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7:44
字数:789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沉寂了大半年的卢龙军忽然显得积极起来,侦骑四出,向周边地域撒出了一张大网,探听方方面面的消息。与此同时,掌管粮台的周知裕也拼命向辖下仍旧控制在手的各州催促粮秣,督缴兵器甲具,一副即将大有作为的样子。

    一直密切关注卢龙军动向的义武、成德、魏博三镇立刻紧张起来,继续征发民夫壮丁,补足缺额兵员,整理城防、布置战守。

    整个河北大地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卢龙军使者冒死突围,绕过成德、义武等镇,从山间僻野小道穿过宣武军占据的承天军,抵达寿阳,在寿阳守将李嗣昭的保护下,直入晋阳。

    若是放在三四月间,卢龙军信使要想进入晋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时候晋阳被宣武军团团围困,大军云集之下,四门封闭,根本无路可入。当时小宦官张茂安陪同河东信使出城求援,都是趁夜自城头以绳篮相坠而下,就连所乘马匹也是这么吊下来的,形势一度窘迫之极,就连晋王本人都起了突围北撤云州的念头。

    好在李存勖拼命拦着,河东军才又重新鼓舞斗志,趁大雨之际冒死奋战,李嗣源、李嗣绍分别带兵出击,将宣武军杀退。

    可就算如此,宣武军依然未退,东平王朱全忠亲自坐镇沁州,宣武各路大军呈三面之势包围太原府,西自交城、南自太谷、东自承天军,大军战兵合计六七万,更有民夫十万之众,夸兵三十万!

    河东军实际上已经丢弃了南方大片土地,防线只在晋阳以南之清源、以东之寿阳,两地拱卫晋阳,成犄角之势。

    晋阳之围虽稍解,但城池已然残破不堪,城墙垛口七零八落,墙面斑驳凹陷,一望而知为大型投石器具砸出来的效果。四面城墙尽显黑灰之色,当为火攻之象。城墙之下更是凌乱,土坑、土墙、土壕满眼皆是,更有许多民夫工役还在不停忙碌修葺。

    晋阳为古之大都,战国时期便为赵国都城,其后为秦太原郡治所,汉末魏晋之际是并州州治。天家李氏自此地而兴,继而席卷天下,所以在本朝,晋阳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为大唐北都,鼎盛之时,城内居户几近十万!

    可就这么一座方圆近十里的大城,现在却凋敝得太过厉害,自东门而入,一路上沿街而过,民房上的砖瓦梁木都被拆卸下来,坊与坊间的隔壁砖石都被取下,以为守城之用,整座城池损毁严重,不亚于一场焚城之灾,可见当日战况何等激烈。

    穿梭过大队大队巡城的河东军士,自无数面色黑黄的百姓之旁擦肩,信使越感河东形势之危急。

    进入连照壁都被拆除的晋王府,穿过空旷的前庭,信使终于见到了名闻天下的河东诸将。

    正中虎皮帅座之上是单腿蜷蹲着的晋王李克用,脸上一只痧目微闭,只露出一只凶狠的眼睛盯视着信使。帅案之下十多名顶盔贯甲的将官雁翅排开,虎视眈眈。

    后面屏风上是一副将军弯膝蹲地,箭射飞雕的画卷,画的正是李克用。

    这幅画天下知名,来前努力做过功课的信使也是知道的。当年杨行密初据淮南,很佩服东征西讨的李克用,想看看李克用长什么模样,便密令画工赶赴河东,寻找机会画像。但画工被河东军捕获,三言两语间露出破绽,将所有事情都招认了。这种事情是很犯忌讳的,因为李克用独目瘸腿,杨行密的行事等于揭人伤疤,于是李克用大怒,他将画工招来,让其现场画像,实际上是要刁难画工,逗弄之后再行处死。

    画工苦心孤诣,他先画了一副李克用的坐像,然后让画中人摇扇遮脸,既避开了李克用瘸腿之患,又掩饰了李克用的眼疾,也算是相当聪明了。但李克用故意挑刺,哪儿能让画工如此过关,于是大骂画工故意掩饰,说他“谄媚”,命其重画。

    画工极为聪明,他苦思之后再次作画,这回画的是一个单腿跪地,弯弓射雕的李克用,尤其是射弓之时,李克用一只眼睛眯着,貌似瞄准,整幅画威风凛凛,极显武将气质。这次李克用终于被打动了,将这幅画临摹于屏风之上,以示喜爱。画工也得到重赏,被送回了淮南。

    此刻的李克用便踞于屏风之下,冷眼瞪视信使:“来者报名!”

