的官僚,大部分中立或者崔胤一派的官吏都留在长安没有跟过来。去年年底宣武军入长安的时候,留在长安的百官在崔胤带领下,长乐坡郊迎朱全忠,场面和礼仪摆得跟迎接皇帝都差不了多少,正是这次郊迎的盛况传到了凤翔,才令天子李烨看清了朱全忠的真实目的。

    两京都已经落在了朱全忠手上,天子只能在凤翔藏身,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现在是被劫持还是来避难的——局面实在是太乱了!

    宴会正热闹时,有军士进来,先到李茂贞席间向他低语几声,然后李茂贞立刻拉上韩全诲等数人离开了酒宴,到一旁开小会去了,这些人起身的时候连招呼都没有打一个,完全忽视了天子的存在,不过天子也早就习惯了。天子现在只能了解李茂贞和韩全诲想让他了解的事务,其他的压根儿也不能过问,问了也白问。

    李茂贞和韩全诲等人一离开,天子只感觉身上的压力一轻,重重出了口长气,仰头将盏中酒水饮完。喝了一会儿酒,天子朝座中众人挨个看去,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此刻身边离得较近的有韦贻范和韩渥两人,多饮了几杯的天子头脑发晕,见韦贻范笑呵呵欣赏歌舞,似乎很悠然自得,于是忍不住了,目视韦贻范道:“韦侍郎好雅兴,这酒很好喝么?”

    韦贻范笑了笑,回答:“今日歌舞美不胜收,难道陛下兴致不高么?”

    天子气道:“你知朕何以巡幸至此吗?”

    韦贻范当然知道天子在发脾气,当下只是笑,摇头道:“陛下决定驾临凤翔的时候,臣在外,不知其然。”

    天子鄙视的追问他,你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韦贻范自顾自饮酒,装作没听见。

    天子很生气,嘲讽说:“你怎么敢在朕面前胡说什么不知道?无论你这宰相之位是否得来正当,但既然入了政事堂,就应该秉公执政,如果你做得不好,小心朕依照旧例贬黜你!”天子这话属于气话,没有执行的可能性,所以韦贻范仍是不理他,天子被鄙视得羞怒交加,瞪视韦贻范,却拿对方无法,只是恶狠狠的小声道:“向你这样的人,就应该先杖责二十再说!”

    韦贻范原为给事中,后依附李茂贞,由李茂贞举荐为工部侍郎兼同平章事,成为了如今在凤翔城内的百官之首。所以天子看他很不顺眼,所有怒火都冲他发泄过去。

    天子又转过头来对翰林学士韩渥道:“你看,这样的人也能进政事堂,真是奸臣当道,忠良不行啊。”

    韩渥是座中唯一偏向天子的大臣,但此刻“吾道孤行”,他也不敢随便搭腔。时至今日,天子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被人扯走了,可以毫无顾忌的发泄,但韩渥不敢,他要是乱说话,指不定哪天就被拉出去砍了。

    韦贻范面对天子“奸臣”的指责,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不怀好意的端起大杯给天子斟酒,天子不喝,他就把酒杯一直端在天子面前不放下,一直抵在天子下巴上。

    天子和韦贻范正互相置气,李茂贞和韩全诲等人开完小会回来了,见了这一幕,笑嘻嘻的让天子喝了,然后向天子禀告,说是有好消息传来。

    却原来是幽州众将拥立李诚中为节度留后、告请天子敕封旌节、加节度的奏章到了。

    李茂贞对李诚中不熟悉,但韩全诲却是大喜过望,要知道,上次朝廷敕封李诚中为营州都督的诏书可是他亲自送去柳城的!韩全诲自认和李诚中关系密切,且手下张茂安还是李诚中送到他身边的亲信,当即就将这层关系告知了李茂贞。

    对于当前的天下形势而言,能够在朱全忠刚刚平定的河北掀起风浪,无疑对如今的京畿、关内局面是个绝大的利好!两人立刻商定,准备实授李诚中卢龙节度使,同时按照李诚中的提议,对所报上来的各幽州文武一一的升迁和任命全部照准!

    凤翔城里既有天子,又有枢密使袁易简和周敬容,更有入了政事堂的韦贻范,还有给事中严龟,全套班子齐全,诏书立刻就能下,所以两人将事情说了,当即在宴会席上让韦贻范拟诏,袁易简替天子朱批。

    张茂安掌管印鉴,他捧着天子玉玺上堂,天子麻木的取过玉玺用印,然后交给事中严龟核准,一份严格符合大唐程序的诏书写就。

    授李诚中为中书令、卢龙节度使兼幽州刺史,晋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

    授周知裕同平章事、卢龙节度副使兼营州都督;

    授冯道礼部侍郎、卢龙节度判官;

    授张兴重、姜苗、周坎各为牙门将,晋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授钟韶沧州防御使,晋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授耶律解里怀远军城使,晋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授孟徐兴幽州防御使,晋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授焦成桥营州防御使,晋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授周小郎莫州防御使,晋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授王义簿幽州团练使,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授刘金厚沧州团练使,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授赵原平莫州团练使,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授魏克明营州团练使,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授章顺乾怀远守捉使,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授赵弘德、高明博、韩延徽、萧哲元、秦月山、赵让等为节度府马、步军虞侯,晋从五品下游击将军......

    一下子封出去一大批五品以上的将军,也只有在这个年代才毫不奇怪。

    这是一份奇怪的官职任免,同一州出现防御使、团练使并存,且同一军城内军城使和守捉使并立,这样的任命相当罕见,令李茂贞和韩全诲十分不解。按照这个时代的习惯,李诚中入主幽州之后大封手下,这个毫无问题,但每人都会分封在不同的地方,一人占一块地盘,这才是分封的正道,可卢龙发来的名单上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同存同立的现象呢?要知道卢龙可是还有很多州可以拿出来划分的。

    最后韩全诲猜测,这样的任命可能出自李诚中“同城相制”的思路......

    当然,这都是别人的“内政”,与朝廷无干,两人虽然奇怪,但还是照单全部任命了。

    张茂安想要当传旨中使,回幽州见见“好朋友”李诚中,但他如今身为印监令,职责重大,更是韩全诲的得力手下,韩全诲须臾间离不得他,所以只能无奈放弃。

    最后韩全诲推荐了下枢密使周敬容去幽州宣旨。

    这个规格就太高、太隆重了!下院枢密使周敬容是北衙的二把手,相当于南司排名第二的宰相,由周敬容去幽州宣旨,代表着韩全诲对李诚中真心实意的交好。当然,也有韩全诲本人一点炫耀的心思在里边,韩全诲是左神策军中尉,按制由枢密管辖,但他却可以指挥得动两个枢密使,派枢密使给他跑腿,无异于告诉李诚中——咱家虽然不是枢密,但在内廷之中,却是咱家说了算!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