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4:02
字数:858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这天一早,柳城内许多地方都张贴了官府告示,每一处告示下都有一个汉人和一个契丹人,他们会轮流用汉话和契丹话大声念诵早已背熟的文告内容。

    汉话和契丹话基本上算是如今关外的主流用语了,无论身属哪个民族,多少都能听懂一些。汉人先说一遍,然后契丹人又说一遍,反反复复大声念诵,惹来街坊中四邻和路人的围观。自柳城被前营占据之后,这座城市头一次显得那么热闹。

    文告的内容很长,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情:平州军前营征兵。之所以显得很长,主要在于介绍从军入伍的好处。按照文告所示,一旦考验合格,成为前营士兵之后,将享受如下待遇:

    一次性发放安家费三贯;

    一日三餐管饱,天天见肉;

    一年发放两身衣服、两双皮靴;

    月饷一贯,立功升迁后月饷随职级翻倍;

    从军者无须自备兵刃,兵刃由前营发放;

    ......

    除以上列明的待遇外,文告中还专门举例,尤其是以平州军前营甲都左队第五伙伍长罗源安为例,一一说明他从军半年之后的收入情况。可怜的罗源安便在这种情形下被剥夺了个人隐私权,恐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财产公示文告了。

    这份公告非常具有诱惑力,许多人忍不住上前询问,主要集中在身份问题之上,即什么人能够从军,比如契丹人可以吗?奚人可以吗?室韦人可以吗?

    对这个问题,负责讲解文告内容的汉人和契丹人分别以两种语言进行了解答。无论什么身份,什么族群,只要愿意加入平州军,愿意为平州军作战,都可以前往应募。对于人们的疑问,他们进一步详细答复,在答复中重点强调平州军的唐军身份,宣传大唐威加四海的影响,强调大唐是天下共主,无论汉人、契丹人、奚人、室韦人还是靺鞨人,都是大唐的一份子。大家生于大唐、长于大唐、保护大唐、捍卫大唐,凡是与大唐作对,企图分裂天下者,妄图残害大唐子民者,都是唐军的打击对象。

    这样的解释和理念,其形成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扩大兵员的来源基础,巩固平州军前营在柳城乃至营州的地位。营州毕竟先后被关外各族占据了许多年,人群的分布虽然仍是汉人居多,但各族包括杂胡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在冯道的丁口清点中,柳城的汉人约占五成多,其他各族占了四成多,若是单纯以汉人为征兵来源,不仅对地方民政的治理不利,而且直接影响到征兵数额。

    为此,打出大唐的旗号便成为了李诚中和冯道的变通政策。大唐虽然已经山河残破,但数百年的底蕴仍在,在关外胡人的心中仍旧占据着大义名分。这个理念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兵员问题,还解决了作战对象问题,更解决了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

    在这个理念的背后,就连李诚中和冯道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中潜藏着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即近、现代国家理念的雏形。

    古代国家即为神权性质的国家,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军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神权的代表——天子而战。而近现代国家则是国民的国家,国家属于国民,军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民众。

    在李诚中和冯道提出来的这项征兵政策中,虽然初衷是为了扩大兵源,但效果上却给各族丁口全部打上了“大唐子民”的标签,保护“大唐子民”不受残害,成为了平州军——目前代表着唐军的作战目的。

    这项政策是相当霸道的,它的霸道在于:无论你承认与否,我们都将你认同为“大唐子民”。但其虽然霸道,在这个时代又是合乎情理且有凭有据的。因为不管是哪个部族,都接受过大唐天子的册封,就连契丹人,别看你现在不停骚扰和劫掠边关,五十多年前,你们的部落联盟可汗屈戍就接受了大唐“云麾将军”的册封。

    不承认么?那好吧,请把当年赐给你们的“奉国契丹之印”还回来,缺少了这件信物,看你们下次柴册大会之时,怎么推选新的联盟可汗!

    在这项政策和理念的解释之下,只需对新兵稍加教育,好吧,其实是“洗脑”,在解决了兵源的同时,就可以从思想上解决作战动机的问题:你是契丹人?好吧,其实按照现在的称呼,你是大唐子民。对面的敌人也是契丹人?你们不能同族残杀?好吧,其实你的看法完全错误。对面也是大唐子民,但是他们想要分裂大唐,他们还想骑到大唐其他子民的头上作威作福。这样的人是咱们大唐子民中的败类和祸害,他们不好好劳动和生产,不好好过日子,成天就想抢咱们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坏分子,你们能忍受吗?不能?那就拿起刀枪和他们干吧!