    信使一看就知,这是晋王很生气。于是他躬身施礼,毕恭毕敬:“卢龙节度府参军高经义,尊辽东郡王之命,特来拜会王爷。”

    李克用当然知道高经义的名姓,镇守寿阳的李嗣绍早就派人飞骑禀告过,但他不知道卢龙信使的来意。在李克用的心里,卢龙军十分可恨,刘仁恭更加可恨,自己三番两次出兵援助,可谓帮了对方大忙,但自己形式危急之时,对方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漠视自己,实在是背信弃义之辈。他这次召见卢龙信使时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对方再次提出拒绝出兵之意时,就痛斥刘仁恭一番,然后将信使耳朵剜去,好好出一口胸中恶气。

    这就是李克用,沙陀人的性子,粗暴而简单。

    可惜这次李克用料错了,高经义开门见山,直接告诉李克用,卢龙军已经再次做好准备,将要发兵攻打河东以东的义武、成德和魏博三镇,以解河东东面之围。刘仁恭在信中为之前拒不发兵援助的原因进行了详尽解释,希望晋王能够谅解他,并表示这次一定出力死战,双方首先打通联络通道,然后兵力向南,应对宣武!

    同时,刘仁恭还给出了具体的出兵承诺——大军三万,时维九月之末。

    晋王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再次问了一遍,得到高经义确认之后,终于仰天长笑,态度立刻转变,当即设立宴席,摆酒接待高经义。

    酒桌上菜肴很少,粗面饼、糠菜,然后就是大块的羊肉——这就是河东如今的尴尬,战乱之中,只能依靠北地的牛羊,肉不缺,粮食和菜蔬却很少、很缺乏。若是放在围城之时,连粗面饼都吃不上。但酒却很多,这得利于晋王好酒,晋阳之中酒水存储了不少。

    当下席间一片欢腾,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李存质、李存颢、李存审、李建及,还有李克用年少的亲儿子李存勖,都纷纷上前向高经义致酒。李克用还将已经在河东呆了一年多的卢龙监军使张居翰请了出来,以河东监军使张承业陪同,共同宴饮。

    酒至浓处,高经义向河东诸将赔罪,再次将之前为何无法应援的原因说明,其中就谈论到北地契丹人的进犯。

    如今就不用担忧契丹人了么?有人问。

    对此,高经义解释,卢龙军对契丹人已经处于由守转攻之势,营州都督李诚中预计年内平灭契丹,故此卢龙北地无忧,可以专心南向作战。

    高经义是刘仁恭亲信幕僚,与周知裕、郭柄呈相好,对于营州都督李诚中的事迹相当清楚,喝到兴头上,便将李诚中的历次战事尽数道来。这是在河东军诸将之前彰显卢龙军武力的好机会,因此高经义说得十分卖力,他口才又好,当下便令河东诸将听呆了。

    一战夺柳城,再战收营州,东征平渤海、顺道定新罗,这些战事都被高经义演绎得恰到好处,挠在了河东诸将的痒痒处。河东诸将曾听张居翰闲谈过李诚中出榆关的前期战事,后面平灭藩国的事迹却只是隐约听说过只言片语,这次由高经义详述出来,诸将都听得心驰神往,就连晋王李克用也有些目眩神迷。

    让河东诸将着迷的并不仅仅是李诚中多么能打,要说作战,在座的河东诸将自晋王以下,都是声名赫赫之辈,随便哪一个拿出来,在天下武将间都是首屈一指的。河东出猛将,这是天下承认的事实,无论是晋王也好,还是李存勖也好,亦或在座堂上饮酒的义子们,甚至是多年前冤死的李存孝,都是世所公认的能于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人物。后世民间流传的晚唐绝世猛将,一大半都出自河东,如李克用、李存孝、康君立、李存勖等,都是令敌军闻风丧胆之辈。

    简单做个比较,宣武军六路齐出,如今三面围困太原府,军中大将上百,有朝廷加衔的当世名将不下二三十个,如葛从周、贺德伦、张存敬、氏叔综、朱友宁、康怀英、张归厚、侯言等辈,都是独挡一方的大员,但河东军只派出李嗣源、李嗣绍二将,便在清源和寿阳挡住了宣武的攻势,令东平王朱全忠无可奈何。

    这就是河东军的底蕴,也是河东武风之传统。可惜河东偏僻,人丁缺乏,将虽猛而兵却寡,在大略上全面占优的宣武面前,也只能勉力守御。

    因此,李诚中能打并不会真正勾起河东诸将的兴趣,让他们神往之处在于,李诚中的作战对象并非中原诸藩,而是外侮。战契丹、平渤海、定新罗,这才是武将梦寐以求驰骋的真正沙场——有什么功绩能够大过抵御异族?有什么勋业能够盖过伐国之威?自己家里打来打去有甚意味?真是好汉便去外面抖威风!

    高经义又道:“如今李都督正在北伐,预计年底收功,一战定草原。”

    “一战定草原”!光是这五个字,就足够令河东诸将浮想联翩了。

    “恨不能识李都督!”以扶保大唐为己任的晋王李克用叹息,这句话立刻让满堂诸将点头不止。

    “此番出兵,李都督会否南下?”少年李存勖眼中泛起了金星。

    “这却不知,契丹狡诈,并不好相与。”

    李克用忽然起身,举盏道:“为李都督祈贺!”诸将俱都起身,邀酒同饮。(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