    要不说理论是实践的巨大支撑和推动力呢?在文告解说者的口沫横飞中,经过初步思想启蒙的听众们终于明白了如今占据柳城的是什么样的军队,于是听者呼啸而去,应募者云集,其中不乏心怀天下希望拯救苍生的热血男儿,更多的人则渴望得到文告中描绘的那块大饼——从军后的巨大利益。

    禁闭了许多天的柳城南门终于开启,人们来到南门外的临时大营处报名应募。经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后,许多人如愿以偿被平州军录取,拿到了第一笔安家费,还有些人则沮丧的回到自己家中,开始匆忙练习起诸如举石锁、慢跑等考验科目。征兵将进行七日,一切还来得及。

    高明博来自燕郡,他是地地道道的靺鞨人,更是渤海国大门阀高氏子弟。渤海国慕唐风,一切文化均因循唐制,高明博生下来就接受了大唐式的正规教育,也同样对大唐中原文化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和许多悲惨凄凉的故事一样,高明博属于高氏旁支,且还是庶出,因此自打成年之后便被家族发配至燕郡,照看一家绸衣店铺。

    这对高明博的内心造成了重大打击,他自幼便幻想着一身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如今成了行商,梦想便算就此夭折。

    其后燕郡被契丹人占领,高明博仗着脑子机灵,避过了契丹人的屠城,然后在燕郡城外的乡村间飘荡了两个多月,有一顿没一顿的过着颠沛乞讨的生活。如果历史的印迹没有发生改变,高明博也许就此了却残生,或者饿死,或者被乱兵杀死。

    但李诚中的翅膀扇过了辽西,扇起来的微风也吹到了高明博的身上。高明博听说柳城被唐军攻占了,心慕大唐的他便一路向着柳城而来,也恰好看到了城南大营的征兵场景。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高明博接受的是正规大唐式教育,不仅读书识字,而且能骑擅射。

    这个时代也不是后世的大宋或大明,当兵仍是受人尊敬的行业,于是高明博参加了应募。

    仗着手头上有两下子,高明博成功通过了考验,但因为两个月的食不果腹,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只能算勉强通过,于是在征募军官的挥手示意下,他来到造册处。

    “姓名?”

    “敝姓高,名明博,字仲卿。”

    “嗯?似乎念过书?”

    “是,念过十年私塾。”

    “家中何处?尚有何人?”

    “家住燕郡,老父母俱在。”高明博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隐瞒了一个重要信息,他的父母和家人虽然健在,却居于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之所以有所隐瞒,是他对自己靺鞨人身份的不自信,他害怕大唐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产生歧视。他应募之前没有进城,也进不了城,是以没看到征募告示,他害怕唐军不让自己从军。

    好在那军官压根儿不问他的部族身份问题,登记完毕之后,便挥手让他到军需处领取安置费去了。临走时那军官还叮嘱他一句:“你这样念过书的,将来可能还有别的用处,先参加完新兵训练吧,到时候再找你。”

    于是高明博如愿以偿加入了唐军——平州军,成为了一名新兵。

    短短三天,南门大营外临时搭建的军营皮帐便住满了新兵,张老匠不得不在百忙中从自己弟子里再次挑选了几个,前去主持军营的扩建。等到第七天录取期限结束,仍然有许多柳城外的各族青壮前来应募,最远的甚至来自燕郡。于是应募期不得不再次延长了三日。

    十天中,平州军前营共计征募新兵一千五百人,这已经是精中选精了,若是敞开来收,恐怕五千人都能收齐。

    征募新兵之初,李诚中的计划只是五百人,因为他目前只是前营指挥使,麾下编制就是五百人。但应募者太多,其中有很多素质较好的青壮,平白放过大是可惜。李诚中便干脆多收了一些,反正他和周知裕关系“老铁了”,如今又占了半个营州,多收一些也说得过去。

    有了白狼山训练的成熟经验,这批新兵的整训就让李诚中省了不少心。他成立了以都头姜苗为总教官、解里为副总教官,以五十名前营士兵为训练教官的教导队,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

    训练的计划相比白狼山而言,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第一项是文化课程,三天之内熟读《前营士兵通行条令》,五日之内必须掌握,五天之后会有考核,新兵在教官的提问下必须一一回答正确。于是,柳城军营中开始了一片片整齐的念诵声。

    新兵征募结束的时候,李诚中稍微松了口气,虽然接下来工作还有很多,但有了这批新兵在手,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有了些底气。于是他将目光专向前营的士兵编制问题。怎么整合前营的士兵,怎么配置军官,哪些军官需要晋级,哪些士兵需要提拔,这些问题都是很头疼的。

    就在李诚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王大郎从平州回来了,随同而来的还有一封周知裕的信。信中对李诚中不吝夸奖,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却没有谈及怎么酬功的问题,只是要求他务必尽快回一趟平州。

    李诚中苦着脸道:“如今柳城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安定,实在是走不开啊。”

    王大郎显得有些神秘,看了看左右无人,小声道:“宣节还是去一趟的好,某听兵马使的意思,似乎要带宣节回幽州。”

    李诚中一愣:“回幽州作甚?”

    王大郎道:“应当是面见大帅吧。此番节度府下了召集令,各州军将都必须赶回幽州军议。兵马使似乎想通过咱们这次的大胜,顺带向大帅要点好处,事涉整个平州军,大伙儿都在平州翘首以盼宣节。”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